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问题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
60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问题综述
赵艺博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湖北 大冶 435100)
摘 要: 目前我国对“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义不尽相同,比较公认的一种解释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1]。
考古遗址公园是见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核心,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言人,在我国千年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充当着最具说服力的历史物证,并且是我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
“遗址”是其主题,“公园”是其形态。
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是将遗址、遗迹纳入当下某个特定地域和空间,并且利用科学手段将遗址公园与当地的人文景观有机结构起来的过程。
关键词:考古;考古遗址公园;发展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志码:A
A Summary of the Related Issues of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s Park
ZHAO Yibo
(Sit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onglushan Copper Mine, Daye City, Daye Hubei 4351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finition of Archaeological Park is different in China, and generally accepted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main archaeological site and its background as the main body,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it is a specific public space with national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1]. Archaeological Park is the core witness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spokesman of our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It serves as the most convincing historical material eviden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thousand-year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left over by our country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rchaeology" is its theme, and "Park" is its form. The planning of site parks is a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ruins and monuments into a specific geographical area and space, and the process of organically structuring the park with the local human landscape by scientific means.
Keywords: archaeology; archaeological park;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赵艺博(1989-),男,馆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考古、博物馆。
E-mail:kaoguzhaoyibo@.
1 考古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的实践进程中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在遗址保护上是一种创新,亦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最佳途径。
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涉及范围广、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周期较长,同时还有环境整治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
求,尤其是对于遗址内的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考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强有力的考古专业团队作保障,需要新的考古科研成果的支撑[2]。
1.1 考古勘探、发掘与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顺利建成的前提条件是完成规划建设范围内的前期考古工作,包括勘探与发掘,
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
62
题形式的公园已越来越多,如: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4]。
考古遗址公园是各类主题公园中的一种,它是将古代生产、生活场景与现代理念的“公园”相结合,以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将考古遗址的历史原貌尽可能地还原并展示给大众。
对遗址的保护与文化内涵的展示是此类主题公园中最重要的内容,具有鲜明特色,这与其他主题公园的内涵与所传达的思想有明显不同。
很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根据自身主题设立了不同主题的参与性体验馆。
如北京圆明园的“踏青节”、四川金沙遗址的“太阳节”、陕西汉阳陵的“银杏节”、无锡鸿山遗址的“葡萄节”等文化休闲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公园影响日益扩大。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应紧紧围绕遗址这个主题展开,并以公园这个载体传递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
2.3 “文化展示”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定位
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既是对大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手段,又是向人民传播文化思想的一种途径。
(1)要充分利用遗址公园内的常规展厅与临时展示场地来进行该遗址文化内涵的展示,利用传统的展柜手段展示一些发掘出土的遗物,通过该遗物传达其遗址的相关文化内涵,该展示手段虽显老套,但对于全面展示遗址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特色,加深人们对考古遗址和所对应的历史文化认识仍会起到很大帮助[5]。
(2)文化展示可以从大遗址标志性文化特色入手,即以聚落、铸造、炼铜、制盐、手工业作坊等为主线,分别应对建设遗址所涉及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
形成一个由遗址代表的主线文化向周围纵深扩散,多种文化分支联合构成的文化展示体系[6]。
(3)文化展示不仅拘泥于单一的展示方法,可以以多种新颖的展示手段将传统文化展示给公众,从而避免文物给观众带来的沉寂感,使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与千年文物互动,亲身感受遗址的灵魂,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4)文化展示还具有无限延展性,一种文化可以相继衍生出新的相关文化,对应的就会增加新的展示内容,从而不断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为考古遗址公园提供源源不断的观众保障[7]。
3 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多,建设项目不仅给考古遗址本体的保护、研究、利用与展示提供了平台,还利及周边地区,美化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日趋完善,要明确其发展方向才能使考古遗址公园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
①要给予遗址更好的保护,保护考古遗址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根本目的和首要职责,失去遗址,遗址公园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②推进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遗址的性质、内涵、年代与分布范围等因素,才能使遗址的整体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具备更为充分的科学依据。
③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将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总体城市规划布局相结合,可以在城区或临近城区处建设最具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遗址公园,这样既有利于改善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提升整体城市文化品位,又可使城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④加大传递文化信息力度,将遗址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社会公众。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应为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广大民众创造更多零距离接触文化遗产的机会,使全社会人民都能够深入了解考古遗址的丰富内涵、领略考古遗址的独特魅力,使考古遗址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扩宽社会公众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人文素养。
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公众自发地走近考古遗址、热爱考古遗址,共同保护考古遗址这一不可再生资源[8]。
参考文献
[1] 夏晓伟.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两
个定位[J].东南文化,2011(1):23-26.
[2] 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EB/
OL].[2018-12-10].https://.
[3] 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选
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 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出版,2009.
[5] 吕舟.大遗址保护中的展示问题[EB/OL].[2018-12-10]./info.aspx?Id=13790.
[6] 徐德煜.浅谈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J ].黑龙江史
志,2012(11):41-42.
[7] 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东南文
化,2010(1):9-12.
[8] 单霁翔.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J].中国国家博物
馆馆刊,20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