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理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哲理诗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衍生注释:
- “匣”:这里指装琴的盒子。
赏析:
- 主题与哲理: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它通过琴和琴声、指头与琴声之间看似简单却又引人深思的关系,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琴本身不能自动发出美妙的琴声,同样,光有手指也无法听到琴声,只有当琴与指头相互配合,也就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种哲理超越了琴与指头的关系本身,启示人们在看待世界万物时,要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 情感:苏轼怀着一种豁达好奇又带着点诙谐的情感来表达这一哲理。
他是在和读者做一种趣味的脑力游戏,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让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智慧的乐趣。
- 表现手法:用诘问的表现手法。
每一句都是一个问句,用这种方式引导读者不断深入思考琴、指头和声之间的关系,启迪读者的智慧,用很实在的例子提出抽象的哲学命题,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为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华横溢,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诗词文俱佳。
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像《琴诗》就既显示出他机智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生活中事物关系的洞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递深刻的智慧。
运用片段:
例子一:
在学校的科学课上,老师正在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小王同学不太理解为何单独有了动力或者有一个物体还不能让它顺利运动。
老师就笑着引用苏轼的《琴诗》说:“同学们,就像苏轼在《琴诗》里说的那样,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动力和物体就像琴和手指一样,单独存在并不能产生运动这个‘琴声’,只有两者相互作用才行。
”
例子二:
有一次公司开展团队协作培训。
培训师看着下面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各个小组,并没有直接指责,而是在大家面前说道:“大家知道苏轼的
《琴诗》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们现在就像是那琴和手指,各自孤立的话,怎么能够奏响我们公司发展这个‘琴声’呢?我们需要团结协作,就像琴和手指配合才能有美妙的音乐。
”
例子三:
家庭聚会上,爷爷看到儿子和儿媳因为家庭琐事互相指责抱怨,而不是相互配合。
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呀,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家庭就像一把琴,家庭成员就像手指,大家都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而不是互相推诿责任,这样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幸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