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于语文——初中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栖居于语文
初中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
罗婧婕
(南宁师范大学㊀广西㊀南宁㊀530022
)作者简介:罗婧婕(1997 )
,女,壮族,广西大新人,教育硕士,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ʌ摘要ɔ㊀
诗意语文 作为新时代兴起的语文教学流派之一,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关注.本文主要从教师方面提出自身成长㊁引领学生㊁塑造课堂三方面的构建策略,带领学生去寻找语文 诗意 的春天.
ʌ关键词ɔ㊀初中;
诗意语文;课堂构建ʌ中图分类号ɔG 635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19)12-0003-01一㊁自身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丰厚自身文化底蕴.语文这门学科依托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就是要将这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假设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神采奕奕㊁收放自如㊁旁征博引㊁妙语解颐,那么这将会是一堂热情洋溢的课㊁学生不光能听得入神,课后也回味无穷;反之,一个只会在课堂上照本宣科㊁腹中空空的教师,学生的不认可和不喜爱都有了理由.成为前者的前提在于,要通过读书积累去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览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了解其中风土人情,感受其中艺术品
格,让自己的精神 栖居于诗意中
.(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支柱,也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文本解读不免会带有个人色彩,但解读重在合境合理合乎学生接受能力,突出重点或创新点,而非面面俱到㊁人云亦云㊁蜻蜓点水.首先,教师在 读 中自我感悟.其次,教师在 教 中扩展内涵.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篇目仅仅只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仍然有着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去遐想和扩展.
(三)提高课堂语言修养.一段 诗情画意 的教学语言往往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师诗意优美的语言感悟下,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㊁启发智慧.教师在课堂中妙语解颐,娓娓而谈;掌声接连,笑脸相送;或伤或乐,或娇或愤,就像琵琶乐师 轻拢慢捻抹复挑 一样地运用自如,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诗意盎然,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走入文本的美妙世界.同时,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丰富且各具语言特色,或是淡雅如菊,或是朴实动人,或是慷慨激愤 这就要求教师语言也应当随着文本而调整和变化,于真切情意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感悟,引领着学生 诗意 地深思和陈说.
二㊁引领学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重视阅读积累力量.阅读关乎一个人的灵魂,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关乎一种文化的继承.然而,应试教育下的阅读课将
美和诗意榨干,肢解出的所谓的 考点 ,令大部分学生索然无味.
首先,教师要多些鼓励和支持,虽说经典更具审美性,但是从吸引学生这点上来说,教师更应该尊重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初期,即使学生阅读一些青春网络小说等书籍,教师都应该给予一些支持,而不是反对和呵斥.其次,在学生阅读取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规划出必读经典篇目范围,或是制定阅读计划,由少到多㊁由浅到深的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目,带领他们走进诗意的语文世界.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阅读对于启发学生诗意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二)塑造审美熏陶环境.语文是一门极具审美价值和感染力的人文学科,其学习过程也应当具有 诗意 的美.但是现在的语
文课堂由于一些现实的压力和应试观念影响,语文课堂远远不如
我们想象中的浪漫而富有美感,不仅学生觉得乏然无味,就连教师的教学思维也被应试框架定格,语文应有的人文价值无法体现出来.践行 诗意语文 的语文教师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从语文的审美特点去入手.例如,我们可以将教材中作者或是文本人物的感情间接或直接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情感美;也可以在教学中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具有极高审美性的书籍类㊁字画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方式方法,防止过满则溢.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美术课,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熏陶始终都来自于语文本身.
三㊁塑造课堂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诗意对话,触动心弦.语文的课堂具有言语性,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诗意对话是在对话双方互相对等㊁诚恳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也正是因为它是能自由对话的语文,所以教师就要创造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对话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感情的体验,师生心灵碰撞出火花,诗意触动心弦.许多老师认为诗意对话就是师生间优美语言的来回互动,这是较为片面的一种想法,诗意对话应该是教师有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有目的自由回答.
(二)诗意情境,营造氛围.情境是一种氛围㊁一种感觉,在这种氛围和感觉中,师生皆沉醉其中㊁思维放飞,尽情遨游知识殿堂.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所创设出来的美,较为理想的形态是文本意境与教学意境融为一体.首先,多媒体相关技术的运用,在诗意情境的创设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唯美的图片或视频,照应着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动听适宜的音乐旋律,带领着学生走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次,教师可以用优美深情的言语对文本画面进行描述,渲染诗意氛围.这对教师的语音语貌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努力.最后,教师在课堂中的深情投入,也同样是营造诗意情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文章的闲适而淡然,随着文章的慷慨而激昂,随着文章的优美而恬静,让学生在诗意情感中,真正的走入语文.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自然地表现了人的内心感受和
情感体验,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源
一种诗意的存在.让我们随着前人洒下的点点星光,在迷雾笼罩的林间小道跋涉,追求诗意的情怀从不懈怠,即使无法到达最遥远的星河,沿途中我们也能被不知名的芬芳惊艳,收获绚烂,收获诗意.
参考文献
[1]㊀王崧舟.从 诗意语文 迈向 诗意人生 [J ].中国教师名师工作坊,2016,
01:44-48[2]㊀董一菲.现语文的诗意[J ].中国教师名师工作坊,2017,02:54-5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