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市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甲、乙和丙表示膜的组成成分,①—④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肺泡细胞膜,则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②
B.若该图表示卵细胞膜,则卵细胞主要通过物质丙识别精子
C.若该图表示吞噬细胞膜,则病毒在被吞噬过程中穿过0层磷脂分子
D.若该图表示心肌细胞膜,则CO2排出该细胞的方式为④
2.以黑藻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实验观察的均是活的叶肉细胞
B.“观察叶绿体实验”时需选取幼嫩的黑藻叶片
C.“观察叶绿体实验”可看到叶绿体在细胞中运动
D.“观察质壁分离实验”可看到细胞内绿色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加深
3.图甲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的结构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乙中A为
1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都是逆浓度梯度运输
B.在无氧环境中,图甲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C.图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膜
D.图乙中A、B液面一定不会发生改变
4.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其中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可来自ATP的水解,也可来自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蛋白①参与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载体蛋白③的作用是使细胞排出K+
C.载体蛋白③具有运输的作用
D.溶质分子甲进入细胞可能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
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
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推测正确的是()
A.a<b,且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B.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
C.将该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细胞会略微膨胀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小
6.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
B.葡萄糖进入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方式不同
C.体温的变化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没有影响
D.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7.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8.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可来自 ATP 或离子电化学梯度等。
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列关于图中物质跨膜运输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是主动运输
B.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需要消耗 ATP 的主动运输
C.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 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
D.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以及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均为被动运输
9.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大且有颜色的液泡
10.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该细胞具有()
A.结构完整的细胞核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易于观察的大液泡
11.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方式a离不开载体蛋白的协助
B.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12.如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可代表红细胞或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抗体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均与图戊代表的方式相同
13.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下列对图中物质出入细胞的两种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协助扩散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B.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
D.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将物质从浓度高一侧转运到浓度低一侧,均不需要消耗能量14.将同一红色玫瑰花瓣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乙的起始浓度小于溶液甲的起始浓度
B.2〜6min溶液乙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溶液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
D.溶液甲中细胞质壁分离后发生了自动复原
15.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是()A.B.
C.D.
16.线粒体中的DNA控制合成的酶,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过程受影响的是()
A.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B.肺泡细胞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C.水分子进出人成熟红细胞D.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17.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B.小分子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C.被动运输既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
D.蛋白质分子通过载体的作用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18.图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A.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
B.人体成熟红细胞中K+吸收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
C.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D.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随呼吸作用强度变化的情况
19.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液属于原生质层
B.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C.第一次处理滴加清水,第二次滴加0.3 g/ml的蔗糖溶液
D.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边角处
20.下列物质吸收方式中,不符合下图曲线的是()
A.肺泡壁细胞从肺泡中吸收氧气
B.洋葱表皮细胞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水
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中吸收甘油
D.胃壁细胞从胃中吸收酒精
21.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大分子物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网格蛋白参与细胞膜的内陷运动
B.该过程需要细胞识别,不消耗能量
C.囊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2.Na+-K+泵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图所示,它具有ATP酶活性,能将Na+排出细胞外,同时将K+运进细胞内,以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
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细胞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载体蛋白2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
D.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只具有运输功能
23.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形态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到②中该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B.当②的体积稳定时内外溶液浓度相同
C.③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复原过程
D.施肥过多出现烧苗与①到③变化有关
24.某同学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将同一植物相同部位的细胞分别置于一定
浓度的 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再置于蒸馏水中。
实验过程中两组细胞的液泡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Ⅰ表示蔗糖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
B.植物细胞自 A 点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
C.B 点时,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达到动态平衡
D.C 点时,液泡体积不变,两组实验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25.下图表示两种跨膜运输方式中溶质浓度与扩散速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由扩散中溶质扩散的速度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
B.协助扩散中溶质扩散的速度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
C.协助扩散的速度受到膜上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D.相同浓度时,协助扩散的速度远大于自由扩散
26.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低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实验前后对比,处于失水状态的细条是a、b、c三组
27.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更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28.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K+进入胃腔不消耗能量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
C.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
D.K+进出胃壁细胞需要相同载体蛋白的帮助
29.不能用图来准确表示下列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A表示原核生物, B、C、D可分别表示细菌、蓝藻、酵母菌
B.A表示固醇,B、C、D可分别表示维生素D、性激素、胆固醇
C.A表示细胞器,B、C、D可分别表示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
D.A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B、C、D可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30.如图所示,a、b、c表示某植物体的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则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应是()
A.B.C.D.
二、多选题
31.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抗体和胰岛素的释放方式均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
32.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洋葱表皮放入0.3 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B.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33.某种植物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B.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D.Na+进入液泡的方式与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34.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35.下表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的变化,能说明的事实是()
蔗糖溶(mol/L)细胞变化
0.45发生质壁分离
0.40无
0.35有胀大趋势
A.细胞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B.细胞液的浓度为0.4 mol/L左右
C.细胞是否有生命
D.原生质层是否有选择透过性
三、非选择题
36.甲图表示动物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其中A、B、D表示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请据图作答并完成右上的物质出入细胞概念图:
(1)甲图中的B是______________;物质D是______________,其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功能有密切关系。
(2)氧气通过______________(填甲图
..)进入该细胞。
..中字母
(3)完成概念图(①②③填名称
..,④⑤填甲图中字母
.....)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 _
37.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
下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__b。
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________,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__b。
(2)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________(填序号),结构②中充满的液体是
________。
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细胞液>外界溶液 B.细胞液<外界溶液 C.细胞液=外界溶液 D.都有可能
(3)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当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
渗透吸水,细胞能否无限吸水?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也在增大。
当液泡体积不再增大时,细胞液浓度是否一定和外界溶液浓度相等?________。
38.下图1表示两种跨膜运输方式,图2是人甲状除组胞摄取原料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基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跨膜运输方式甲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碘浓度,这表明图2中a过程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
(3)甘油、胆固醇等能很容易的通过细胞膜,主要与细胞膜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木糖为五碳糖,但是细胞膜能转运葡萄糖,却不能转运木糖,这表明细胞膜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
39.下图是两种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细胞所示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此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不变的结构是[________](填序号),该过程还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________特点。
(2)乳酸菌与图二细胞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一②结构上可合成的物质是________,细胞核内________结构被破坏,这种物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合成。
(4)若图二是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则细胞的紫色色素存在于[________](填序号)中,若将活的该细胞置于0.5mmol/L尿素溶液中,则细胞会出现_______现象。
40.下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含有DNA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将此细胞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①]与[ ]________会发生分离。
(4)细菌细胞与该细胞比较,其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1.如图表示用完全培养液在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幼苗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的浓度之比。
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该图属于____________(填“物理”、“数学”或“概念”)模型。
实验结束后,番茄培养液中浓度升高的离子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当培养液中氧气含量下降时,图中所示数值会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用某种药物处理水稻后,发现只有K+的吸收量减少了,而其他离子的吸收量不受影响,说明这种药的作用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3)请在下图画出表示水稻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与氧气浓度关系的曲线图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图中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双分子层,丙是糖蛋白。
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所以下面代表细胞内,上面代表细胞外。
图中①过程属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和③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④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
A、若该图表示肺泡细胞膜,则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是②,即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 正确;
B、若该图表示卵细胞膜,主要通过C糖蛋白识别精子,B正确;
C、若该图表示吞噬细胞膜,病毒在被吞噬的方式是胞吞,其过程中穿过0层磷脂分子,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若该图表示心肌细胞膜,则CO2排出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而④过程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根据细胞膜的成分判断细胞膜的外侧和内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解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观察叶绿体实验”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两个实验观察的均是活的叶肉细胞,A正确;
B、幼嫩的黑藻叶片比较薄,可直接制成装片用于观察叶绿体,B正确;
C、活细胞内细胞质是流动的,细胞质的运动可以推动其中的叶绿体运动,C正确;
D、黑藻叶肉细胞的液泡没有颜色,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甲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乙图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物质的量的浓度相同,若葡萄糖和乳酸都不能透过半透膜的话,液面不发生变化。
【详解】
A、图甲中,葡萄糖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乳酸是逆浓度梯度运输,A错误;
B、图甲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且人的成熟红细胞不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无氧环境中,图甲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B正确;
C、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看做一层半透膜,所以图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C错误;
D、若图乙中半透膜允许其中一种物质(葡萄糖或乳酸)通过,则A、B液面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载体①使得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②使得Na+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是钠钾泵,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
【详解】
A、据图可知,载体蛋白①参与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钾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通过载体③运输K+是通过主动运输运进细胞,B错误;
C、载体蛋白③可运输钠钾离子,具有运输的作用,C正确;
D、由题意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可来自ATP的水解,也可来自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据图可知,溶质分子甲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D正确。
故选B。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平衡状态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细胞外液。
【详解】
A、据图可知,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或复原状态,因此,此时a与b的浓度可能是a<b或a >b或a=b,A错误;
B、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分子,B错误;
C、将该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细胞会吸水,由于细胞壁的束缚作用,细胞会略微膨胀,C正确;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D错误。
故选C。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
A、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A错误;
B、葡萄糖进入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B正确;
C、温度变化影响细胞膜分子的运动和酶的活性,因此体温的变化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有影响,C错误;
D、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对物
质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有些病毒、病菌也能侵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为素材,考查显微镜使用方法和渗透作用相关知识。
【详解】
根据图示中的细胞大小和标尺,可以判断由观察甲到观察乙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变,A错误;由甲到乙可以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由乙到丙可以表示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B正确;据图可知,乙所示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比甲大,说明乙细胞失水较多,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由乙转变为丙是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该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由胞外扩散到胞内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胞内扩散到胞外的水分子数,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细胞大小和标尺判断实验过程中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变。
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增大放大倍数时,一般不调换目镜,而是调换物镜。
本题易错选D,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发生渗透作用时溶剂分子是可以双向通过半透膜的。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由图解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为协助扩散。
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为协助扩散;而运出细胞时,则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
【详解】
A、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转运,需要能量,A错误;
B、Na+从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由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根据图示分析可判断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C正确;
D、Na+从肠腔进入上皮细胞、葡萄糖从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都是由高浓度进入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均为被动运输,D正确。
故选A。
9.D
解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