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到自己的观点:施仁政,保民而 王。
比喻妙用
• 用“百钧 ,一羽;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做到, 后者举手之劳。
• 用“天下可运于掌” ,具体形象说明“王天下”是易事。 • 用“缘木求鱼”的比喻,今天习用的成语,形象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
• 三折:齐宣王没乐意地表示要实行“仁政”,倒是对心中 “大欲”念念不忘。
孟子首先用“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快於心 与?”来反问,让齐宣王知道这样做不能“王”;接着 便嬖” 等小事 来衬托“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而抚四夷也” ; 然后下了一个结论: “ 缘木求鱼” , 彻底打消了齐 宣王武力称霸的想法。
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做到后者举手之劳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中心
思路 •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孟子的论辩艺术
1、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 的过程。
• 用“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 下之欲诉其君者”四方面全方位展示“发政施仁” 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 显示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一幅“保民而王”的美 丽远景。
• 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形象写出小农生产丰衣 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
2、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 了其语言中的潜在含义。
3、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让 自己的话语和观点更容易让人 接受。
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的过程。
在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开始时,齐宣王先发问: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一般来说,在对话开始 时,先发问的人首先掌控话语权,这个时候,谈话由 齐宣王掌控,如果孟子正面回答齐宣王,那么,他就 要把齐桓晋文的政治、军事策略告诉齐宣王。在他解 释的过程中,齐宣王肯定会问一些他感兴趣的问题— —如何武力称霸。孟子只能疲于应付,很难表达自己 的观点。智慧的孟子没有像我们假设的这么做,他一 开始就用“臣未之闻也”将整个话题继续下去的可能 彻底堵上了,接着,他不等齐宣王反应过来又问: “无以,则王乎?”用一个齐宣王特别渴望的问题紧 紧吸引住了齐宣王的注意力,让齐宣王整个心思都投 入这个问题,从而彻底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了其语言 中的潜在含义。
齐宣王一开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从这句话中听出齐宣王志 在称王称霸。孟子自然是聪明人,他听出了齐 宣王的心思,然后将话题直接引导到“王”的 上面,自然而然的将话题继续了下去。在接下 来的谈话的过程中,齐宣王还出现过三次波折:
一折: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政 治构想,碰到第一个难题:齐宣王的畏难 心理。
他从小处着手,将齐宣王“以羊易牛” 小事渲染成仁德的表现,告诉齐宣王“保 民而王”就像这件事一样简单,消除了齐 宣王的畏难心理。
二折:齐宣王解决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 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孟子用大量的比 喻“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形象生动的将“保民而王” 措施简单化,让齐宣王意识到想要通过孟 子所描述的手段达到“王”的目的很简单, 于是齐宣王信心大增。
战胜八倍于己的诸侯国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 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排比特色
• 用“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有别 于“不为”。它兼用比喻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讲得 清楚明白。
• 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 ,既扩充文章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 愧,并检点自己,包 含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向“王天下”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