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

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组成环境的因素,又称环境因子。

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利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即,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小量时,生长最少。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驯化: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气候驯化(适应),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适应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

这种形态适应需要很长时间。

休眠: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在休眠期,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的多。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光饱和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岩石圈: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层构成,是生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也是成土母质、海洋盐类、大气和一切自由水的源泉。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一、绪论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群:同一时期栖息在同一地区中同种个体组成的集合。

群落:同一时期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时间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类型:时间、空间、组织)二、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适应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只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时应用)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任何生态因子,当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在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特性称为适应组合。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37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优.选)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优.选)

基础生态学一、绪论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群:同一时期栖息在同一地区中同种个体组成的集合。

群落:同一时期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时间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类型:时间、空间、组织)二、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适应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只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时应用)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任何生态因子,当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在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特性称为适应组合。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37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Part One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定义: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功能: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 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
分类:根据生产者对能量的不同来源,可分为自养型生物和光能自养型生物。
作用: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为整个生态系 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衡量指标:生态足 迹大小、生态承载 力等
应对措施:可持续 发展、环境保护等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 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 土地利用变化的案例分析
环境污染
定义:人类活动产 生的各种污染物进 入环境,造成环境 质量恶化
类型:空气污染、 水体污染、土壤 污染等
影响:破坏生态 平衡,威胁人类 健康
消费者
定义: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来获得营养和能量的生物
分类: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作用: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能够控制其他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与生产者的关系: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的产品,与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和食 物链
组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在多个层面采取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能力培养等。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物进化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基础生态学 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 名词解释

基础⽣态学名词解释绪论⽣态学ecology:德国⽣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物环境和⽣活环境,前者如温度、光、⽔等,⽽后者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相互关系也叫相互作⽤,包括有机体与⾮⽣物环境的相互作⽤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

⽣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圈和⼤⽓圈的下层。

岩⽯圈是所有陆⽣⽣物的⽴⾜点、⼟壤中还有植物的地下部分、真菌、⼤量的⽆脊椎动物和掘⼟的脊椎动物。

在⼤⽓圈中⽣命主要集中于最下层,也就是与岩⽯圈的交界处,⽔圈中到处都有⽣命,但主要集中在表层和底层。

全球⽣态学271景观⽣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态学过程相互作⽤的综合性学科。

强调空间格局、⽣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是景观⽣态学的核⼼所在。

景观⽣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

景观是由不同⽣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

第⼀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物与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必须有⼀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如环境科学的主体是⼈类。

⽣物环境⼀般可分为⼤环境和⼩环境。

⼤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着⼩环境,⼩环境对⽣物的影响更为重要,它的存在为⽣物提供选择⾃身所需要的⽣活条件。

⽣态因⼦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物⽣⻓、发育、⽣殖、⾏为和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CO2、O2、⻝物和其他⽣物等。

在⽣态因⼦中,对⽣物⽣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称为⽣存条件。

如⼆氧化碳和⽔是植物的⽣存条件,对于动物是⻝物、热能和氧⽓。

所有的⽣态因⼦构成⽣物的⽣态环境。

⽣境/栖息地habitat:特定⽣物体或群体的的栖息地的⽣态环境称为⽣境,其中包括⽣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4.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密度;5.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限制因子;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7.狭温性动物:对温度的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与最适温度相近,只在较窄温度范围地带分布的生物广温性动物:对温度的生态幅较宽,能够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生活的生物8.协同进化:1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该物种相关的其他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2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成为协同进化;9.内稳态: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10.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11.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12.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的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13.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4.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15.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有效积温;16.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改变的影响17.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需要时间18.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19.阿仑定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20.湿生植物: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供氧21.中生植物:指一类具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的植物,这类植物根系与疏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叶面有角质层;22.旱生植物:是指一类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带,抗旱能力极强的植物,叶片极度退化为针刺状,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23.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2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25.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26.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27.构建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构件发育的形式和实践是不可预测的28.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互相作用29.世代时间: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代的平均时间30.生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31.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32.集合种群动态: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33.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平均寿命百分比为横轴,存活数的对数为纵坐标而化成的曲线;34.内禀生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材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瞬时生长率;35.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3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37.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38.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的据的空间区域;39.哈温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让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40.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41.适合度: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42.遗传漂变: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的种群中更明显;43.遗传瓶颈:一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原因数量急剧下降44.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差异越来越大45.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46.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47.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的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48.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49.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0.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研究方面: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即相互动态;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51.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5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53.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54.盖度: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55.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6.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57.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58.层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是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59.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60.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过渡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61.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62.演替: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63.原生演替:在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发生的演替;64.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上发生的演替;65.先锋种:再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能够耐受极端局部环境条件且具有较高传播力的物种;66.先锋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动能的群落67.演替顶级: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68.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69.演替系列: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群落演替渐变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为演替顶级70.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7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物质和能量,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72.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中的总和;73.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把通过个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锥体合称生态锥体,即生态金字塔;74.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75.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76.消费效率:指n+1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77.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78.稳态机制: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结构上、功能上、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稳定的状态,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的状态,叫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两层含义:抵抗力:系统保持现行状态的能力;恢复力: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79.正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开始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反变化,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态;80.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81.生物生产:指生物形成自己的体躯或者遗留给子孙的过程;82.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的过程;83.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即异养生物的再生产过程;84.总初级生产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量85.净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可供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利用的能量,表现为植物的生长与生殖;。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知识讲解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知识讲解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知识讲解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 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含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法子: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成替代性和赔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散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衍或扩散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克不及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 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规模,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规模。

年夜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年夜气候:年夜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空中1.5m以上的气候,由年夜规模因素所决定,如:年夜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年夜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空中年夜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散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内稳态只是扩年夜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规模,其实不克不及完全解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卵白质合成。

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黑暗不克不及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招致叶子发黄。

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典范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年夜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基础生态学的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或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 、食物和其他生物。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补偿作用: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少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的物质,会补偿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

E. P. Odum对Liebig定律的补充:(1)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后人对耐受性定律的补充: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

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

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换羽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光周期现象是一种光形态的建成反应,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大意义。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温带、寒温带地区。

萝卜。

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热带、亚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

玉米。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

少数热带植物。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蒲公英、番茄。

*植物光周期在弄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1、使花期不同的植物同时开花,以便杂交;2、采用短日照处理使植物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南种北种,延迟开花,促进营养生长。

*为什么光周期会成为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相比,是地球上最稳定最规律的变化,通过长期的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发育温度(生物学零度):它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训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锻炼,代谢产热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

此变化由实验诱导,为驯化;自然界中产生,为自然驯化。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在环境温度过低时,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过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冻死。

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温现象。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1)植物适应温度及水的年周期变化,形成了春季发芽生长,下级开花结果,秋季落叶,随即进入休眠的伸张发育节律;动物对季节性变温产生冬眠或夏眠的适应。

(2)动物换毛换羽、迁徙、春夏繁殖均是对年周期温度节律的适应性调节。

(3)鱼类的生长随水温的季节变化加快或减慢,鳞片具“年轮”。

大气湿度:用饱和差表示,是指某温度下的饱和水汽量与实际水汽量之差。

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土壤是其主要的水来源。

土壤空隙抗重力所积蓄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

非腐殖质:是死亡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

盐碱土植物/沙生植物: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

第二部分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统计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周期限、内禀增长率。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生命表: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或生活态级出生率、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表。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分布及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

*成群分布为常见的分布类型的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集群行为。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殖价是衡量种群内个体繁殖力和存活力的一个综合指标。

*逻辑斯谛曲线的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器、转折期、减速器、饱和期。

*逻辑斯谛两个种群都有超过种群密度平衡值的时期的原因:密度对r的作用有一个时滞,在简单的逻辑斯谛方程中这一点没有考虑。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增长、季节消长、种群波动(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消亡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种群的衰落: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选择的作用,种群的消亡是一个自然过程。

最小可存活种群: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由人类导致的生物种在一适宜生境中迅速扩展的现象)。

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遗传瓶颈: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又会出现的现象。

*经历遗传瓶颈的种群有什么特点1、如果种群一直很小,遗传漂变,遗传变异迅速降低,可能致使种群灭绝;2、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可能恢复。

建立者效应:在新建同类群的时候,由于抽样引起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分裂选择。

但应注意适应性并不是创造出“最好”的表型,因为自然选择只是对现有的表现型的选择,而现有表现型不一定包括最好的。

另外,环境和种群基因库经常变化,所以任何适应也都是想对的。

*自然选择还可能有的生物学单位的选择:配子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

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物种形成的方式: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

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考虑问题:1、能量分配与权衡;2、体型效应;3、生殖对策;4、生境分类5、生殖价:当前繁殖输出 + 未来繁殖输出(*生殖价的特点:如果未来生命期望低,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高,而如果剩下的预期寿命很长,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较低。

)个体的生殖价必然会在出生后升高,并随年龄老化降低。

*生活史对策的类型:竞争对策、耐逆境对策、杂草对策、极端对策。

*种间不连续性的根本原因:生殖隔离。

*生物种的特点:1、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物种是真实存在的。

2、个体可随时间进化而改变,生殖隔离和进化是表型分异的原因;而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使不同物种适应不同的局部环境。

3、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多态现象:eg.一朵花常可出现多种颜色。

这是因为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

渐变群:地理变异反映了物种种群对环境选择压力空间变化的反应。

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作渐变群。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适应辐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它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体型大小与寿命成正相关的原因:1、体型大,食物需求量随提体型增大而增加,但是单位质量能量需求减小;体型小,单位质量代谢率升高,能耗大,寿命短;反过来生命周期缩短,必将导致生殖时期不足,只有增加内禀增长率加以补偿。

生态适应幅度大,进化快。

2、体积大,被捕食几率减小,更可能保持调节功能不变,种内种间竞争力更强。

3、寿命更长,后代存活更长,影响自然选择。

* r选择与K选择r选择:高生育、低育幼;恶劣环境;不可预测;与密度无关。

K选择:低生育、高育幼;优越环境;可预测;;与密度有关,接近K值。

休眠与滞育:如果当前环境苛刻,未来环境预期会更好,生物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休眠;昆虫的休眠,称作滞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