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双周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每题3分,共9分)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
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
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
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
二是批评史价值。
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
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
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
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
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
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
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
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自《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4分)(出题人:李玉兰)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
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5、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2分)(出题人:芦艳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
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
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
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倍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
18日新华社)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
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
”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
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
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
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0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
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
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
”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
7.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 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 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 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是因为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B. 无论是在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是美食书店里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领略阅读之美,这都是实体书店为了吸引顾客的创新之举。
C. 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D. 孙慧阳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9.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共19分)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
授刑部
..主事。
善辨疑狱。
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
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
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
母子命。
”礼泣谢,从之。
文桎梏
..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遇学官以宾礼。
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
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
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
儒惭而去。
中官
..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
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
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
..,超迁浙江按察使。
闻母丧。
立出。
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
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
未几卒。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
较他司亦然。
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
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由是十人者获释。
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人服其鉴。
天启初,谥贞肃。
(选自《明史。
杨继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B.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 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C.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
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D.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与刑狱事务。
B.桎梏,束缚犯人手脚的两种刑具,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
桎,木制的手铐;梏,脚镣。
C.中官,一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一指宦官。
文中指的是宦官。
D.秩满,指官吏在某地任职期满。
其中的“秩”指官吏的俸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继宗善于断案。
郭礼、张文押送盗贼前往京师。
途中盗贼逃逸,张文以身抵罪。
杨继宗查明其非盗贼,最后释放了张文。
B.杨继宗重视教育。
在担任嘉兴知府时,杨继宗要求孩子满八岁就得接受学校教育,否则要处罚孩子的父兄。
C.杨继宗为官清廉。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清理交付给主管官吏,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而还;汪直也说天下只有杨继宗一人不爱钱。
D.杨继宗善于识人。
他仅从考卷中就可判断出学生王华、李旻日后能考中状元,二人后来果真考中了状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出题人:闫纪红)
去蜀①杜甫
五载客蜀郡②,一年居梓州。
如何③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
这年4月,诗人的朋友严武病逝;5月,诗人离蜀。
②蜀郡,即成都。
③如何,犹岂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五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身衰体弱至极。
D、“随白鸥”,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
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15、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句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20分)(出题人:刘雪玲岳小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
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
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
中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
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讳言舍近求远
B.后发先至养精蓄锐毋庸讳言舍本逐末
C.后发先至养精蓄锐毋庸置疑舍近求远
D.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置疑舍本逐末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