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5、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6、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7、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8、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1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1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5、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16、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17、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
18、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19、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0、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21、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2、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
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3、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24、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25、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试图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利相应地位的需要。
26、心理健康: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27、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
教育。
28、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一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措施,为学生提供一些成长必需的经验,以达到发挥
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个人人格为主要目标的辅导活
29、课程模式:主要采用开设专门课程和讲座的形式,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1、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多多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来促进学习。
(×)
12、奖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惩罚则引起消极的情绪。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表扬和奖励,不可使用惩罚。
(×)
13、反馈可以促进学习,所以只要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有反馈就可以,及不及时不要紧。
(×)
14、研究表明,低成就动机者把失败归于外因将提高以后的作业成绩;高成就动机者把失败归于外因则会阻碍其积极性的发挥。
(√)
15、根据归因理论,将失败归于可控因素时,则会继续努力;将失败归于不可控因素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