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折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折射
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折射
摘要:在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历来都是褒贬不一。

最近,随着新的社会思潮的兴起,许多学者都对洋务运动持一种基本肯定的态度。

基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和一些学者的评说,笔者认为要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就不得不看洋务企业的性质,包括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

而这里笔者认为洋务运动只是一场自救运动,因为它的客观的历史作用不能掩饰它的目的和封建性质,洋务运动还是以消极作用为主。

关键词:军事企业;民用企业;洋务派;封建性;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虽然从客观上来说它是近代化的一次探索,但是那并不是洋务派的本意。

一、从洋务企业的性质的角度看洋务运动
洋务企业前期主要是军事企业,后期由于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兴办的主要是民用企业。

军事企业很明显就能够看到它们与封建势力的关系,而民用企业虽然表面上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实质上依然无法脱离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特别是它兴办的目的。

(一)洋务派军事企业的性质
一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官营企业。

原因:
(1)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2)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

(3)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不取决于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

(4)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
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

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二是这类企业还有浓厚的买办性。

原因:
(1)这些工厂在技术和机器设备等方面处处仰仗外国,设备大多陈旧落后,产品多半质量低劣。

(2)企业主要聘用洋员主持,洋务派时时依托洋员,处处求助外国。

三是这类企业已带有了资本主义性质,已不纯粹是昔日封建工业的简单翻版。

原因:
(1)它已不是手工业生产,已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和技艺,已是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

(2)企业还雇佣一些以出卖劳动力谋生的劳动者,即中国早期的工业无产阶级,企业均较为普遍地采用雇佣劳动。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小部分产品由各省以协饷等名目调换或计价购买。

但是这也不能改变洋务派军事企业的封建性,只能说洋务军事企业是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买办企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

所有局厂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分支部门。

……它们的盛衰,主要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寡,不取决于市场需求或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

这种官办性质使得这些企业衙门化现象严重,经营管理混乱,腐败现象丛生。

各局厂普遍不讲究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很低。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军事企业的封建买办性质,但是这不也是洋务运动的性质吗?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而且由于它本身对封
建势力和外国的依赖性,使得它既没有对外国起到抵制作用,又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军事企业由清朝官府举办,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为维护反
动统治服务,不能救国求强,而洋务派从本质上来说也不过是封建买办。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洋务运动确实只是一场自救运动,绝对不能因为它的客观作用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二)洋务派民用企业的性质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在陆续经营军事工业,进行“自强”活动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电器等交通运输事业。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民用企业的性质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但仍有浓厚的封建性。

说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主要是因为:
(1)从企业生产目的来说,民用企业是为了“求富”,即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
(2)从其产品来说,它的产品是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3)在企业内部,都有大量工人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4)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官僚、买办、商人以入股形式筹集,
(5)从生产力来说,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某些先进技艺,进行近代化的机器生产,绝大多数在中国是首创。

但这些企业仍带着封建性,主要是因为
(1)从经营管理来说,它们都由洋务官僚倡办和操纵,经营管理权都被洋务派所委派的代表,以总办、会办、帮办的名义把持。

洋务派官僚代表官府掌握了企业的支配权。

(2)在企业中,“官总其大纲”,一般商股并无发言权,每有亏损总要商股承担。

(3)产品又往往服从于清政府的调配,首先满足官方或军事工业的需要,从而使企业很难积累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从一开始就与外国在华企业进行了激烈斗争,但由于它们经营不善,管理落后,不足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

”政府在民用企业中没有股份,因此政府不承担企业的风险。

但是由于企业一开始就使用大量政府提供的资本,因此无论企
业盈亏政府都以官利形式拿利息。

而且最主要的是企业的大权掌握在洋务派大官僚手中,经营管理非常腐败。

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所以说民用企业的兴办依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清政府自救的性质。

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总结
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清政府无力承担领导中国现代化的使命:首先,清政府对洋务现代化的支持是三心两意的。

清政府对封建势力的妥协,使它无法通过传统农业为洋务现代化征得更大的资金。

其次,由于受西方列强多次战争的打击以及国内人民起义的影响,清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已大大减弱,已不能对社会资源进行有力的支配,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运动。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中央政权的权力出现了下移的趋向,这使其无法动员全国之力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

”这就说明由于洋务运动只是一场自救运动,因而它本身就具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它只是封建势力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一些措施下的产物,它的失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李鸿章曾经愤慨地说:“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牵掣,遂致一事办不成。

”可见当时的一些洋务派大官僚亦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一些不足,对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持一种不满而又无奈的态度。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同文馆的情况看出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然而,学生的素质是很低的,因为很少有满人和汉人的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来就读,结果学生中的相当一
部分人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他们是冲着津贴来就读的。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也可以隐约地看到同文馆的落后性,它并没有达到洋务派的预期目标,而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势必没有太大作为。

这就使得洋务运动缺失了一批人才和维护、支持洋务运动的社会基础。

“……以上所列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
尝试。

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这一根本的缺陷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暴露了出来,其时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准备却无法保护它的藩属国安南。

十年以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强调,在农业化的儒家社会基础上移植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以下的论点或许可以解释洋务运动毫无生气的表现。

缺乏协调,眼界狭窄,资本缺乏,外国帝国主义,技术落后和世风日下,社会和心理惰性。

”这是徐中约教授对洋务运动的个人评价,但是笔者深受启发,并且非常同意他的观点。

《洋务运动》一书在导言中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虽然该书的论述带有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但是从上面的论述来看,我觉得还是非常合理的。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显示出了清政府的腐败,但是更重要的是预示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而且洋务派镇压了一些人们起义,加速了中国双半社会的道路。

由于它还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是在狭隘地发展中国的经济,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性质。

因此洋务运动就是一次封建自救运动。

有人说放在当时的历史下,洋务派已经很先进了,不能太苛刻。

但是洋务派本身是一些封建大官僚,它的阶级性已经决定了他们的落后性,而且历史既然是公正的,我们就不能否认他们的狭隘爱国主义,他们的眼光还不足以先进到值得我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持近乎于同情的肯定态度。

笔者强烈呼吁在评论洋务运动的时候是千万不能忽略它的封建性质的,这就是它的根本所在。

它就是一场简单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