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对中国大学生英文阅读理解的影响_曹晓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6期(总第112期)
No.6,2009
General.No.112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1引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模式。
Lakoff (1980)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
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许多学者(Low,1988;Qian Jiancheng,2002,etc.)指出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隐喻体系。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这些不同的隐喻体系会成为他们英语阅读中的障碍;然而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语言中无数的隐喻表达可以追溯至有限数目的隐喻概念,这就意味着隐喻概念有可能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只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让他们理解语篇中的隐喻体系,那就很容易理解整篇文章了。
本文就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以上的假设。
2理论背景———隐喻的系统性
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地运作的。
用Lakoff&Johnson (1980:9)的话说,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
如在英语中,关于[TIME]这一概念有三个相关的隐喻:
TIME IS MONEY
收稿日期:
2009—09—13作者简介:曹晓华(1978———),女,江西省上饶人,广州市南华工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摘要:认知隐喻理论宣称语言中无数的隐喻表达可以追溯至有限数目的概念隐喻,这就意味着概念隐喻有可能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旨在探讨隐喻对中国大学生英文阅读理解的影响。
本文用量的研究方法对广州某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54位学生隐喻知识培训前后所得阅读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隐喻知识有助于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表达;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958(2009)
06-0126-03隐喻对中国大学生英文阅读理解的影响
曹晓华
(南华工商学院外语系,广州510720)
The Impact of Metaphor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CAO Xiao-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zhou Nanhua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Guangzhou ,510720,china)
Abstract:The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argues that innumerabl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language can be traced back to limited typ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which ma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By taking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phor,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metaphor on college students'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The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of reading test paper gained by 54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from one university of Guangzhou before and after metaphor training by quantitative study.The result shows that knowledge of political metaphors facilitates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Key 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deductive statistics
126——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TIME IS A LIMITED R ESOUR CE
You don’t use your time profitably.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I don’t have time to give you.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Lakoff&Johnson1980:7-8)
从这三个隐喻中可以看出,我们就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与金钱、有限资源和有价商品打交道的经验去理解和把握[TIME]这一抽象概念的。
而这三个隐喻由不同的隐喻表达构成,彼此之间是互相吻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体系,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金钱就是一种有限资源,而有限资源又是一种有价商品。
3实验设计
3.1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广州某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54位学生。
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实验中使用的阅读教材来自于他们的课本,这样避免由于阅读题材的难度而使实验无效。
3.2研究过程
3.2.1隐喻知识的调查
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所有对象完成一份问卷,其目的主要是测试学生对于概念隐喻理论是否了解。
如果发现测试者了解概念隐喻理论,那么他将被取消资格,因为那样会影响实验的有效性。
此项调查的结果表明所有研究对象对于概念隐喻理论不了解,所以所有对象参与了实验。
3.2.2前测
在此过程中,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要求在十五分钟之内阅读一篇包涵很多隐喻的英语文章,之后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六个单项选择题和十个判断对错题。
每份试卷都按编号发给每个学生,测试完之后分别算出各自成绩。
这次测试主要是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3.2.3隐喻知识培训
前测之后,笔者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持续两个小时的概念隐喻知识的培训。
整个培训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开始笔者要求参与者辨认以下句子是否隐喻句子:
You’re wasting my time.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一分钟后,所有的参与者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时笔者要求他们注意句中斜体部分的词,这些词都是用于谈论金钱的。
之后在课室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
接下来笔者通过简单介绍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说它们是隐喻句子。
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涉及了隐喻工作机制、系统性和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的区别方面。
由于之前他们都只是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隐喻观。
为了避免概念隐喻理论的术语过多,对于参与者来说都比较新,容易搞混淆,所以笔者避免提及。
这一步持续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第二步中,在大部分参与者表示已经理解这种新的理论观后,笔者为了证实这一点,把一些分类的隐喻句子发给每个参与者要求他们找出这些隐喻句子中潜在的概念隐喻,如果他们都能准确找出,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了。
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
这些隐喻句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比如第一类是关于理论的句子:
Is that the foundation for your theory?
The theory need more support.
The argument is shaky.
We need to construct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at.
最后一步,要求所有参与者判断一些给定句子是否隐喻句子,这些句子来自于前测文章。
通过最后一步可以知道他们是否能理解文章中的隐喻,以及哪些概念隐喻能理解哪些不能,半个小时之后,要求所有参与者上交各自的答案。
通过培训相信参与者对于认知隐喻观有了很好的了解。
3.2.4后测
培训之后,要求参与者们如前测再次完成阅读的测试。
为了方便比较,所有参与者的试卷编号和前测是一样的。
考虑到此次使用的阅读内容与前测一样,所以把他们阅读时间缩短到10分钟,记分方法与前测一样。
4结果分析
4.1培训练习的结果分析
在分析阅读试卷之前,首先要分析参与者的认知隐喻能力,也就是首先要分析培训练习的结果。
概念隐喻辨认这方面因为参与者所给的隐喻句子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所以这个结果可以表明他们对于一些熟悉隐喻的理解力。
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能比较准确且容易地辨认出来。
隐喻培训中第二步要求参与者判断所给句子是否隐喻。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表格来详细说明结果:
表4-1隐喻培训练习结果
127
——
—
———
———————————————————————————————————
——
—————————————————————
————————————————————————
—
在这25个句子中,除了1,3,4,12,18和24其他都是隐喻表达。
这些隐喻表达分别来自于以下源域:金融(2,13,和20),自然环境(5,9,16,19和23),光(6和14),宗教(7,8和15),家庭(10和17),建筑(11和17),人(21)以及音乐(22和25)。
如上表所示,大部分参与者在培训后能够辨认出隐喻表达,而且除了宗教隐喻外,其他隐喻参与者都能理解。
4.2阅读测试练习结果分析
两次成绩有无差异采用的是T 检验方法,数据是通过数据分析软件SPSS 得来的。
结果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
如上提到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参加了前测和后测,所以每个人都得到两个成绩,下节我们就来分析每个参与者的前测成绩(用A 表示)和后测成绩(用B 表示)。
4.2.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2显示了阅读测试中A 与B 的描述性分析数据
表4-2:
阅读测试中A 与B 的描述性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B 的平均值要高于A 的平均值,且B 的最小值与最大值都高于A 。
从这可以看出后测学生所得成绩明显好于前测所得成绩。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这些数据就得出结论说参与者的隐喻能力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英语语篇。
我们在下节通过T 检验方法提供更多的证据。
4.2.2推断性统计分析4.2.2.1T 检验前提
要进行T 检验,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检验数据必须是正态分布。
这点我们通过K-S 检验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下表显示了K-S 检验分析结果:
表4-3A 与B 的正太测试结果
从上面表格得出:Sig.A=0.405>0.05;
Sig.B=0.356>0.05
因此A 与B 都分别满足正态分布。
也就是说,T 检验前提条件满足,我们可以进行T 检验。
4.2.2.2配对T 检验
通过SPSS ,我们得出下面表格,此表格清楚地显示了T 检验结果
表4-4A 与B 双样本检验
基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展开下列分析①T 值分析
t ∣=4.975﹥ta(60,0.05)=2.000
因此可以得出t 值至少在显著性水平0.05是有意义的。
这就意味着所观察到的两个样本的差异不是随意错误导致的,而是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同样的结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分析得出:
②2-tailed significant probability 分析Sig.(2-tailed)=0.000﹤0.005
可以看出2-tailed significant probability 低于0.005,这就意味着这组数据有着显著性差异。
5结论
通过对研究对象隐喻培训前后的阅读理解测试所得成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经过隐喻培训后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准确了,同时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家熟悉的隐喻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某些比较陌生的隐喻不太理解。
本研究有益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和翻译英语语篇,也为老师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启示。
对于隐喻比较多的语篇,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语篇中的隐喻,因为隐喻是具有系统性的,所以理解了语篇的隐喻体系,就能更好的理解语篇了。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 .1980.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ow,G.1988.On Teaching Metaphor [J].Applied
Linguistics,9(2):125-147.
[3]钱建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2(4):
101-103.[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5]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
1-7.
Á
□编辑/李超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