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古风》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赏析
《古风》其二十一李白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
诗名《古风》,这首诗讲的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典出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宋玉对楚王问》,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个典故(白话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xie4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zhi3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
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唱和的人也就越少。
故而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
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因此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了解了这个典故以后,我们来看李白是如何表述的: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
字词典故“郢客”:【“郢ying3”,楚国都城的代称,类似于“京”,古地名。
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面的“纪南城”。
“郢客”典出战国楚“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遗响”:【余音。
汉王褒《洞箫赋》:“吟气遗响,联緜mian2漂撇,生微风兮。
”】
赏析李白说,“郢中”的异乡客,吟唱起了《白雪》歌,那歌声余音袅袅,飞上了青天。
《阳春》、《白雪》,李白挑选《白雪》作为代表,或者也是为了后面的“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
字词典故“举世”:【整个世界。
】
赏析李白说,多么徒劳的歌唱啊,如此高雅的歌曲,在整个世间里,又有谁会为之传唱呢?
显然,李白这里的描述是比较极端的,在宋玉的故事里,歌者最后运用“商音”、“羽音”和“徵声”等技巧时,尚有几人应和。
而李白的意思是基本无人,徒劳之举,可见李白是在以歌者自喻,说的是自己曲高而当世却无应和者。
以李白恃才傲物的性格,确实是会这么想的。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
字词典故“为wei4”:【表示行为的对象。
】“和he4”:【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
】“乃”:【竟。
】赏析李白说,于是,他试着为“巴人”唱唱低俗的《巴人》歌,唱和者竟有了数千人。
这里的“巴人”究竟指人,还是指歌呢?这关系到这个“为”的读音,如果是《巴人》歌,那么应读“试为wei2巴人唱”,如果指人,那就是“试为wei4巴人唱”。
考虑到李白从不刻意求对仗,而且常常语带双关,所以我们认为是后者,为wei4巴人唱。
为巴人唱,自然唱的是《巴人》歌了。
李白挑选《下里》、《巴人》中的《巴人》作为代表,也是为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宋玉故事里的这位“郢客”,这位歌者真是多才多艺的,雅俗皆通。
不过故事中的顺序是,先唱通俗的歌曲,逐次升级到难度极高的曲调。
而李白这里呢,给倒过来了,先唱高级的,没有知音,再唱低俗的,到处皆朋友。
想想,其实李白说的蛮合理,你一个异乡客来到京城,一般都是拿出自己的最绝活,想一举成名,怎么会从低俗的唱起呢?这不恰恰像李白他自己吗,他已经修炼成一位超高水准的歌者了,来到京洛之地,自然想表现一番。
谁曾想,这繁华之地,唱和者竟无一人?(估计是当时的高级者,大都官阶较高,他都见不到。
当然,以李白的性格,普通的诗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也就是后来遇到杜甫,才赏光一起玩几天。
)那么李白会屈尊去走低俗的调调吗?:“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
字词典故“吞声”:【不出声,不说话。
汉马融《长笛赋》:“于时也,緜驹吞声,伯牙毁弦。
”】“凄然”:【凄凉悲伤。
三国魏曹丕《与吴季重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乐往哀来,凄然伤怀。
”】
赏析李白说,要我唱低俗的歌曲是不可能的,我宁可从此不出声,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没有知音的叹息,让我感到如此地空荡荡、凄凄然。
我们猜测这首诗是李白早期游历长安、洛阳时写下的,借歌者自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凄怆。
《古风》其二十一李白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