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人教版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鞍山市人教版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④中的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可代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B.K+和葡萄糖分别以②①方式进入红细胞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③方式进行的
D.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2.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进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观察到如图所示图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处于图示状态的细胞可能死亡
B.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C.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D.水分子能从②进入③,也能从③进入②
3.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取母乳中的抗体和半乳糖。
这两种物质运输的方式分别与下列哪两个例子中的运输方式相同
①浆细胞分泌抗体蛋白②变形虫吞食草覆虫③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④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A.①和③B.②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④
4.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程中还具有载体功能。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TP只影响方式③的运输速率B.吞噬细胞通过方式④吞噬病原体
C.低温会影响方式①~④的运输速率D.固醇类激素通过方式①进入靶细胞
5.如图为K+、Na+和a分子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三种物质的运输方式都属于主动运输
B.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K+的运输没有影响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D.载体蛋白③运输a分子的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
6.“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破伤风杆菌和酵母菌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B.红细胞吸水涨破是“膜流”现象的典型例证
C.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与“膜流”无关
D.“膜流”现象说明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相似
7.细胞中的酶与代谢密切相关。
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在一只U型管底部中央放置了不允许二糖通过的半透膜(对单糖的通透性未知);将U形管左侧和右侧分别倒入等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在U形管的两侧同时滴入等量的麦芽糖酶溶液;观察右侧液面的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液面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半透膜的通透性B.液面可能会一直升高至一定高度后停止C.液面可能先下降后再上升至一定高度停止 D.该实验可用来验证酶的专一性
8.下列有关物质运输方式的几点说法,错误
..的是()
A.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由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的
B.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D.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无机盐离子也可以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9.在植物的无士栽培过程中植物幼苗需要通过根细胞从完全营养液中吸收所需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下面与此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与吸收水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B.直接决定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种类的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
C.温度只能通过影响根细胞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离子吸收的速率
D.随着完全营养液中O2浓度升高离子被吸收的速率持续加快
10.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清水中,发生的变化是()A.细胞吸水直至涨破B.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
C.原生质层逐渐增厚D.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11.下图中Ⅰ~Ⅳ说明了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均为主动运输
B.Ⅱ和Ⅲ为主动运输,Ⅰ和Ⅳ为被动运输
C.Ⅰ、Ⅱ和Ⅳ为渗透作用
D.Ⅲ为主动运输,Ⅰ、Ⅱ、Ⅳ为被动运输
12.在室温(适宜)条件下,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在t1时仍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B.细胞在t2时吸水能力最大
C.外界溶液可以是KNO3溶液
D.若降低温度,比值为3时对应的t2应左移
13.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协助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CO2排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C.植物根毛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K+浓度成正比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
14.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①彻底水解后形成单糖和氨基酸
B.细胞膜的流动性与②③④均有关
C.b可表示尿素分子进入细胞的过程
D.c可表示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
15.下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16.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的鲜萝卜条均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转运蛋白比运载葡萄糖的转运蛋白的数量多
B.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
C.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分子
D.实验结束后,蔗糖溶液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比实验前大
17.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
它能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厌氧型真核生物
B.疟原虫的细胞内自噬泡排出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特点
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其生存
D.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不受影响
18.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无水分子进入红细胞
B.丙溶液浓度>甲溶液浓度>乙溶液浓度
C.一段时间后,丙细胞内外水分子的相对数相等
D.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涨破的乙细胞的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
19.下图曲线表示士壤溶液中K+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K+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在AB段时K+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在BC段时K+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限制AB段运输速率的因素是膜内外浓度差和能量供应
D.限制BC段运输速率的因素是载体的数量和能量供应
20.Na+-K+泵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图所示,它具有ATP酶活性,能将Na+排出细胞外,同时将K+运进细胞内,以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
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细胞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载体蛋白2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
D.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只具有运输功能
21.某同学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将同一植物相同部位的细胞分别置于一定浓度的 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再置于蒸馏水中。
实验过程中两组细胞的液泡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Ⅰ表示蔗糖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
B.植物细胞自 A 点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
C.B 点时,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达到动态平衡
D.C 点时,液泡体积不变,两组实验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22.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B点对应的时刻,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D.AB段失水是导致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变化的唯一原因23.下列关于跨膜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分子或离子都可通过扩散进入细胞内
B.大分子有机物都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都需要载体蛋白
D.物质的逆浓度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能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24.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跨膜转运
C.该过程需要内部供能
D.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
25.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二、多选题
26.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细胞对蔗糖的运输
D.离子泵对离子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
27.下图为是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
B.人红细胞通过图中e所示途径从血浆中吸收K+
C.a~e中,代表易化扩散的是c和d,代表简单扩散的是b
D.图中A只容许与自身的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28.下列错误的是()
A.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同一种载体蛋白
B.只有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能通过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D.所有细胞都有相同的细胞膜结构,既由磷脂分子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嵌入”支架或“漂浮”在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E.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29.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洋葱表皮放入0.3 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B.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30.如图表示某物质排出细胞的过程(下方表示细胞内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囊泡中包裹的物质可能是小分子
B.囊泡中包裹的物质没有穿过细胞膜
C.变形虫摄食过程与此过程相同
D.此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三、非选择题
31.下面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
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
这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相对应。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
(3)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
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还是被动转运,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
c.____。
②预期结果及分析: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
b.____。
32.现有A、B、C三瓶外观一样但没有标签的溶液,已知它们分属于质量浓度为0.1g/mL 的蔗糖溶液、0.3g/mL的蔗糖溶液和0.1g/mL的葡萄糖溶液。
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设计了两组实验。
(注:图中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
实验Ⅰ同时将等量的A液和B液分别放入到装置中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左侧的液面升高;
实验Ⅱ将等量的B液和C液分别放入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液面发生了下列变化:先右高于左,后左高于右。
(1)本实验应用的原理是______。
(2)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A是______,B是______。
(3)用紫色洋葱鳞片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方式的实验中,常选用______溶液,观察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及细胞大小。
(4)为了清晰地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若用不含色素的洋葱内表皮作实验材料,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5)为探究洋葱表皮细胞液的浓度,需要设计相关实验。
请写出设计思路:______。
33.研究小组欲在室温下,研究菠菜叶片细胞液浓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当植物细胞浸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时,发生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使溶液浓度发生变化,相对密度随之变化。
取浸过植物组织的溶液一小滴,放回原浓度的溶液中,相对密度减小的液滴上浮;相对密度加大的液滴下沉;若液滴停止不动,这个溶液浓度近似于细胞液浓度。
材料用具:菠菜叶片、15 mL大试管4支、移液管(2 mL,0.1 mL)、软木塞、小试管4支、打孔器、牙签、1 mol/L蔗糖溶液、次甲基蓝等。
(注:次甲基蓝的作用是为溶液染色,无其他影响;浸入蔗糖溶液的叶圆片数40片为宜。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将1 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配成0.2、0.3、0.4、0.5 mol/L的蔗糖溶液各10 mL,分别注入4支大试管中。
用2 mL移液管从大试管中各取2 mL溶液,分别注入4支小试管中,编号1~4,并塞上软木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用牙签取次甲基蓝结晶少许,投入各小试管中,摇匀。
③用0.1 mL移液管从小试管中吸取蔗糖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重复实验2~3次。
(2)若菠菜叶片细胞液浓度介于0.3~0.4 mol/L的蔗糖浓度之间,请设计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记录表,并将结果、结论填入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若根据(2)的实验结果没有找出菠菜叶片细胞液浓度,该如何继续完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图甲为某生物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其中A、B、C代表组成生物膜的结构成分,a~d代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图乙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浓度。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图表示细胞膜结构的________模型。
(2)精子与卵细胞受精作用过程中相互识别主要与图甲中的[ ]________有关,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3)图乙中的K+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对应图甲中的[ ]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
35.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
(2)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__性,其结构中_______数量和种类越多,功能就越复杂,当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
(3)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____;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
①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代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②所示的物质,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代表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和葡萄糖分别以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即K+和葡萄糖分别以②①方式进入红细胞,B正确;胰岛素是以胞吐的方式从胰岛B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③所示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并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此方式表示胞吐,因此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③方式进行的,C正确;④中的a所示的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b所示的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因此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正确。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①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几方面考虑;②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与题图信息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细胞壁,②为外界溶液,③为液泡膜。
【详解】
A、图示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长期处于该状态的细胞可能会由于过度失水死亡,A正确;
B、①为细胞壁,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构建,B正确;
C、图示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复原过程中,C错误;
D、水分子的运动是双向的,故能从②进入③,也能从③进入②,D正确。
故选C。
【点睛】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内吞)和胞吐(外排),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
【详解】
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只能是胞吞(內吞);
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本题题干中提出“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 TP”,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中消耗能量(ATP)的只有主动运输一种方式,所以吸收半乳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①浆细胞分泌抗体蛋白的方式为胞吐;
②变形虫吞食草覆虫的方式属于胞吞;
③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为主动运输;
④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故选B。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自由扩散,②是协助扩散,③是主动运输,④是胞吞。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入细
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高浓度→低浓
度
高浓度→低浓
度
低浓度→高浓
度
【详解】
A、ATP影响主动运输和胞吞作用,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胞吞,B正确;
C、低温影响酶的活性和膜的流动性,所以对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影响,C正确;
D、固醇的本质是脂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考生在判断运输方式时首先运输的方向,顺浓度梯度的是被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是主动运输。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离子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钠离子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
A、图中3种物质运输方式有载体①参与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出细胞是协助扩散,A错误;
B、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K+的运输有影响,B错误;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不同转运方式进出细胞,如图中的a分子,C 正确;
D、载体③运输物质a的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及载体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可通过囊泡进行膜的转移,高尔基体可形成囊泡转移至细胞膜。
【详解】
A、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不会发生膜流,A错误;
B、细胞吸水涨破没有发生膜之间的转移,不属于膜流,B错误;
C、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通过囊泡将初步加工的蛋白质运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高尔基体通过囊泡将加工形成的蛋白质运往细胞膜,故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存在“膜流”现象,C错误;
D、“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膜流”现象说明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相似,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1、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玻璃纸可以让水分子透过,蔗糖分子则不能。
2、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
半透膜不允许二糖通过,但对单糖的通透性未知,所以液面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半透膜的通透性,A正确;如果半透膜不允许单糖通过,麦芽糖酶能将麦芽糖水解,所以液面可能会一直升高至一定高度后停止,B正确;如果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麦芽糖酶能将麦芽糖水解,所以液面可能先上升后再下降至一定高度停止,C错误;二糖分别为蔗糖和麦芽糖,只加入麦芽糖酶溶液,所以该实验可用来验证酶的专一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被动运输。
2、物质的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吞,胞吞和胞吞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三种运输是由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的,A正确;
B、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C、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要通过核孔,小分子物质的运输不一定通过核孔,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