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 披文入情悟精华 隐性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全部内容。
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 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
“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
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
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四)选文与课文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基本都是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
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课本例句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
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
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二、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个文言虚词
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一)而
词性用法释义
连词①表示并列关
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
"“又”“与”
②表示递进关
系
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
系
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
系
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
系
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饰关
系
地,着,或不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
(7)①(8)③(9)⑥
(二)何
[即时小练]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 (1)③(2)①(3)④(4)②(5)⑤
(三)乎
词性用法释义
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呢
③表示推测语气吧
④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
尾
……的样子,……地,或不
译
介词⑦相当于“于"在,或不译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 (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四)乃
词性用法释义
[即时小练]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
[答案] (1)② (2)① (3)⑦ (4)③
(5)⑤ (6)⑥ (7)④
(五)其
[即时小练]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 )
(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 )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1)①(2)⑫(3)⑩(4)②(5)⑪(6)⑨
(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
(六)且
[即时小练]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
(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 )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
)④
(七)若
[即时小练]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 [答案] (1)③(2)②(3)①
(八)所
词性用法释义
助词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指代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
情况
②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的地方
③为+所,表示被动被
④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
方式、方法或依据
用来……的,……的凭借⑤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
名词⑥表示处所处所,地方
[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 )
[答案](1)⑥(2)⑤(3)②(4)③(5)④(6)①
(九)为
词性用法释义
介词①表示对象替,给
②表示原因,目的因为,为了
③表示被动(常和“所”
搭配)
被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 )
(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答案] (1)⑤(2)③(3)④(4)②(5)①
(十)焉
[即时小练]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求(《归去来兮辞 并序》) ( ) (7)吴之民方痛心焉.
(《五人墓碑记》) ( )
[答案] (1)⑦ (2)⑥ (3)⑤ (4)③ (5)④ (6)② (7)① (十一)也
[即时小练]
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 )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 )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
[答案] (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十二)以
[即时小练]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 )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6)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
(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 )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答案] (1)④(2)③(3)⑥(4)②(5)①(6)⑤
(7)⑩(8)⑨(9)⑪(10)⑫(11)⑦(12)⑧
(十三)因
词性用法释义
介词①表示依据依靠,凭借
②表示条件趁着,趁机
③表示方法通过,经由
连词
④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⑤表示结果因此,因而副词⑥表示承接于是,就
动词⑦表示动作行
为
沿袭,接着
[即时小练]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
(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答案] (1)⑤(2)⑦(3)④(4)②(5)③(6)①(7)⑥
(十四)于
词性用法释义
介词①表示时间,处
所
在,到,从
②表示对象对,向,对于
③表示对象与,跟,同
④表示被动被
⑤表示比较比
⑥表示原因由于
[即时小练]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 )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 (5)不拘于.
时(《师说》) ( ) (6)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荀子·劝学》) ( )
[答案] (1)② (2)③ (3)① (4)⑥ (5)④ (6)⑤ (十五)与
[即时小练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 (2)可得闻与.
(《庄暴见孟子》) ( )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4)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 (5)与.
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 )
[答案] (1)⑤ (2)④ (3)② (4)① (5)③ (十六)则
并用)
副词④表示确认是,就是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 )
[答案] (1)④(2)①(3)②(4)③
(十七)者
词性用法释义
代词①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
短语
……的人(事物、情
况)
②表示判断不译
③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时候,……的话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⑤数词+者个,样,件
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
(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
[答案] (1)②(2)⑤(3)①(4)③(5)④
(十八)之
词性用法释义
代词①代人、物、事他,他们,它,它
们
②表示近指这,这种
助词
③表示修饰,限制的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不译
立性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⑦补足音节不译
动词⑧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 )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
[答案](1)⑤(2)②(3)④(4)③(5)⑦(6)⑧ (7)①(8)⑥
三、把握文言虚词推断“ 法”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在介绍以下七种常用的方法:
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6·高考浙江卷)原文信息: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茂先坐与.论说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答案】相同.
【理由】第(2)句出自《报任安书》,我们学过这课,知道“与”是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和"。
第(1)句中的“与”是否也是介词,译为“和”,我们可将“和”代入句子中,发现讲得通,句子的大意是“茂先便坐下和他谈论”,(1)句中的“与”与其后省略的“之”,构成介宾结构.可见两句中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某天在洞山游玩。
沿着溪流往里走,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头上躺着,茂先便坐下和他谈论。
(茂先)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文,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对此感到奇怪.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答案】不同.
【理由】第(1)句的句意是“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由此可知,“而”应该解释为“但是,却”,连词,表转折关系。
第(2)句,“独见”和“留意”都是陈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
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和”。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
这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1·高考四川卷)原文信息:
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2)君何.以知燕王
【答案】不同.
【理由】第(1)句,“何”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在”之前,是宾语前置。
“何在”即“在何”,“在哪里”.第(2)句,“何"也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以”之前,同样是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众人派人远远地尾随在他的后面,道路很是偏僻遥远,(派去的人)记住了他的住所后返回。
雪后天晴,众人去造访他,只见一间草屋,家里只有四面墙壁挺立。
忽然看见米桶中有一个人,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所以坐在桶中。
询问吕徽之先生在哪,回答说:“在溪流边上捕鱼。
"才知道那人真是先生了。
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
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不同。
【理由】第(1)句中的“也"字处于句末,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不译;第(2)句中的“也”字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不译.
叔孙通是薛县人。
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
(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
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来侍奉项羽。
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
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趁机跟了去并最终投靠了汉王.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田单知士卒之可用……遣使约降于.燕”和“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结合句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前句中“于”译为“向",后句中“于”译为“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
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答案】不同。
【理由】第(1)句中的“乃"在动词“出”之前,作状语,副词,译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动词,译为“是”.
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大军将要
出发,各位将领需要的船橹很多,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来,每只船给两把,争抢的人才得以停息。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将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 后一个“以"是名词,“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
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适"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一日,此生适.有犯
(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不同.
【理由】第(1)句中的“适”作副词,译为“正好”;第(2)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
曾经听说有个书生,本性狡猾,善于用诡计欺骗人。
他就读的县学里的学官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那些学生稍有犯规,(学官)一定派人把犯规的学生抓来打一顿,决不赦免。
有一天,这个书生正好违反了规定,学官派人紧急捉回他,他自己则坐在学府正堂上怒气冲冲地等待着。
一会儿,这个学生被抓来了,他久久地跪在地上,不说其他事情,只是说:“学生我偶然得到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迟了。
”
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应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作状语;②“国无主,其.能久乎”,
“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③“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其"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2)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答案】不同.
【理由】“其"第(1)句为代词,它的,指楚国;第(2)句为副词,表祈使语气。
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
(如果)出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军队被楚国打败。
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买楚国的鹿。
”
……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秦国和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国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
”桓公说:“可以。
”于是派人到衡山国求购兵器,不敢同他们讨价还价。
齐国在衡山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