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漫画类作文立意拟题教学法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漫画类作文立意拟题教学法
初探
彭春松
张晓红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7.05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JB132038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地方应用型综合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编号:GJB1320386)。

作者简介:彭春松(1997—),男,吉林扶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张晓红(1973—),女,本文通信作者,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E-mail :135****************。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高中作文命题兼容并蓄、类型繁多,漫画类作文教学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该文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着手,探讨激发学生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路径,旨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并为高中漫画类作文教学法探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评价依据。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法;漫画类作文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onception and Title Formulation for Caricature-based Compositions under Key Competencies //PENG Chunsong,ZHANG Xiaohong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key competencies”,involving writing teaching.The topic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are inclusive and diverse,and“caricature-based compositions”should also be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nguage”,“thinking”,“aesthetics”and “culture”,it can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ideological expression,achieve the effect of “internalizing in the heart and externalizing in ac‐tion”,and improve students’individualized interpretation abil‐ity,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valuation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caricature-based com‐position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Key words key competencies;senior Chinese teaching methods;caricature-based compositions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时,
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1]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应
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高中漫画类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画面的基础上审题立意。

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为高中漫画类作文教学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1历年高考漫画类作文概述
漫画类作文作为新材料作文的一种,在高考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

2007年高考的“摔跤”、2010年的“有鱼吃还捉老鼠”、2016年的“奖惩之后”,是近些年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漫画类作文。

因为不经常考漫画类作文,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语文备考时,师生对漫画类作文都不够重视;一旦高考语文出现漫画类作文,往往会引起师生的惊呼,考生往往不知道从何着手写作。

漫画类作文涉猎的范围较多,根据命题预测,可分为:(1)家庭类题材。

如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孩子背上一座“大山”的漫画。

(2)学校类题材。

如德智体美劳像手指一样不齐,要实行“五育并举”的漫画。

(3)社会类题材。

如“文化火锅”的漫画。

由此可见,要准确把握漫画类作文的立意拟题,首先要理解漫画的特点,其次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发掘其背后的深意,不能以寻常角度去解读。

2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高中漫画类作文立意拟题教学法
新课标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自觉自发地培养自
2021年第21期总第537期
No.21,2021Sum
No.537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170
基础教育
身的核心素养。

漫画类作文的立意拟题教学同样应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漫画类作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漫画类作文立意的首要前提。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根据图题找出漫画的构图要素,引导学生思考漫画的寓意;其次,仔细审读漫画的文字提示,分析多个构图要素叠加在一起有何寓意;最后,升华漫画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立意拟题。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可引导学生审读漫画标题。

标题是漫画的灵魂,透过这个“灵魂”,可以发现整幅漫画的主题方向。

例如,某漫画描绘一个人踩在石头上,却想要搬起石头的场景,旁边附有标题——如此“脚踏实地”。

该标题对漫画中的人物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一个人踩在石头上怎么能搬起石头呢?漫画的寓意显然是讽刺那些在实际生活中不懂变通的人。

语文教材里韩愈《师说》这篇课文配有南宋版画——《杏坛图》。

《杏坛图》描绘了当时一部分学子认真从师的画面:教师身居高台之上正襟危坐,双手摆于胸前,双目炯炯有神;台下学生站立,有的和教师一样将目光投向一处,有的三两人正在互相交流。

该漫画描绘了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其乐融融的景象。

结合课文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判态度,可以参照当下某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行立意拟题。

例如,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专心、没有恒心,不懂得尊师重道。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存在《师说》中“耻学于师”的现象、《杏坛图》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最后由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

要求学生将讨论过程及结论写成课堂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文基本结构进行构思,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写作练习。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漫画中的文字。

漫画中的提示文字往往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或提示,或交代,或呈现观点,常常是“画龙点睛”之笔。

通过审读漫画文字,可以窥见漫画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倾向。

例如,漫画《装在套子里的人》(根据契科夫的同名小说创作)中有一句文字提示“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段文字反映出别里科夫不仅被有形的“套子”套住,更是被无形的“套子”——思想牢牢地禁锢着。

以2016年高考漫画类命题为例,漫画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得到奖励,第二个孩子考了55分受到惩罚;第二部分,第一个孩子较第一次少考了2分受到惩罚,第二个孩子多考6分而得到奖励。

结合该漫画,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训练步骤进行阐述:第一步,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漫画内容;第二步,让学生找出关键文字——奖、罚;第三步,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关键文字概括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奖罚是否过于绝对,奖罚的标准是
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奖罚之争何时休等。

2.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

漫画类作文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在简洁的形式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习惯、思维习惯、价值观导向。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画面背后所蕴藏的深意,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深刻认识特定背景下漫画内容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

(1)全面理解漫画,不放过任何细节。

细节包括漫画中人物的体型、外貌、服装、心理活动、动作等,可以从中弄清人物的年龄、身份和兴趣爱好,借此揣摩人物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和行为动态等。

例如,漫画呈现的是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三只气球,却看着另一位小朋友手里的一只气球,通过直觉思维,就可以进行作文立意: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有什么,可是总会想到我们缺少什么。

(2)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相关物品。

例如一幅名为《砍》的漫画中画有许多树桩,一个人手拄大斧,脚踏树桩站立着。

他砍光了树,树不见了,这个人的头也不见了。

通过形象思维,可进行作文立意:要想维持人类的生存,必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再如,漫画中有三个学生,一个女学生和一个男学生在教室里大汗淋漓地打扫卫生,班长却袖手旁观。

打扫卫生的女学生和男学生可寓意为普通群众,班长可以理解为领导干部。

这副漫画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高高在上,指挥群众做事,不躬行实践的官僚主义形象。

(3)理清漫画内容的寓意,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

分析2016年高考漫画命题,在画面背后,隐藏的却是家长的态度。

第一个孩子第二次考试考98分挨打、第二个孩子考61分被表扬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

究其原因,家长对两个孩子的期望不同。

该漫画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呢?以漫画类作文教学《联想——构思》为例:在第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4个图形,2个三角形、1个矩形和1个圆形,训练学生的视觉联想;在第二个环节,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根据感受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训练学生的听觉联想;在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名篇,朱自清先生月下漫步荷塘想到了旧时江南采莲的习俗,徐志摩先生则联想到“满载一船星辉”的画面,由此训练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在第四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一幅漫画,漫画上有两个苹果,其中一个被咬了一口,旁边摆放着一个地球仪,要求学生即兴展开联想。

通过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漫画类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思想敏锐,要善于捕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要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墨守成规,要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这部分训练旨在
171
基础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

2.3审美鉴赏与创造
高中作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审美鉴赏与创造既是将所学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又是将所学的知识通过个性思维、价值观念表达出来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景物美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过程。

以教学王勃的《秋日登洪府饯别滕王阁序》为例,教师在展示部分名家创造的滕王阁画作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滕王阁,并口述滕王阁之美。

(1)色彩变化之美。

可引导学生结合“紫电清霜”“飞阁流丹”“青雀黄龙之轴”等文字进行体会。

(2)远近变化之美。

可结合“鹤汀凫渚”(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中景)、“云销雨霁”(远景)等诗句进行鉴赏。

(3)上下混成之美。

可结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句进行把握。

(4)虚实相衬之美。

可结合“渔舟唱晚”等文字进行感悟。

如此一来,教师从由远及近、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的角度为学生构建了绘画空间。

通过适当的“虚写”练习,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美,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对明月的联想,寄托作者的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诗,前两句是实写,在重阳节的那一天倍加思念亲人,后两句是虚写,想象家乡的兄弟登高远足,遍插茱萸唯独少了自己。

2.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2]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使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最终达成作文教学的目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里附有的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图片,反映了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趋势。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析:反映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统一的传统文化;不合理的旧制度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革新,印证了我国的革命文化;国家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背后蕴藏的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包剑斐所作的《老人与海》漫画展现了一位老人只身拿着鱼叉,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表现了其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该漫画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最后一课》课文附有漫画:韩麦尔先生身着正装告诫小弗朗士,由于国家被普鲁士所占领,要让本地居民学习德语,以后可能再也无法学习法语了。

通过类比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跳出学校教育范畴,可以拓展到社会生活范畴。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图片教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以解读《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图为例,插图展现的是两幅画面:1940年,聂荣臻元帅与美穗子见面;1980年,聂荣臻元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穗子。

这两个画面因年代较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具体的教学呈现如下:
师:一提到战争,大家都会联想到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但是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生:这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师:大家可以自由分组,搜集整理资料,开展探讨研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1)历史顾问组。

研究百团大战的背景。

(2)文化顾问组。

虽然处于战争时期,国民依然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善良品性。

(3)人物顾问组。

研究人物传记笔下的聂荣臻元帅。

最后,三个小组选派代表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去看、去想、去做,教师虽全程参与但不干涉介入,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此一来,既能加深学生对“以德报怨”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3结语
采用漫画类作文拟题立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应用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又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国民,关惠文,任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
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
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
编辑张效瑞
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