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湿漉漉的孤独
陈应松
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像是一下子跌入染缸,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
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除了雾,大九湖的倒影是很值得留恋的。

如果你恍惚,它会让你从沉沦中拔起;如果你凝神,它们会展翅飞腾,像诡谲的精灵。

但是我们不可能没有这样一个易逝的和揉碎的世界,让水来处理这比现实更迷人的空间,深入到水的深处,稀释我们心中的沉重的阴影。

山的纹理,树的繁复,层次和节奏恰到好处,色块明朗,光线阴阳的切割顺着山的走向。

这一切,水把它们接纳以后,成为另一个山与树的世界,在水的世界中,它们深情纠缠,融为一体,轻与重,妖与朴,真与幻,共同参与创作了一幅旷世的云水图景,也让山和树有了低头一笑,临风惊鸿的妩媚。

⑤最喜欢它的夜色,仿佛等待一个人终于尘埃落定。

在天光的覆盖下,树和山的影子呈放射状,那些裂开的纹路千丝万缕,全顺着湖面游荡散发,像无数条游蛇钻进夜的睡巢,像天空中树状的闪电凝固在某个瞬间。

⑥大九湖的星空因为水而气象浩荡,水天一体,遥相呼应。

四围的群山似乎为星空腾出
了一个位置,就在大九湖的头顶。

这片天空的星星,正被群峰托举着,拱卫着,敬奉着。

无数双宽厚的手掌,伸向天穹。

那些星光,宛如从群山的峡谷间射出的神秘光束,在天空中漫舞。

我曾在一个夜晚遥望过大九湖的星空,眼里不由自主地潮湿。

我们遭受过什么样的狙击、混乱和惊吓,挣脱出来,赶在一个万籁俱静的时刻与它们相遇?我们的内心有多么惶恐和不安,而星星压下了我们的惊悸。

与你离得如此之近的水晶天穹,天上星光如絮,水中银河倒悬。

我坐在湖边,沉默如亲人的星空就像母亲在村庄擎起的灯,守望着我,引领着我,安慰着我。

它们近在咫尺,有着巨大的瀑布般倾泻的温情。

在这样壮阔飞腾的夜空,生命有一种青葱生长的力量,有穿行天地,阅尽风霜的惆怅与悲壮。

在最黑暗孤独和寂静的地方,会有那么多闪烁的东西。

哦,黑暗如此富有,如此奢华,这是你亲眼所见吗?夜空的鲜蓝色,是谁在擦拭它,搁在我们头顶亿万年了,依然没有一点陈旧感,这是何等高贵优秀的品质?
⑦月亮突然间升起来了,碾盘似的,光滑,厚重,立体,大九湖遽然间变成了一块大浮冰,像是从大水深处冲上来的。

尔后,它荡漾起来,细细的波纹,有着古朴的激情和敦厚的举止。

那些荡过来的波浪,从四面八方赶来,从山谷里游来,神秘的水,像是大山聚集起舞的精灵,是野兽、草木、石头和雾岚的魅影。

星星在向上腾起,水花在迸射,就像一万个女妖在夜晚的山谷里蹈浪沐浴。

这也是山与水悄然融合的时刻,星与浪缱绻的地方,每天夜晚,它们的故事都在这片湖泽上演着。

⑧不知怎么,我会忽然想到它的秋天。

我在雾霾的城市写着大九湖时,我对它的秋天有一种高朗的信任和寄托。

如果我不歌颂秋天,我的内心就会开始寒冷,笔会凝滞抽筋。

我写过《神农架之秋》,我的热烈的文字足以抵挡一个又一个寒冬的欺凌。

到了秋天,水是一如既往地清澈澄净,像一位道行极深的高人谨慎地碧蓝着。

群山之间,红叶泛滥,红色的火泼泻到湖面上,久不能熄。

湖上的红叶不知是谁抛洒的,竟覆盖了所有的水,遮蔽了天空,让天空在缝隙中穿梭,支离破碎。

辽阔的草甸上,喧闹的夏日已经结束,细长柔软的芦苇,像深山中修炼过的女妖,白着它们的头颅,撑着纤弱的躯干张望着,也绝望着。

⑨“湿漉漉的孤独”,这是法国诗人克洛代尔使用的一个词。

因为大九湖柔和的抚摸,那些钻出水面的浅绿色的蒲芯和芦芽,和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春风,那样清澈潮润,沁入灵肉。

一个远行人和独行者,我一直追寻并热爱着这“湿漉漉的孤独”,我此时想起在早晨的薄雾中,湖边那个熠熠闪光的几户人家的村子,它的上空飘浮着漫长的烟霭。

哦,山与湖的乐趣让人生情,这是上苍的慈悲。

我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在这里傍水而居,在傍晚与那些消失的野鹿之魂相遇。

躺在满天星空下,手中握着一颗捡拾的陈年橡果。

(有删改)注:①皴法:中国画法技名。

师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

(1)第②段中,划线词“蹒跚”“自恋”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探究“湿漉漉的孤独”中“孤独”的深层意蕴。

【答案】(1)蹒跚:形象地写出云影、山影映入湖中的样子,侧面写出晨雾轻柔、缓慢退去的特点。

自恋:形象地写出树木在晨雾笼罩下的朦胧美,衬托出山影映入湖中的山水相映之美。

(2)①用词华丽、典雅。

如“水晶天穹”、“星光如絮”、“银河倒悬”等,表现大九湖星空的优美和神奇。

②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

写出了作者由惊悸到平静再到温暖,感受到生命力量的丰富心理,语言充满张力,既整饬又灵动,读来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③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

形象生动且情感饱满地表现了大九湖星空有着无穷的生命力量和高贵品质。

④描写方式上运用繁笔,浓墨重彩,用墨如泼。

描写星光、银河、星空、夜空时反复渲染,强化感情。

⑤人称上不断变换,丰富多样。

通过“我”、“我们”、“它们”、“你”等人称的不断变换,表现了作者对大九湖星空之景的无比激动和崇敬之情。

(3)①虚实结合,宕开一笔写大九湖的秋天景物的优美澄澈和生命的壮烈,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引出下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大九湖秋天自然生命的赞叹。

(4)①大九湖的雾气、倒影、夜色、星空等自然景色优美独特,变幻神奇,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②大九湖的独有神韵正好与远行人、独行者的心境相契合,是作者孤独而高贵的灵魂的体现。

③大九湖独有的存在也是人类个体孤独的象征,是作者对当下自然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哲理思考。

【解析】【分析】(1)“蹒跚”,结合“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分析,形象地写出云影、山影映入湖中的样子,从侧面写出晨雾的轻柔,退去的缓慢等特点。

“自恋”,结合“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分析,形象写出树木在晨雾笼罩下的朦胧美,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2)结合“沉默如亲人的星空就像母亲在村庄擎起的灯,守望着我,引领着我,安慰着我”分析,运用比喻、排比修辞;“它们近在咫尺,有着巨大的瀑布般倾泻的温情”,运用拟人修辞,表现了大九湖星空有着无穷的生命力量和高贵品质。

结合“惶恐和不安”“水晶天穹”“星光如絮”“银河倒悬”“倾泻的温情”“一种青葱生长的力量”“阅尽风霜的惆怅与悲壮”等,用词华丽、典雅,描写方式上运用繁笔,浓墨重彩,用墨如泼。

抓住“我们”“你”“我”“它们”等分析,人称不断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大九湖星空之景的无比激动和崇敬之情。

结合“我们的内心有多么惶恐和不安,而星星压下了我们的心悸”“沉默如亲人的星空就像母亲在村庄擎起的灯,守望着我,引领着我,安慰着我”“它们近在咫尺,有着巨大的瀑布般倾泻的温情”等分析,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

写出了作者由惊悸到平静再到温暖,感受到生命力量的丰富心理,读来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3)结合“我在雾霾的城市写着大九湖时,我对它的秋天有一种高朗的信任和寄托”“到了秋天,水是一如既往地清澈澄净”“湖上的红叶不知是论语抛洒的……白着它们的头颅,撑着纤弱的躯干张望着,也绝望着”等分析,语段主要写大九湖的秋天景物的优美澄澈和生命的壮烈,丰富文章内容。

结构上,结合“因为大九湖柔和的抚摸,那些钻出水面的浅绿色的蒲芯和芦芽,和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春风,那样清澈潮润,沁入灵肉”“红色的火泼泻到湖面上,久不能熄”“辽阔的草甸上……撑着纤弱的躯干张望着,也绝望着”等分析可知,引出下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大九湖秋天自然生命的赞叹。

(4)结合“大九湖的星空因为水而气象浩荡,水天一体,遥相呼应。

四围的群山似乎为星空腾出了一个位置,就在大九湖的头顶。

这片天空的星星……在这样壮阔飞腾的夜空,生命
有一种青葱生长的力量,有穿行天地,阅尽风霜的惆怅与悲壮”“在最黑暗孤独的寂静的地方,会有那么多闪烁的东西”分析可知,大九湖的雾气、倒影、夜色、星空等自然景色优美独特,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结合“因为大九湖柔和的抚摸,那些钻出水面的浅绿色的蒲芯和芦芽,和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春风,那样清澈潮润,沁入灵肉。

一个远行人和独行者,我一直追寻并热爱着这‘湿漉漉的孤独’”分析,大九湖的独有神韵正好与远行人、独行者的心境相契合。

结合“山与湖的乐趣让人生情,这是上苍的慈悲。

我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在这里傍水而居,在傍晚与那些消失的野鹿之魂相遇。

躺在满天星空下,手中握着一颗捡拾的陈年橡果”分析,大九湖独有的存在是人类个体孤独的象征,体现作者对当下自然及生存方式的思考。

故答案为:⑴蹒跚:形象地写出云影、山影映入湖中的样子,侧面写出晨雾轻柔、缓慢退去的特点。

自恋:形象地写出树木在晨雾笼罩下的朦胧美,衬托出山影映入湖中的山水相映之美。

⑵①用词华丽、典雅。

如“水晶天穹”、“星光如絮”、“银河倒悬”等,表现大九湖星空的优美和神奇。

②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

写出了作者由惊悸到平静再到温暖,感受到生命力量的丰富心理,语言充满张力,既整饬又灵动,读来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③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

形象生动且情感饱满地表现了大九湖星空有着无穷的生命力量和高贵品质。

④描写方式上运用繁笔,浓墨重彩,用墨如泼。

描写星光、银河、星空、夜空时反复渲染,强化感情。

⑤人称上不断变换,丰富多样。

通过“我”、“我们”、“它们”、“你”等人称的不断变换,表现了作者对大九湖星空之景的无比激动和崇敬之情。

⑶①虚实结合,宕开一笔写大九湖的秋天景物的优美澄澈和生命的壮烈,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引出下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大九湖秋天自然生命的赞叹。

⑷①大九湖的雾气、倒影、夜色、星空等自然景色优美独特,变幻神奇,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②大九湖的独有神韵正好与远行人、独行者的心境相契合,是作者孤独而高贵的灵魂的体现。

③大九湖独有的存在也是人类个体孤独的象征,是作者对当下自然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哲理思考。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表达效果。

(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⑶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

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

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

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
俗的功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 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 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答案】(1)C
(2)A
(3)B
【解析】【分析】(1)A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B项,“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生有。

D项,“形成于”错,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故选C。

(2)A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错误。

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故选A。

(3)A项,“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错误。

结合“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分析,“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结论绝对化。

C项,“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错误。

结合“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分析,原文是不断的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

D项,“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错误。

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
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故选B。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

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

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

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

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

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

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

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

”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

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

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

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

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

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

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

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