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第Ⅰ卷
35分)
1.根据拼音写词语。

受全国人民ài dài的毛泽东主席,曾经带领红军战士yuǎn zhēnɡ,曾经在xiónɡ wěi的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xuān ɡào:“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厨房凝聚莱茵河前功进弃
B.曝晒日寇沸腾大步留心
C.包裹慷慨糟糕轻歌慢舞
D.黄钟大吕余音绕梁栩栩如生
3.下列四句话中与其他三句写法不同的是()
A.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C.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下列句子中,对“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这幅画)
B.处士笑而然之.(到,往)
C.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奏的音乐)
D.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压轴”原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一个剧目,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应用,如“压轴戏”。

B.阅读时,有的段落和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也必须细读。

C.《爱的教育》《童年》《小英雄雨来》这三部小说都讲述了关于成长的故事。

D.遇到意见不同时,一定要态度强硬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6.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

以下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的是()
A.B.C.D.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B.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D.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8.“明月隐高树,____。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如果“明月隐高树”作为上联的话,下联是()A.清泉石上流B.沙路净无泥C.寂寞无行路D.长河没晓天
9.以“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为首句,下面四句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③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④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1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
10.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宿建德江》中有月——“野旷天低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也有月——“明月别枝惊鹊,”。

一样的月色,不一样的情感,前者表达
了,后者表达了。

(2)民族魂、家国情,源远流长,古有“祖宗疆土,,不可以尺寸与人”“捐躯赴国难,”的铿锵之言;今有鲁迅先生的箴言“,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3)“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银圈,手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
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从所填的词语中,我们能感受到,还能感受到。

11.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

(有三处错误)
《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场面和情景,又通过细致
的描写出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阅兵式整个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了各个方阵的特色。

30分)
文言文阅读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①,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①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①,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①扣①之。

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①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山人默然而返。

【注释】①鹘(ɡ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⑥扣:同“叩”,叩问。

⑦弹絮:弹棉花。

12.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①尝.得异人传授:
②以弹絮为业.:
13.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句子。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14.文中侧面描写“乔山人善琴”的句子有哪些?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15.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
二泉映月(节选)
①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在幽谷中蜿蜒流淌,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又仿佛他在怀念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③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1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

B.《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流露出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消减了阿炳心中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

D.从“颤抖”“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这些词,可以读出阿炳全身心投入谱曲的状态。

17.文中第段告诉我们《二泉映月》的创作灵感的来源。

18.读画横线的句子,补充下面的示意图。

19.选文第②段与《月光曲》中要求背诵的第9自然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鲁迅故里参观须知
开放景点: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百草园、鲁迅笔下风情园
开放时间:1.周一:8:30—17:00
2.周二至周日:8:30—21:00,20:45停止入园;其中冬季8:30—20:30,20:15停止入园。

如周一逢黄金周、小长假,亦按此开放时间。

其他说明:1.游客登录“绍兴市文旅集团”或“绍兴鲁迅纪念馆”公众号预约,每人每天限预约一次。

2.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和身份证到游客中心领取参观通行证。

3.景区入口请出示身份证,扫二维码入园,入口管理员比对证件资质核实后方可入园,未成年人无身份证,请出示户口本。

【材料二】
鲁迅故里游览图
【材料三】
绍兴公交车站牌
20.为了确定游览出行时间,我们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为了设计游览路线,我们要重点阅读材料。

21.如果要参观鲁迅故居,请补充攻略要点。

公众号预约→ →领取通行证→
22.如果坐大巴去绍兴,可乘坐 路公交车去鲁迅故里;如果当晚住在延安路环岛附近,第二天可选择 路公交车去鲁迅故里,游玩结束回延安路环岛如果要坐公交车,必须在 前赶到公交车站。

23.从停车场出发,打卡以下景点:鲁迅纪念馆、百草园、三味书屋、风情园,最后去沈园,要求尽量不走回头路,请规划合理路线。

停车场→ → → → →沈园
35分)
24.请你从提供的三组材料中选择一组,先完成情节示意图,再根据情节创编一个故事。

要求:①围绕中心意思,运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多种方法,使故事吸引人;
②题目自拟,不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与姓名。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我选择第 组,我想表达的中心是。

请列出故事情节示意图。

(2)写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爱戴;远征;雄伟;宣告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爱戴”的“戴”是半包围结构,笔画较多要正确书写;“远征”的“征”是双人旁,右边是“正”;“雄伟”的“雄”是厷字旁,右边是“隹”;“宣告”的“宣”是宝盖头,上下结构;
故答案为:爱戴;远征;雄伟;宣告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

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项中“前功进弃”应写作“前功尽弃”;
B项中“大步留心”应写作“大步流星”;
C项中“ 轻歌慢舞”应写作“轻歌曼舞”;
D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A
【知识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项中句子运用了三个比较类似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CD三项中句子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分析和理解能力。

要结合题目的要求,对每一选项中的句子进行正确分析,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进行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结合相关课文内容,ACD三项中对“之”字的理解和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B项中“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杜处士笑了赞同牧童说的话,“之”指牧童的话;这项理解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体会这个字在
句子中的意思,做出选择。

然后把字义带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童年》;其他外国名著
【解析】【分析】结合相关知识,A项“压轴”指一场戏剧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这项表述错误;
B项中阅读时对于和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联系不大的段落,可以略读或者直接跳过去,这项表述错误;
C项中结合原著内容,这项表述正确;
D项中交谈或者辩论中,遇到意见不同时,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态度强硬,要注意文明礼貌;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理解、阅读交流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结合柳公权楷书字体的特点,阅读各项中的书法作品,C项中字体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符合柳体楷书特点,应该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对柳体字体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CD三项中句子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B项中“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这句后面的内容是对“奇特之处”的解释说明,这句中逗号应该改成“冒号”,标点符号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

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恰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结合对联对仗工整的特点,“明月”是天空中的自然景观,与“长河”相对;“隐”是动词,是“隐藏”的意思,与“没”意思相近;“高树”是偏正式名词,与“晓天”结构相同;阅读各项,应该选择D 项;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对联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上联的句式阅读各项进行正确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排序
【解析】【分析】结合第一句表达的意思,“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这是第二句,列举“第纳鸟”的例子,证明第一句的观点;“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1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这是第三句,举例进一步说明动物有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这是第四句,承接前面两句,开启下句对植物的描写,“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这是第五句,说明植物也能准确报时;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排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作答时要读懂每个句子根据每个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理清表达的思路,然后再确定正确的表达顺利,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和认知,进行排序。

排序完成后,要认真读一读,看语段会是否通顺,即可顺利作答。

10.【答案】(1)江清月近人;清风半夜鸣蝉;诗人的孤苦之情;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2)当以死守;视死忽如归;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3)深蓝;金黄;碧绿;带;捏;刺;夜晚瓜地的静谧;闰土的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2)“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是李纲的名言,意思是祖宗留下的疆土,应当以死守之,绝不可以割让给侵略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白马篇》,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3)结合课文《少年闰土》相关句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句描写闰土的勇敢机智和聪明能干;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把每个字写正确,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1)江清月近人;清风半夜鸣蝉;诗人的孤苦之情;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2)当以死守;视死忽如归;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3)深蓝;金黄;碧绿;戴;捏;刺;夜晚瓜地的静谧;闰土的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涉及课文理解的内容。

作答时要结合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答案要标准规范,书写要正确。

11.【答案】《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场面,又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了各个方阵的特色。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表述,“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场面和情景”这句中“场面”和“情景”意思重复,应该把“和情景”去掉;“又通过细致的描写出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这句中“出现”词语运用不当,应该改成“展现”;“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阅兵式整个的庄严、隆重”这句中句子语序存在问题,应该把“整个”放在“阅兵式”的前面;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表述作答。

故答案为:《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场面,又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了各个方阵的特色。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的句子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句子的语病所在,然后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修改,以便正确作答。

【答案】12.曾经。

;职业
13.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声音很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14.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15.我认为邻媪不是乔山人的知音。

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只是像弹棉花的声音,她根本就不明白琴声要表达的内容。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2.结合短文内容,“尝.得异人传授”意思是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尝”是曾经的意思;“以弹絮为业.”意思是把弹棉花作为职业;“业”指职业;
故答案为:曾经。

职业
13.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这句中“客”是你的意思,“鼓”是“弹”的意思;“酷”是非常的意思,“类”是像
的意思;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声音很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14.结合文中句子,“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这句描写乔山人技艺的高超;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15.结合文中描写,邻媪认为乔山人弹琴的声音与她去世的丈夫弹棉花的声音相似,她根本不懂得欣赏,因此她不是乔山人的知音。

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我认为邻媪不是乔山人的知音。

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只是像弹棉花的声音,她根本就不明白琴声要表达的内容。

【答案】16.C
17.①
18.山泉流淌;赞叹美景;怀念师父
19.都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曲的美妙动听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6.结合短文内容,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短文内容;
C项中结合“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的表述,这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7.结合短文内容,第①自然段描写了《二泉映月》的创作灵感的来源;结合短文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①
18.结合对句子的理解,“琴声委婉连绵”,描绘山泉流淌;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山泉流淌;赞叹美景;怀念师父
19.结合《月光曲》课文,联系本文内容,两者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寄情联想的写作方法,生动地描写了乐曲旋律的优美和丰富蕴意;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都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曲的美妙动听
【答案】20.一;二
21.到游客中心;出示身份证,扫二维码入园
22.36;30;20:41
23.百草园;风情园;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0.结合材料内容,确定游览时间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确定游览路线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二;
故答案为:一;二;
21.结合材料一,参观鲁迅故居,应该首先公众号预约;然后到游客中心,领取参观通行证;最后在景区入口出示身份证,扫二维码入园;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到游客中心;出示身份证,扫二维码入园
22.结合材料三相关交通信息,如果坐大巴去绍兴,可乘坐36路公交车去鲁迅故里;如果当晚住在延安路环岛附近,第二天可选择30路公交车去鲁迅故里,游玩结束回延安路环岛如果要坐公交车,必须在20:41前赶到公交车站。

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36;30;20:41
23.结合材料内容,根据景区不同景点的位置,从停车场出发,先到百草园,然后参观风情园、鲁迅纪念馆,最后到三味书屋和沈园;结合图中信息,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百草园;风情园;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
24.【答案】(1)2;豆豆救助流浪狗,有爱心;开头:豆豆与妈妈在公园散步时,看到一条流浪狗。

中间:豆豆想把小狗带回家,妈妈不同意。

豆豆承诺利用课余时间照顾小狗,带小狗洗澡、打疫苗。

结果:妈妈同意带小狗回家。

(2)豆豆和流浪狗的故事豆豆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孩子,他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和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那天下午,豆豆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过镇边的小树林时,一阵微弱的呜咽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豆豆停下脚步,仔细聆听,那声音似乎是从不远处的一个废弃纸箱里传来的。

他好奇地走近,轻轻掀开纸箱盖,只见里面蜷缩着一只脏兮兮、瘦弱不堪的小流浪狗,它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和恐惧。

豆豆的心瞬间被触动了,他想:“这只小狗一定是饿了很久,才会这么可怜。

”他立刻从书包里翻出早上妈妈给他准备的面包,小心翼翼地递到小狗面前。

小狗先是警惕地看了看豆豆,然后慢慢地靠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看着小狗满足的样子,豆豆的心里充满了欣慰。

但是,豆豆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帮助,小狗需要一个真正的家。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收养这只流浪
狗,并给它取名为“幸运”。

豆豆飞奔回家,拉着妈妈的手,急切地讲述了自己的发现和决定。

起初,妈妈有些犹豫,担心养狗会增加很多家务,但看到豆豆眼中闪烁的坚定和爱心,妈妈最终被说服了,同意让“幸运”成为家里的一员。

从那以后,豆豆和“幸运”形影不离。

豆豆不仅负责给“幸运”喂食、洗澡,还教它如何坐、卧、待命等基本的听从命令。

在豆豆的细心照料下,“幸运”逐渐恢复了健康,毛发变得油亮光滑,眼神中也充满了幸福和信任。

豆豆和他的流浪狗“幸运”的故事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都被豆豆的善良和爱心所感动。

小朋友们纷纷以豆豆为榜样,学会了关爱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而豆豆也深刻体会到了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他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1)结合题目要求,确定要选的情节,结合人物和环境,展开想象,确定作文要表达的中心;
(2)根据选择的情景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作答,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题目要求”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作文讲述了豆豆和流浪狗的故事,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