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朱元璋的政治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商学院
论文
题目:朱元璋的政治统治
院校:商务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班
学生:党鱼德
日期:2010 年12月05日
一朱元璋的发迹和建立崭新的大明王朝 (4)
1朱元璋的发迹 (4)
2朱元璋的战略进攻和大明王朝的建立 (5)
二政治统治的开始之官职的设立,更换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7)
1官职的设立 (7)
2针对旧的相权和军权制度的更换 (8)
3正常的检察制度和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9)
(1)严密的监察机构 (9)
(2)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9)
三完整的律法制定和残酷的惩罚措施 (10)
1真正的律法制定 (10)
总结 (12)
参考文献 (12)
正文
朱元璋的政治统治之道
摘要: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本是布衣出生,家庭贫穷且多兄弟姐妹,青年时因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不得已剃发为僧。
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为了“保全”自己,参加红
巾军起义,然后在十余年时间里,赶跑元顺帝,扫清群雄割据,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文化程度为半文盲,年幼时未接受教育,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村里的说书先生说的有关皇帝征战疆场,扫清障碍,建立王朝的故事。
青年的朱元璋经历了社会动荡,看到了很多的腐败和大量的农民因此失去土地,生活贫穷且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
因此他参加起义,打倒腐败,建立崭新的明朝。
这篇论文对这位布衣皇帝的统治下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解析,以便于大家对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统治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founding jun, zhu yuanzhang is the most iconic figure. He should be born, family poor cloth with many brothers and sisters, youth because social unrest forced shaven, in any case, a monk. The end of the yuan, social chaos, group of hao and since, he in order to "save" themselves, in the red army revolted and then in fabric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ime, drive away the yuan, clearing the emperor shun ieyasu regime, achievement the generation of imperial karma, created large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 cultural degree for semiliterate, when he was in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only did not accept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listening to the village storytellers Mr Said about the emperor for JiangChang obstacles, establish dynasty story. Youth of zhu yuanzhang experienced social unrest, saw many of corrup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lose their land, poor and full of reality helpless. So he in the uprising, overthrow the corruption, create a new, of the Ming dynasty. This essay to this common under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i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thoughts etc are profound analysis, so that you have a rule of zhu yuanzhang's more deeply.
Keywords: rule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ideology and culture
一朱元璋的发迹和建立崭新的大明王朝1朱元璋的发迹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
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者,在淮河流域到处流浪,想方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
在朱元璋16岁的时候,夏季发生蝗灾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
幸存下来的情人没办法埋葬死去的亲人,更无能力去扶养朱元璋了。
后来,他被送入了皇觉寺院做杂活。
在这个寺院里他一直待到二十多岁(二十几岁有待考察)。
后来他被寺院派出乞讨。
在那时他了解到了很多的军事生活。
1352年,社会混乱,叛乱首先在淮河中游到处爆发,它们采取了许多形式,当然多数是红巾军运动。
1352年春末,朱元璋来到了濠州城门附近,要求加入郭子兴的部队。
这是他一生命运中意外的转折点。
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受宠遇的徒众、受信任的帮手、弁目(亲兵)和郭子兴家中的一名成员。
在这里他娶到后来很著名的马皇后。
1352年和1353年,元廷派出的军队企图肃清被红巾军占领的淮河地区的中部和东部。
从1352年冬末起直至1353年6月,濠州被从徐州派来的元军所包围。
包围解除后,朱元璋离开了军中回到他的村里,他在家乡招募了700余人的部队,建立了包括未来的大将徐达在内的第一个军事领导集团(这个集团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
在往后的几个月中他继续参与范围广泛的出击和野战指挥活动,学习为将之道,并形成了他自己的战术意识。
在以后的战斗中,他不断的向南前进,沿途收容了大量败兵和逃兵,并赢得了几次重要战斗。
到了年底,他占领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苏边界附近)及长江北岸上的附近各县。
他在滁州一直呆到1355年上半年。
这里成了他的大营根据地,他在这里建立了忠于自己的军队,据说其数已达3万人,并且开始成立了第一个地方管理系统。
李善长(1314—1390年)是他的第一位顾问,他原是乡村中的精英人物,业儒,他于1354年投奔朱元璋,并开始以历史教训来影响这位热心向学的青年学子。
李善长被他任为掌幕府书记。
在1355年的最初几个月他胜利地保卫了被元军围攻的和阳(或和州,在长江北岸,今和县)之后,开始注视着富庶的长江南岸了。
最重要的是他看中了大城市南京——当时称为集庆,此地控制着长江下游地。
1355年夏季预期已久的进攻开始了。
接着在8月中旬进攻南京。
初战没有成功,但是朱元璋逗留在南京未去,攻占了周围地区一些小城镇。
10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此时郭子兴的在世的年长儿子和张天佑被杀,这样朱元璋得到了整个指挥权。
1356年4月10日,经过多次交战之后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马上把它定为新的首都,并立即给它改名为应天(顺应天意)。
就在那同一个星期之内,张士诚也渡过了长江,把苏州定为他的首都。
那一年的早些时候,倪文俊拥立徐寿辉为南翼红巾军的皇帝,国号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长江岸上的汉阳。
攻下南京后的下一个月,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兴仅存之子则当了他的副手。
郭子兴的这个儿子谋叛被发觉,因而被处死。
朱元璋现在成了以长江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领袖,也是整个北方叛乱军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护人。
他崛起于群雄角逐之中,成为佼佼者了。
2朱元璋的战略进攻和大明王朝的建立
1360年,以南京为中心的朱元璋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两侧的两大政权陈友谅,张士诚接壤,三分江南大势。
雄踞长江上游的陈友谅,“跨有长江汉水之间广大土地,疆域广阔,军力强大,东南无二。
矜其强大,日寻于长矛大镞之间。
”下游的张士诚,“南包杭州、绍兴,北跨通、泰二地”,拥有相当实力。
朱元璋中居南京一带,介处于东西两大强敌之间,你死我活之势已显。
这时,陈友谅恃强,已做好了进攻朱元璋的准备。
对此严重局势,朱元璋进行了审惧的调查研究。
先打张士城,还是先打陈友谅,朱元璋的决策集团分歧很大。
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张士诚,富而弱,宜先。
”张士诚军战斗力较差,以先弱后强原则,先打张士诚顺理成章。
只有刘基一人认为:“友谅踞上游,且名号不正,宜先伐之,陈氏既灭,张氏为囊中物耳。
”
朱元璋的分析角度与众不同。
他在实力之外,更主要地考虑了心理因素。
与陈张二人周旋多年,他对二人的脾气性格充分了解。
陈友谅是个热血汉子,骄横自大,易于冲动。
而张士诚性格内向,进取欲不强。
这一差别应该是选择次序的的关键。
他对诸将说:“友谅剽悍而轻率,其志骄;士诚狡猾而懦弱,其器小。
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如果我们先攻张士城,陈友谅必空国而来,大举进攻我方,使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
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胆小怕事,必不能出姑苏一步为之援。
就是说,我们打陈友谅,没有后顾之忧。
且陈徒恃勇力,可以智取。
”于是采纳了刘基的意见,“决计先伐陈氏。
”
朱元璋的这一战略决策,既显示出他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中驾驭战争全局的军事才能,显示了他杰出的分析人揣度人的能力,同时更显示他敢于以弱胜强的大无畏胆略。
当时的陈友谅,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从战略地位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而朱的许多将士慑于陈军强盛,惧怕与陈部作战,甚至连主要谋士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要诱使陈友谅速来时,也惊慌失措地问:“方忧寇来,何为诱致之?”
朱元璋胸有成竹,用计诱敌深入。
陈友谅竟然轻易跳进朱元璋设下的陷阱,使朱在龙湾(渡口名,为南京沿江六渡之一)痛快淋漓地全歼其主力。
龙湾战役不但打败了陈友谅,同时震慑了张士诚。
此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几次大战,张士诚始终按兵不动,尤其是鄱阳湖大决战,朱元璋倾国而出,南京几成空城,甚至连朱元璋自己也不无后顾之忧,而张士诚仍龟缩在姑苏城内不敢出援陈友谅。
朱元璋先打陈友谅的战略决策,打破了吴、汉建立军事联盟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军事危机,并最终将他们各个击破。
在这些年的持久战中,陈友谅被乱箭射死,张士诚被俘。
朱元璋下令将张士诚处死。
扫清割据,朱元璋又对小明王东了手,至正二十六年年底,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往安丰迎接小明王来应天府。
想不到走到长江的瓜步渡口,韩林儿所坐的船被风浪掀翻了,韩林儿和他部下的很多大臣不幸溺江而死。
小明王死后,朱元璋终于要对元朝政权发动总攻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派三支队伍同时出击。
临行前,他说:古云将在军,君不与者胜”。
将军在前线打仗,皇帝不要瞎指挥,皇帝不掺和,将就能打胜仗。
他针对每位将领的特点,一一具体指示。
随后又召集各位将士训话,说,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略地攻城而已,重要的是平定祸乱,使百姓得以安定。
所过之处和攻占城池,不要乱杀人,不要抢民财,不要毁坏民居,不要破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掠人子女,如果军中有民间遗弃的孤幼,父母亲戚来认领,就要归还人家。
这是积阴德的好事,大家都要做好。
”①部队总从朱元璋策略,七月十五日,自临清向北数路推进,沿德州、沧州、清州一线北上。
七月二十三日,攻克直沽,元丞相也速等望风逃遁,大都惶恐。
直沽,也就是现在的天津一带。
明朝军队继续北进,打到通州,这个通州是北通州(今属北京)。
经过激烈的战斗,通州被攻克,明军(这时候明朝已经建立了)进军大都。
元顺帝召集后妃和皇太子安排人员留守,于
二十八日夜晚带领臣属,开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北土城),逃离了大都,出居庸关北上大漠。
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迁居新宫,同时祭告上帝皇祇,说:“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祇,惟简在帝心。
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②
至此朱元璋正式登位称帝,定都应天(今南京)
二政治统治的开始之官职的设立,更换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1官职的设立
明朝建立之初,各级官僚机构还沿用元朝的制度。
早在朱元璋还没做皇帝的时候,他就着手在自己的统治区建立行政机构,设立了行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这时百官礼仪以右为上。
到了1367年改为以左为上,李善长改为左相国,徐达改为右相国。
到了洪武元年,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中书省长官就改为左、右丞相了(正一品)。
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先后担任过左、右丞相。
丞相之下设有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
中书省内的办事机构:左、右司,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有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
都镇抚司,有都镇抚(正五品)。
考功所有考功郎(正七品)。
中书省统领百官,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事务,中书左丞相极为崇高,权力极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③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京师和全国各地的卫所军队。
但是锦衣卫和其他皇帝的亲军不归五军都督府管。
明朝的军队有京军和地方的卫所军。
京军又分卫所军和负有特殊任务的锦衣卫等保卫皇帝的亲军。
洪武四年(1371年)京军达二十万七千八百人。
明朝的军队以卫所为编制,所谓“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大概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二百人为千
户所,一百二十人为百户所。
在各省设有都指挥使司,与地方布政使司、按察司并称为“三司”。
洪武年间,全国共有十七个都司、三百二十九个卫,还有一个留守司六十五个守御千户所。
明朝的卫所士兵都是世袭的,军户世世代代当兵。
每个士兵除承担军事任务外,都有一份土地,征战守卫之余耕种土地,是军饷的来源之一。
所以,朱元璋曾经夸口说:“我京师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④
明朝的军事制度错综复杂,每当有征讨,要由皇帝任命总兵官,调各卫所军归其指挥。
打完仗以后,将领交还印信,军队又回到各个卫所。
在中央政府机构的六部中还有一个兵部。
兵部是干什么的呢?兵部设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等官。
兵部的职责是“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也就是说,负责选拔、任命全国都司卫所的军官,军队的训练,包括各地军队的部署、军队装备的管理等等。
如此复杂的军事系统,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以保证全部军事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2针对旧的相权和军权制度的更换
洪武初年,中书省由丞相李善长掌握权力。
洪武四年,李善长罢相,又以汪广洋为丞相,洪武六年汪广洋罢相,又任命胡惟庸为丞相。
后来胡惟庸专权骄横,终于引起朱元璋不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兴胡惟庸之狱,胡惟庸被处死,不再设立丞相,连中书省也废除了。
从此,皇帝以外再也不可能出现另一个权力中心,皇帝以外再也不可能出现一个与他争夺权力的人。
丞相被废后,由皇帝直接统率六部,可说大权独揽。
但是,皇帝精力有限,必须借助于办事机构处理政务,于是就设立了春、夏、秋、冬四辅官,后来四辅官被废除,翰林院、左右春坊的官员成了皇帝身边的办事员⑤。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处死,中书省被撤销,不再设丞相,与此同时大都督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佥都督(正二品),其下设有经历司,有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等官。
至此,丞相权力和军权就集中在朱元璋一人手中,
大明王朝的权力就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他成为正真的最高统治者。
3正常的检察制度和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1)严密的监察机构
明初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
早在立国前夕,元璋就明确指出:“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而台察之任尤清要”,为此,建立“科道并”的严密监察体系,“科”是指六科,明初设立,为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 “职掌侍从、规谏、补、拾遗、稽查六部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奏覆,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在朝百官,无受其监察,“朝政得失,百官贤佞,各科或单疏达,或公疏职署奏闻”,即便是六部也受其制,“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其它各门更在其监管之下,“一应奏题,旨意即明,覆发落,毋得稽缓,五日内不覆奏者,该科劾”,可见其权力之大。
⑦都察院也是初中央一级的监察机关,职责广,权力大,凡大臣奸邪,为非作歹;人结党,擅作威福;扰乱朝政,破坏吏治者;又贪墨受贿,违法乱纪,营私舞弊,学术不正,变祖宗之法者,都属都察院职责监管范围,都要举和弹劾。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有110人,分道司职,掌全国十三道的监察工作。
各道又设按察司,设官分职,弹劾百僚。
道以下再设府、州、县察分司⑧,规定:按察使职掌“一省职名,按劾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风纪,澄清其吏治”,副使则“分道巡察,并专项负”,另外,再“分员巡备京畿”。
⑨规定:“凡官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如此层层设专门官员,处处起着监管和纠察作用。
很显,明初设置的这个多系统、多层次的监察网络,像一张大网,撒在全国各地,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都置于严密的监察之下,从而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科道到并举、双管齐下的严密监体系,这是明初监察制度的一大特色。
(2)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朱元璋在建国后,猜忌多疑,怕大臣对他不忠,因此随时充满戒心,要求大臣对他绝对的服从、忠心不贰,要出朝之后也要对他恭恭敬敬,便设法派密探四出巡视。
这是锦衣卫以及明朝特务机构的雏形。
最早只有1500人。
后来,朱元璋以亲信密探曰「检校」,负责侦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
洪武十
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朱元璋对臣下更加不信任,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
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
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
在大臣眼中,这是一群极为可怕的人。
据说锦衣卫无处不在,那个时期的官员都小心翼翼的活着,生怕说错一句话引来杀生之祸。
他们每天都活在恐怖当中,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一个官员就在自己家中哀叹,以为人不知道,但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就问起他昨晚为何哀愁,这个官员很惊讶,皇帝为何知道。
朱元璋拿出一张画着他昨晚忧愁样子的话,官员吓得连忙下跪请罪,这是朱元璋才笑吟吟的扶起他。
可见朱元璋对官员的监察是十分厉害的,他时刻注意着官员们的动向,生怕他们搞什么阴谋,颠覆自己的江山。
因此他十分重视锦衣卫的监察,一有报告,宁可错杀千人,也不能放过一个.。
锦衣卫的存在,一方面是朱元璋的监察制度更加完整,是明初的官员没有发生谋权篡位的事件,但是在另一方面,锦衣卫使人民生活在恐怖当中,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压抑。
总之,明初的监察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严厉的,明与暗的结合,是官员心不能兴起一丝的反抗之心,否则就是灭门之罪。
三完整的律法制定和残酷的惩罚措施
1真正的律法制定
明初,朱元璋十分重视法制的健全,身为开国皇帝的他深谙法制是治国的根本,“纪纲法度,为治之本”⑥他总结元朝没忘的原因是法制不立,监察机关无法可依,无从监管,只是贪官污吏无法无天,为非作歹,最终祸国殃民。
为了加强对管理的监管,为了确保检察机关的监察有明确的方向和准则,提高监察效率,同时也为了检察机关超越权限,影响了自己的权力和统治。
为此,十分重视制定律法条例来规范各种行为。
在朱元璋的领导下,明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其中有代表性的且在明一代通行的有:《大明令》、《大明律》、《诸司职掌》、《洪武礼制》、《礼仪定式》、《孝慈录》、《教民榜文》、《皇明祖训》等。
⑦《大明律》是明王朝的刑法典,是明朝律的统称。
先后有《洪武七年律》、《洪武二十二年律》,到《洪武三十年律》完全定型。
它编制体例仿效《元典章》,律首为名例律,以下按朝廷中央六部,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共七篇。
各篇之下又分门类,总计为三十门。
《洪武三十三年律》改重典为中制,明太祖令子孙严守,自此一直沿用到明亡。
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大明令》:是明朝洪武元年颁行的令。
内容是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制度,其按朝廷六部分篇,一直沿用到明亡,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大诰”:是明初一种特别刑事法规,有四篇。
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明太祖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
规定每户一本,有者,犯笞、杖、流、徒等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
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诰一般都加重处罚,并且大诰滥用法外之刑。
“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大明会典》:是明代的一种法律形式。
是以朝廷六部官制为纲的各类行政法规汇编,其体例仿自《唐六典》、《元典章》。
⑧按明朝官制,分部门汇编有关的法规、制度、政令等规范性文件,并按时间顺序排列,显示这些法规制度的发展演变。
明朝所创立的会典体例,对清朝有很大影响。
2残酷的惩罚
明律对于谋反大逆、谋叛、强盗、造妖书妖言、劫囚、谋杀人、谋杀期亲尊长、谋杀制使及本管长官、投匿名文书告人罪、诬告、诈为制书、窃盗、私越冒度关津、官吏犯赃、泄露机密重事、赋役不均、收粮违限、私铸铜钱、违犯盐法、奴骂家长等犯罪行为,均给予较重的惩罚。
如把明律与现存的千余条元代法律的相应或相近的有关规定进行比较,可知除了少数条款(如民间私藏兵器等)元律重于明律和有关政治性“贼盗”、“杀人”的条款元、明律相同外,元代法律绝大多数条款规定的刑罚都较明律为轻。
明朝的刑法措施多样,有充军,迁徙,枷号,刺字,廷杖等充军: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强迫罪犯至外地充当军户的刑罚。
按充军的性质分为终身充军、永远充军。
迁徙: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强迫罪犯全家迁居千里以外的刑罚。
明律中有三条罪名适用迁徙。
大诰中常采用“迁徙化外”的刑罚。
枷号: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使罪犯戴枷示众受辱的刑罚。
唐末已有“枷项示众”,宋元时使用已相当普遍。
明朝条例中很多罪名适用枷号刑,大多为轻微犯罪。
但武宗时太监专权,用一百五十斤的“大枷”迫害政敌。
刺字: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针对侵犯公私财产罪名的附加刑。
基本继承了元朝的制度。
明律规定凡窃盗、监守自盗、常人盗、白昼抢夺等罪名,正刑之外一律附加刺字。
初犯在右臂刺罪名,再犯刺左臂。
刺字者刑满后回原籍充当警迹,三年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