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和》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波德莱尔,及其相关作品。

2.掌握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波德莱尔,及其相关作品。

2.掌握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德莱尔的《应和》被称作“象征派的宪章”。

它以一种近乎神秘的笔调,描绘了人和自然之间的感应。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人到底在人与自然之间感应到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

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

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小节,“象征的森林”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象征的森林”这个隐喻是从一开篇的“自然”这个概念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象征”因此被赋予了“郁郁葱葱”、“众多”、甚至容易让人“迷失”的心理感觉。

2.阅读第二小节,说说“互相应和”是指谁和谁相互应和。

明确:“互相应和”的是“芳香、颜色和声音”。

分而言之,芳香直扑鼻孔,颜色抓住视觉,而声音则回旋于心灵;合在一起,就是众多感觉系统的互相作用,如七窍相通。

3.阅读第三、四小节,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连串的比喻。

同类比喻的排比式陈列,都是为了点明同一个诗学真理——在诗中,“精神与感觉”总是“激昂”地同在的。

四、小结
《应和》一诗道出了关于动用我们全部感官去想象的秘密。

此诗运用的实质是通感的手法,它蕴涵着一种显然与通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逻辑;它通过有几分的神秘的直观而废除自然感觉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物我两忘、浑然无碍的境界。

这种思或许无助于驶往银行的方向,它唯一许诺给我们的是打破界限。

它并非不现实;它的现实性在于人永远不可能废除每个人心中建构的一个世界,它的真实性犹如你醒来时发现枕头就在你的旁边一样真实。

相反,遗忘这种想象本身是对自身的亵渎。

五、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