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陆游《万卷楼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陆游《万卷楼记》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学必本于书。

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

后先相参,彼此相稽,本末精粗,相为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

一编一简,有脱遗失次者,非考之于他书,则所承误而不知,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

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

自先秦、两汉讫于唐、五代以来,更历大乱,书之存者既寡,学者于其仅存之中,又卤莽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惧博之溺心也”,岂不陋哉!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

而近世浅士,乃谓藏书如斗草,徒以多寡相为胜负,何益于学。

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学而笃于行,尊所闻,行所知,亦无负于为儒矣。

然每悒然自以为歉,益务藏书,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

予闻故时藏书,如韩魏公“万籍堂”、欧阳充公“六一堂”、司马温公“读书堂”,皆实万卷,然未能绝过诸家也,其最擅名者,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时已丧,或遇乱散轶,士大夫所共叹也。

朱公齿发尚壮,方为世显用,且澹然无财利声色之奉,傥网罗不倦,万卷岂足道哉。

予闻是楼,南则道人三峰,北则石鼓山,东南则白渚山,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莫万态。

公不以登览之胜名之,独以藏书见志,记亦详于此、略于彼者,盖朱公本志也。

(节选自陆游《万卷楼记》)文本二: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亦无负.于为儒矣苍山负.雪
B. 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其.最擅名者其.皆出于此乎
D. 方.为世显用方.其破荆州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设喻,用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没什么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B. 陆游认为,初读一本书会觉得简单,然而经过对不同书本的查考,常会有新的发现,也能纠正一些沿袭的谬误。

C. 许多求学之人会以“书读得太多就会迷失本心”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怠
惰守旧,在陆游看来,这是十分浅陋的。

D. 朱敬之致力于藏书,在家中建起藏书楼后还特地赠书给陆游,请他写文章记录,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
(2)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

译文:
4. 两则文本都论及“学”,其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1.D
2. D
3.(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2)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只需要通晓一部经书就足够了,藏书的人即使收藏超过万卷书也依然会留有遗憾。

4.《劝学》侧重论述“学”的意义(或“为学有助于成为君子”);《万卷楼记》侧重论述“学”的方法(或“为学应广泛读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动词,辜负;动词,背。

B.介词,在;介词,比。

C.代词,其中的;语气副词,大概。

D.副词,正、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赠书给陆游”“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错误,根据原文“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可见,“移书”是致书、写信之意,不是“赠书”;他是打算把这座藏书楼传给后人,而非“陆游的文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疾”,劲疾;“彰”,清楚。

(2)“故”,因此,所以;“足”,足够;“虽”,即使;“盈”,满溢,超过;“犹”,尚且。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侧重点的能力。

《劝学》的核心观点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了君子正是因为善于借助“学”,才使得自己能够从一般人提升到“君子”的境界,由此强调了“学”对于人的意义。

《万卷楼记》在第一段中提及“学”。

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学必本于书”,之后通过“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

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等语句进一步说明,广泛阅读是求学之人所看重的重要方法。

由此可见,论述主要侧重在“学”的方法上,,即要广泛读书。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学习一定以书为本。

一卷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仿佛十分简约。

后来看了其他书,先相互参照,彼此相互稽考,重要的与次要的,精细的与粗陋的,相互发现明了,它所关涉的,已经十分多了。

一书一册,有的脱漏遗失的,不是从其他书本中进行考校,那么就错误而不能自知,同样的字而不同的解释,同样的词语而有不同的意思,书写上有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读音上有南楚和诸夏,不是博览群书,那么即使是一卷书,多半也是不可能完全通晓的。

这就是求学的人为什么要重视博学的原因。

自从先秦、两汉到唐朝、五代以来,多次经历大的乱世,能留存下来的书既少,求学的人在这些仅存的书中,又鲁莽地位自己寻求便利,他们懒惰懈怠代代相传,说什么“我怕我书读多了会使心灵沉溺”,难道不很浅陋吗!所以善于学习的人通晓一种经书就足够了,而藏书的人即使超过万卷仍旧留有遗憾。

而近代一些浅陋的士人,竟然把藏书当作斗草游戏一般,只凭借多少来相互决出胜负,这对于求学有什么好处呢?
昭武朱敬之先生,精于学习而努力实践,尊重自己所听过的道理,践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也不辜负做儒士的身份了。

然而常常郁郁寡欢,自己觉得过意不去,便更加专心于藏书,认为放在书架上,藏在木盒中还不足够,又在宅第中修建了一座楼,用来表示这座藏书楼拿来传给后代的意思,而寄信给我让我作一篇记。

我听说以前藏书,像韩魏公的“万籍堂”、欧阳充公的“六一堂”、司马温公的“读书堂”,全都藏书万卷,然而没有能够超过诸多藏书家,其中最出名的,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有的在太平时代就已丧失,有的遇到战乱而流落散佚,这是士大夫们都不禁叹息惋惜的事。

而朱公年富力强,正在为世重用,而且淡泊名利,没有需要供奉财利声色的金钱,如果不断地搜集,收藏到万卷书又哪里值得担心呢(不值一提)。

我听说这座楼,南边是道人三峰,北边是石鼓山,东南是白渚山,云雾缭绕山谷,洲渚草木茂盛,相互映衬,朝暮姿态万千。

朱公不用登山观赏的名胜为楼命名,却独独以藏书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所以我的记也对于藏书详细,而写景色简略,这大概也是朱公本来的志向。

(节选自陆游《万卷楼记》)文本二: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