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天河区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项检测试题112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01
1、 II.(8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Ⅱ.(1)3%
(2)80只/hm2 偏高
(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Ⅱ.(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3% (2)40×30÷15=80只/hm2。

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

若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考查学生图表的识别及分析能力。

难度不大。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v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3.(8分)右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的生物
(1)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超级群公益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1)Ⅰ;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
(2)增多;(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解析】(1)据图分析,当种群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Ⅰ、Ⅱ、Ⅲ 3种情况,Ⅰ是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的环境破坏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是逐渐灭绝,说明栖息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所以只能进行迁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图中阴影是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发生了自然选择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本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捕食机会增加,食物增多,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和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是竞争关系。

(3)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

(4)“J”型增长的的数学模型是:N t=N0λt, N0为人口的起始数量,N t是t年后人口数量,λ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住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渡开发利用就会减弱。

【试题评价】本题以图表为载体,考察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关知识,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与分析能力。

难度一般。

3.(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垂体抗利尿激素(2)J b K2
(3)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

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3)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下述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难度中等。

4. (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

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阳光
【解析】
(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

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