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我与地坛(节选)粤教版必修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我与地坛(节选)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
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引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
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炫耀(xuàn) 亘古(gèn) 坍圮(tān)(pǐ)
恪守(kè) 窸窣(xī)(sū) 譬如(pì)
灼热(zhúo) 恓惶(xī)(huáng) 迄今(qì)
耽搁(ɡē) 尴尬(gān)(gà) 罪孽(niè)
福祉(zhǐ) 祈祷(qí)(dǎo)
(2)多音字
剥⎩⎪⎨⎪⎧(bō)剥蚀(bāo)剥皮 熨⎩⎪⎨⎪⎧(yù)熨帖(yùn)熨斗 角⎩
⎪⎨⎪⎧(jiǎo)角落(jué)角色 宿⎩⎪⎨⎪⎧(sù)宿命(xiǔ)一宿(xiù)星宿 累⎩⎪⎨⎪⎧(lěi)成年累月(léi)累赘(lèi)劳累
2.字形辨认
⎩⎪⎨⎪⎧j ìn ɡ(竞)争究jìnɡ(竟) ⎩⎪⎨⎪⎧福(祉)zhǐ地(址)zhǐ ⎩
⎪⎨⎪⎧chóu(稠)密chóu(惆)怅 ⎩
⎪⎨⎪⎧qi ú(遒)劲qiú(酋)长 ⎩⎪⎨⎪⎧封hóu(侯)hòu(候)鸟 ⎩⎪⎨⎪⎧è(遏)制jié(竭)力 3.词语辨析
(1)临近·邻近
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临近(临近/邻近)2012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邻近(临近/邻近)学校的省体育馆。
(2)滑稽·幽默
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
“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中华行暨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乌克兰的幽默(滑稽/幽默)演员用丰富而滑稽(滑稽/幽默)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阵阵笑声。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未雨绸缪,所以在各种困难、危险面前,他总是优哉游哉,决不手足无措。
(×)
请说明理由:“优哉游哉”,形容生活悠闲自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请说明理由:“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3)债务危机已经拖累得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放缓,德、法这样的强国尚还可以坚挺,但像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就算勒紧腰带也是朝不保夕。
(√)
请说明理由:“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可以形容生活极端困难或病情十分严重。
轮椅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务虚笔记》等。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1.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2.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的苦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理解儿子,送他去地坛,有些事不敢问,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所以,母亲是活得最苦的。
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语言精辟富有哲理
如:“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
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
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当做舞台,把生活在其中的人比作演员和观众来阐释人们与生活的关系,形象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些句子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闪耀着作者睿智的光辉,给人以警策。
请你写一段语言精辟、蕴涵哲理的话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生命是一支铅笔,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小树,派生出清清溪流、幽幽鸟鸣。
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
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写作与生命融于一体的史铁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应用角度】“生命”、“价值”、“生与死”、“青春”、“理想”、“责任”等。
无臂钢琴师——刘伟
他是北京人,生于1987年,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他为了今后的生计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
2002年,通过努力,他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
他还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
并且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高中的课程,成绩十分优异,考上大学不成问题。
但是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并且高压电对于他的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白血病的可能,所以他无奈放弃了体育。
此时一个从小藏在他心里的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小就梦想着能成为钢琴家的他,放弃体育,并且不顾家人劝阻,选择了放弃高考,学习钢琴。
用脚弹琴是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想象力,许多人用手弹都需要很多年才有起色,何况是脚。
他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
“那时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终于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他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
和他在学习游泳上的表现一样,他对音乐的悟性同样惊人。
奥运会时,只学了一年钢琴的他就上了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
2011年8月,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他带着空空的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
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
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
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
【媒评文摘】 1.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2.这位失去双臂的音乐家用自己的脚趾征服了“中国达人秀”节目的评委,他自弹自唱的歌曲“You’re Beautiful”让现场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刘伟的决心值得称赞,评委们则让他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个中国版本的达人秀节目,同时让人们开始关注中国残疾人的梦想和生活所面临的挑战。
——《美联社》
3.当这个姓刘的青年说出“至少我还有完美的双腿”时,现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为之震撼。
刘伟虽然从小失去双臂,但是他从19岁开始坚持追逐自己童年的梦想。
他最初的老师认为用脚弹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拒绝为他授课。
可是刘伟最终凭借决心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技巧”,他将成为中国新一代的励志榜样。
——《法新社》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
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吧?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精要赏析】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地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
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
(四)内容分析:
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 (1)地坛有什么特点?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
(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
(3)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
(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
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考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然的节日”?
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
(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五)组织讨论活动:好好活?
(生答)奥斯特洛夫斯基疾病缠身,仍坚持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师应变)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生命的精彩论述?要求生齐背。
(得知生没学过,师应变,师背,指导学生课后查阅。
)
(补充)晋江一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事件;《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刘焕荣。
(明确)自杀对生命的轻率,意志力的薄弱。
(提及学生周记)“正如凯煜在周记中说到‘为什么人有勇气自杀却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活着才是最真实的。
”在有人轻易地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些人物,在遭遇生活中的意外时,勇敢地面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我想起了中央一套《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网络妈妈”刘焕荣。
一场大火使她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和美丽的外表,但她却利用网络同许多有着心理疾病的青年交谈,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她的网络点击达到三千万次。
刘焕荣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师)现在为同学们介绍这几句名言,希望对同学们在思考生命这一问题上有所帮助。
名言积累:(幻灯片)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明确)生命无法荒凉,把握青春年华,充实自己。
(六)过渡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母爱深深。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三 2.预习第二部分
一、基础巩固
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荒芜(wǔ)宿命(sù)
剥蚀(bō) 连篇累牍(dú)
B.坍圮(qǐ) 亘古(gèn)
熨帖(yùn) 强人所难(nán)
C.炫耀(xuán) 猝然(cù)
恪守(kè) 藏污纳垢(gòu)
D.归巢(cháo) 嘈杂(cáo)
缥缈(piāo) 声名狼藉(jí)
【解析】A项,荒芜(wǔ)——荒芜(wú)。
B项,坍圮(qǐ)——坍圮(pǐ),熨帖(yùn)——熨帖(yù)。
C项,炫耀(xuán)——炫耀(xuà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狂妄仓桑衰败失魂落魄
B.坎坷余暇步履肆意雕琢
C.脾气荒芜安祥身临其境
D.聪蕙羞涩荒辟猝然去世
【解析】A项,仓桑——沧桑。
C项,安祥——安详。
D项,聪蕙——聪慧,荒辟——荒僻。
【答案】 B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迂回曲折、错综细密的东方思维模式,使我们深谙声音的奥秘:我们听得出大音希声的意境、欲言又止的无奈和弦外之音的分量,我们善于运用声东击西、指鹿为马的战术,也会在点到为止的留白中,不动声色地享受“此时无声胜有声”带来的精神满足。
这就是中国人关于声音的众多看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奥妙无穷的哲学之一。
A.弦外之音 B.指鹿为马
C.留白 D.其实
【解析】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与“声音的奥秘”、“奥妙无穷”等语境不合,应改为“指桑骂槐”。
A项,弦外之音:比喻话里间接透露的、没有明说的意思。
C项,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D项,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情况是真实的。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油价在第三季度之所以一改第二季度颓势出现大涨,主要原因是全球央行的协调行动以及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的。
B.抗生素的分级使用,有利于医生规范用药,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能减少患者产生细菌耐药的程度,有利患者健康。
C.中国拥有航母之后,更具大国“气质和形象”,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海洋领土主权争端,无疑增大中国有效解决问题的筹码和力度。
D.社会转型时期,新情况、新课题层出不穷,老问题、老矛盾亦有新变化,这些必须依靠深入调研才能发掘、梳理、归纳、提炼、升华,最终产生滋养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掉“主要原因”或“造成的”。
B项,搭配不当,“程度”改“情况”。
C项,成分残缺,“无疑”前加“航母的投入与使用”。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5~7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5.文中连续用了六个“譬如”,是按怎样顺序安排的?这六个“譬如”印证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续用了六个“譬如”,是按时间或季节顺序安排的。
(2)这六个“譬如”印证了有些东西谁也不能改变它。
6.“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
(1)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魔鬼”和“恋人”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句中的“这”指代怎样活。
(2)“魔鬼”和“恋人”各是比喻错误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7.这段文字中语言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段文字主要描写景物。
(1)描写细致工巧,充满灵气,稍带几分神秘的色彩,人物感情渗透于文字之中,万物皆著“我”之色彩;(2)联想丰富,想象奇特,使景物更加迷人;(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色彩以及语言的生动性。
三、课外阅读
阅读散文《合欢树》,完成8~10题。
合欢树
史铁生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