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虾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情况
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 点,数量不多,不易观察到,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 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的白斑病白斑大且 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空无食 物,头胸甲很容易剥离这时用药已太迟图。一
Part Three
对白斑综合症的诊断、控制与预防
3.1患. 病虾的诊断 3.2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 3.3白斑病的预防
从感染发病螯虾体内分离的 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离子
具有双层囊膜但不形
成包涵体。病毒粒子呈椭 圆形,具囊膜,病毒粒子 的核心为电子致密的核衣 壳,病毒核衣壳为杆状, 核衣壳的两端各有一帽状 结构,一端为较扁的梯形, 另一端为三角锥形,此端 延伸出一条长尾,尾部有 膨在部分。帽结构之间有 14 圈螺旋,螺旋与核衣壳
2.3 虾感染前后对比图
正常的虾 壳为青灰色的,透明有 光泽,头身紧密连接
患病的虾
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 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 离、壳与真皮分离。
头胸甲上满满的都是白斑 (密集恐惧症请闭眼)
易脱落的 头胸甲
2.4病症及变化情况
病症
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 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 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 会改变。
南美白对虾
——白斑综合征
2020/4/10
目录
catalog
01 病毒介绍 02 病毒感染对虾前后的状况介绍 03 白斑综合症的预防与控制 04 研究意义与总结
Part One
病毒介绍
1.1.发展现状 1.2病毒外观与节构 1.3鉴别方法 1.4宿主范围
1.1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我国南方的广东、 广西、海南等省区迅猛发展,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 对虾养殖品种。
从目前我国白对虾生产中检测到的疾病看,危 害最严重的仍然是白斑综合征。主要发病季节,在 早春第一茬养殖,特别是发生在池塘条件较差的养 殖池,白斑病的发生率可达50%~60%;其次,发生 在秋季第三茬养殖期。而夏季第二茬养殖,或水温 较高时养殖,则很少发生白斑病。
2020/4/10
1.2白斑综合征病毒
3.3 预 防
• 1、要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消毒及培水工作。 • 2、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虾池进行放养。 • 3、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
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 • 4、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 • 5坚持巡塘,定期检查,正确诊断,积极治疗。
Part Four
总结与研究意义
.
总结,交给欢爷 ~
虾加工场排出的有WSSV的废水,以及运输设备被WSSV污染。 2.1.2 垂直传播 有待考证
2.2发病原因
1、与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有很大关系, 在微生物群落稳定且有益微生物较多时, 能维持对虾免疫力水平,从而抑制病毒的 感染。反之,微生物群落不稳定而遭到破 坏时,就极易引起对虾感染白斑病。 2、水质指标(氨氮,亚盐等)恶化或偏高引 起的白斑病。 3、天气变化、突然换料、饲料质量差、纤 毛虫病等均会引起白斑病的爆发。
1.3 鉴别方法
白斑病病毒在纯水中1小时能保持感染性, 但在3 mol/L NaCI的高盐溶液中1小时失去感 染力;在30℃中4小时感染活性丧失,在70- 90℃10分钟均失去感染力;当环境PH值为5以 下或12石以上时,病原在l小时后丧失感染活 性;能被NP-40,Tritonx-100,CIO2或甲醛 等灭活。
2020/4/10
Part Two
病毒感染对虾前后状况介绍
2.1传. 播途径 2.2发病原因 2.3患病虾与正常虾对比 2.4病症及变化情况 2.5患病虾的诊断
2.1 传播途径
2.1.1 水平传播 (1)通过食物网传播,或以海水为媒介直接进入宿主体内。 (2)携带病毒苗种的引入,携带WSSV的水产经济甲壳动物的交换和贸易,对
的长轴垂直。
2020/4/10
战文斌等用患病对虾组织感染日本对虾稚虾 ,运用单克隆抗体方法,原位观察WSSV在虾 体内的感染增殖,感染后3天内各组织均未观 察到明显的阳性细胞,第4天首先再鳃丝腔内 的少量血细胞观察到病毒感染,第5天除血细
胞外同时在血窦、鳃上皮组织、皮下组织观 察到,第6天在心脏,胃上皮组织内观察到。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对虾养 殖池内WSSV经口感染和浸泡感染同时存在; WSSV对上皮组织和造血组织有较强的嗜性。
WSSV在细胞内存活,有时仅仅处于潜伏状态 。WSSV携带者的行为和体表特征均正常。在 一定的环境因素胁迫下,处于潜伏的WSSV就
会被“激活”而迅速增殖,并随血液循环感
染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从而引起周身感染 。总之,WSSV引起的对虾治病是内外环境共 同作用的结果。
PAGE 26
3.2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
首先采用高能氧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1-0.2ppm, 2小时后采用强克101进行全池泼洒,其用量为 0.2ppm,第二天再次泼洒强克101,用量同前,第 三天泼洒二溴海因,其用量为0.2ppm,(注意:每次 泼洒消毒剂需开动增氧机,尤其是泼洒强克101后更 须如此)。第六天起全池泼洒益水宝,用量为0.5ppm, 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须在饲料中添加部分药品及添 加剂,通常每公斤饲料添加中鱼尼考1.5克、 Vc2克、 免疫多糖4克、水产用利巴韦林0.5克及生物酶2克, 须连续投喂5-7天。
1.4宿主范围
白斑综合征(WSSV) 除了能感染大多 数对虾品种之外, 还能感染其它非对虾种类, 如端足类、介形类、蟹类、龙虾类、桡足类、 水蝇类等甲壳纲动物。这些动物中多数感染 WSSV 而不出现特殊的病理症状, 在海洋生 态系统可充当WSSV 传播的中间宿主, 给养 殖对虾及野生甲壳纲动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第一小组
成员:水产二班 郭欢、梁洁、赵玉林、秦真、周诗正、 林对虾的诊断
对不显症虾是否携带白斑病病毒 ,酶联免疫法和核酸探针法已经 在生产中应用,通过检验,能在 20~40天做出预报,指导生产者 提前做好预防
显症对虾的诊断
发病前期,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 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 发病中后期大多数虾残胃或空胃,肝胰 脏肿胀,甲壳和附肢具有白色斑纹,游 泳缓慢无力,不久死亡。
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 点,数量不多,不易观察到,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 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的白斑病白斑大且 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空无食 物,头胸甲很容易剥离这时用药已太迟图。一
Part Three
对白斑综合症的诊断、控制与预防
3.1患. 病虾的诊断 3.2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 3.3白斑病的预防
从感染发病螯虾体内分离的 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离子
具有双层囊膜但不形
成包涵体。病毒粒子呈椭 圆形,具囊膜,病毒粒子 的核心为电子致密的核衣 壳,病毒核衣壳为杆状, 核衣壳的两端各有一帽状 结构,一端为较扁的梯形, 另一端为三角锥形,此端 延伸出一条长尾,尾部有 膨在部分。帽结构之间有 14 圈螺旋,螺旋与核衣壳
2.3 虾感染前后对比图
正常的虾 壳为青灰色的,透明有 光泽,头身紧密连接
患病的虾
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 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 离、壳与真皮分离。
头胸甲上满满的都是白斑 (密集恐惧症请闭眼)
易脱落的 头胸甲
2.4病症及变化情况
病症
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 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 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 会改变。
南美白对虾
——白斑综合征
2020/4/10
目录
catalog
01 病毒介绍 02 病毒感染对虾前后的状况介绍 03 白斑综合症的预防与控制 04 研究意义与总结
Part One
病毒介绍
1.1.发展现状 1.2病毒外观与节构 1.3鉴别方法 1.4宿主范围
1.1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我国南方的广东、 广西、海南等省区迅猛发展,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 对虾养殖品种。
从目前我国白对虾生产中检测到的疾病看,危 害最严重的仍然是白斑综合征。主要发病季节,在 早春第一茬养殖,特别是发生在池塘条件较差的养 殖池,白斑病的发生率可达50%~60%;其次,发生 在秋季第三茬养殖期。而夏季第二茬养殖,或水温 较高时养殖,则很少发生白斑病。
2020/4/10
1.2白斑综合征病毒
3.3 预 防
• 1、要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消毒及培水工作。 • 2、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虾池进行放养。 • 3、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
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 • 4、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 • 5坚持巡塘,定期检查,正确诊断,积极治疗。
Part Four
总结与研究意义
.
总结,交给欢爷 ~
虾加工场排出的有WSSV的废水,以及运输设备被WSSV污染。 2.1.2 垂直传播 有待考证
2.2发病原因
1、与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有很大关系, 在微生物群落稳定且有益微生物较多时, 能维持对虾免疫力水平,从而抑制病毒的 感染。反之,微生物群落不稳定而遭到破 坏时,就极易引起对虾感染白斑病。 2、水质指标(氨氮,亚盐等)恶化或偏高引 起的白斑病。 3、天气变化、突然换料、饲料质量差、纤 毛虫病等均会引起白斑病的爆发。
1.3 鉴别方法
白斑病病毒在纯水中1小时能保持感染性, 但在3 mol/L NaCI的高盐溶液中1小时失去感 染力;在30℃中4小时感染活性丧失,在70- 90℃10分钟均失去感染力;当环境PH值为5以 下或12石以上时,病原在l小时后丧失感染活 性;能被NP-40,Tritonx-100,CIO2或甲醛 等灭活。
2020/4/10
Part Two
病毒感染对虾前后状况介绍
2.1传. 播途径 2.2发病原因 2.3患病虾与正常虾对比 2.4病症及变化情况 2.5患病虾的诊断
2.1 传播途径
2.1.1 水平传播 (1)通过食物网传播,或以海水为媒介直接进入宿主体内。 (2)携带病毒苗种的引入,携带WSSV的水产经济甲壳动物的交换和贸易,对
的长轴垂直。
2020/4/10
战文斌等用患病对虾组织感染日本对虾稚虾 ,运用单克隆抗体方法,原位观察WSSV在虾 体内的感染增殖,感染后3天内各组织均未观 察到明显的阳性细胞,第4天首先再鳃丝腔内 的少量血细胞观察到病毒感染,第5天除血细
胞外同时在血窦、鳃上皮组织、皮下组织观 察到,第6天在心脏,胃上皮组织内观察到。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对虾养 殖池内WSSV经口感染和浸泡感染同时存在; WSSV对上皮组织和造血组织有较强的嗜性。
WSSV在细胞内存活,有时仅仅处于潜伏状态 。WSSV携带者的行为和体表特征均正常。在 一定的环境因素胁迫下,处于潜伏的WSSV就
会被“激活”而迅速增殖,并随血液循环感
染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从而引起周身感染 。总之,WSSV引起的对虾治病是内外环境共 同作用的结果。
PAGE 26
3.2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
首先采用高能氧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1-0.2ppm, 2小时后采用强克101进行全池泼洒,其用量为 0.2ppm,第二天再次泼洒强克101,用量同前,第 三天泼洒二溴海因,其用量为0.2ppm,(注意:每次 泼洒消毒剂需开动增氧机,尤其是泼洒强克101后更 须如此)。第六天起全池泼洒益水宝,用量为0.5ppm, 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须在饲料中添加部分药品及添 加剂,通常每公斤饲料添加中鱼尼考1.5克、 Vc2克、 免疫多糖4克、水产用利巴韦林0.5克及生物酶2克, 须连续投喂5-7天。
1.4宿主范围
白斑综合征(WSSV) 除了能感染大多 数对虾品种之外, 还能感染其它非对虾种类, 如端足类、介形类、蟹类、龙虾类、桡足类、 水蝇类等甲壳纲动物。这些动物中多数感染 WSSV 而不出现特殊的病理症状, 在海洋生 态系统可充当WSSV 传播的中间宿主, 给养 殖对虾及野生甲壳纲动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第一小组
成员:水产二班 郭欢、梁洁、赵玉林、秦真、周诗正、 林对虾的诊断
对不显症虾是否携带白斑病病毒 ,酶联免疫法和核酸探针法已经 在生产中应用,通过检验,能在 20~40天做出预报,指导生产者 提前做好预防
显症对虾的诊断
发病前期,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 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 发病中后期大多数虾残胃或空胃,肝胰 脏肿胀,甲壳和附肢具有白色斑纹,游 泳缓慢无力,不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