高考历史考前训练每天7道题第133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考前训练每天7道题第133天 2020
1,7.2009年11月20日下午,湖南师大附中在学校公示了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自主招生的学生名单。

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我国古代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的最初举荐标准是( )
A.被举荐对象家产的多少 B.被举荐对象出身的高低C.被举荐对象与举荐人关系的亲疏 D.被举荐对象人品和学问的好坏
2,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
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3,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4,3.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A.三省六部的官员定期上朝议事
B.《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
C.安徽三庆班徽戏剧团进京献艺
D.工匠们在作坊中制作珐琅瓷器
5,
17、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主要是指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允许外国资本到苏联投资
C、开始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保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
6,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7,14.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

"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
A.1 9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答案
1, D
2, 35、【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5、【解析】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

第一问,有两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以获得其发展原因。

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

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

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

3, 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
4, B
5, A
6,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7, 14.C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67年”,此时处在“文革”时期,“双百”方针受到破坏,作家很容易被扣上反动分子的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