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张国才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1期
摘要: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一种伴随田间集体劳作,由多人在锣鼓的伴奏下演唱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它是巴蜀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族薅草锣鼓面临生存的危机。
若想有效地保护这独特的民间艺术,必定要探索多元化的传承途径。
关键词:土家族薅草锣鼓传承发展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主要产生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百里峡一带,是土家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
由于其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面积42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占13.8%。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这里的龙泉、三蹲、渡口、鸡唱几个乡镇。
走进百里峡,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但交通闭塞,至今还保留着古巴人栈道,铁索等等原始的交通方式。
农耕田地主要集中在山洼之处和沟谷地带,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
山民们为了保证庄稼的收成,经常为庄稼进行除草,当地居民称之为“薅草”。
而薅草锣鼓的演唱能干充分调动山民们劳动的积极性。
笔者在2011年10月间到宣汉县采风,有幸采访到薅草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袁诗安先生,据他介绍说,薅草锣鼓这种演唱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灵活多样,在田间劳作时不仅能起到娱乐作用,对劳作的效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谁劳动起来效率高且质量好,“歌郎”则会唱出对他的赞扬,让所有人向他学习,鼓励其再接再励;若谁劳动效率低下或者质量不好则会被“歌郎”批评,激励其努力劳作。
一、历史悠久的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研究现状
土家族薅草锣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甚至更早。
袁诗安先生的一段歌头唱道:“鼓圆锣圆,挎在胸前;老者少者,细听我言;神农植下五谷,虫蝗忽然发现;天子无法可治,许下贺恭良愿;召集天下歌郎,来在歌场挑选;内中选出两个,名叫陈功刘元;两个能工善匠,都是口聊舌辩;说的天花乱坠,讲的地道方圆;歌场唱了三日,虫蝗忽然不见;天子龙心大喜,许为歌中状元;唱歌就从那时起,肉口流传到今天。
”这应该是最早记载的有关薅草锣鼓的文字。
据袁诗安先生叙述,薅草锣鼓起源于远古时期巴人狩猎生产向农作生产转化初期,土家人在高山密林中垦荒,需要驱赶野兽和祭祀山神。
他们唱歌有着严格的程序,有立午门(头歇活路,即上午上半时)、拆午门(四歇活路,即下午下半时),主要有迎五方神灵和送五方神灵。
最开始都是唱人们生活起居题材,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成为了人们生
活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对于一个成长在某一个特定环境的人来讲,即使没有刻意的文化熏陶,通过岁月的积淀也能形成独有的民族文化。
薅草锣鼓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历史,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人民的生活及情感状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进程,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现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令人堪忧。
在笔者实地调查时发现,很多人对薅草锣鼓这一艺术形式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很多人甚至认为这只是一种商业的炒作和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认识到保护这种珍贵艺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目前传唱薅草锣鼓的传承者多为民间的非职业艺人。
薅草锣鼓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耳相传而得以延续的,很少有专业的记谱和系统的整理。
随着这些艺人日益老去,薅草锣鼓的传承必然会出现断脉,直至消亡。
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成为产业工人,农村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这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非常不利。
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搜集了大量的曲谱和歌词,并举办了各种传习活动。
2006年以来袁诗安先生先后收了一些演唱薅草锣鼓的徒弟,并于2007年在龙泉乡等地方成立了“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协会”,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宣汉县政府也给予袁诗安先生、袁诗平先生等薅草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的补助鼓励其传习活动。
二、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川东薅草锣鼓充分体现了古代以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特点,体现了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的观念意识。
它所反映的内容包括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采取的表现形式也是他们身边的、所能够运用的一切因素和手段。
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主义协作互助;在社会生活注意倡导公平、讽刺丑恶现象;能够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过去和未来。
”
首先,传承与发展这类地方特色的艺术,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要靠当地的力量。
脱离了集体劳作的薅草锣鼓会失去它真正的文化属性和存在意义。
达州市属于发展中的城市,在商业大潮中人们最关注的还是自身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追求多样化,愿意从事薅草锣鼓的创作和表演的人员和有意识研究薅草锣鼓的专业人员极为稀少。
物质追求是生存之本,是社会发展对个人满足的一种体现,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进行薅草锣鼓发展的适当的商业化探索是目前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鼓励文化传媒单位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扩大薅草锣鼓的影响力,通过多渠道的筹资投入商业性质的演出,这样就可以鼓励从事这类活动的人群,使薅草锣鼓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
充分利用当地地利环境的优势,打造国家级旅游景区,让薅草锣鼓成为一种文化景点,并不断更新发展。
并且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寻求合作,让这种特色的艺术形式积极主动的走出去,这种直观的现场演出,加上百里峡自然风景区秀美的自然风光,能为喜爱异域风情文化的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精神享受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
度上加深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不断寻求新的保护途径,突破单一化、简单化的保护模式。
其次,将民间艺人进行必要的整合,进行对薅草锣鼓专门的研究和创新也是必要的,建立传成学习机构也是有效的措施。
“川东薅草锣鼓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传于演变,最终成为当今现存模式,是不可多得的口头文化的一部分”。
广泛有效地建立师承合作关系,使传承人给予高度关注。
鼓励老一辈传承人收徒弟的同时也鼓励新一代传习学员积极参加演出,能将老一代传承认的艺术技能和经验完整系统的保存下来。
但是我们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不是让它称为一个“展览品”,而是要让它代代相传,并且进行不断的挖掘和创新。
对一些保护和传承薅草锣鼓作出一定贡献单位或者个人一定要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人文氛围。
重视文化产业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建设,对重视这一方面的企业或民间团体政府应当给予政策照顾和经济支持,加大对薅草锣鼓的宣传力度,鼓励当地人民积极参与,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激发人们对薅草锣鼓的参与、整理、创造和演出的热情。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民歌比赛、传唱活动,这对于各地方民间艺术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举办薅草歌对唱的形式把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先给它“输氧”,让它存活下来,然后才是保护,最后才会有发展和创新。
薅草锣鼓的空间,就是那些特定生活的村庄和农田,必须从源头进行保护,代表性传承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案,使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去了解和保护薅草锣鼓之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保护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加强和不断的完善。
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特殊,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多处于贫困边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程度远远不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困难重重,需要国家的支持,非常值得重视。
对于少数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要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总而言之,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在当前的文化与经济环境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且完整的保护这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最实际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瑞.川东薅草锣鼓的艺术形态及美学特点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0,(05).
[2]赵英,何元平,王瑞.川东薅草锣鼓的当下语境与文化价值研究[J].四川戏剧,2011,(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