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卷及答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这一规定出自
A.《权利法案》
B.《九国公约》
C.《凡尔赛和约》
D.《慕尼黑协定》
2.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
A.农奴制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3.当地时间2018年3月5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聚集在莫斯科红场,向斯大林墓献花,纪念斯大林逝世65周年。

以下史实与斯大林无关的是()
A.新经济政策B.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C.实现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法国官员称:当时西方列强屈从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平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

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
A.慕尼黑会议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5.1921年,苏俄农民在交了粮食税后,将自己家里的余粮拿到市场上出售。

美国青年哈默来到了莫斯科,并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这些事发生于
A.彼得格勒起义时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
C.新经济政策实施时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后
6.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
7.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布尔什维克党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
B.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建立了全国性苏维埃政权
D.经历了和平到暴力的斗争过程
8.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日本寻求摆脱美国控制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 D.日美关系彻底破裂
9.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先后结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他们结盟的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B.维护欧洲和平C.维护本国和平D.维护自身利益10.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拿破仑执政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希特勒上台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1.好莱坞影片《圣雄甘地》中有这样一幅情景: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

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
A.影视明星引领服饰潮流B.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
C.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D.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12.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的政策规定:“实行积食税,衣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在一定范图进行自由贸易。

”这一政策是: A.废除农奴制法令B.明治维新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改策13.“……瓜分德国殖民地。

条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托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此条约内容出自
A.《九国公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五国条约》
D.《凡尔赛和约》
14.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A.1914 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 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15.意大利作为德奥战前的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原来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B.特征
C.性质D.结果
16.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人类推进了苦难的深渊。

一战的主要性质是
A.民族解放战争
B.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争夺美洲霸权的侵略战争
17.《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

”这场内战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依据是()
A.消除了种族歧视B.维护了国家统一
C.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D.获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8.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主要原因是()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
B.奥匈帝国和德国借机发动战争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19.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

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

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

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20.有历史学家说:“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

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
A.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B.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
C.存在不安定的因素D.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
21.“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22.下侧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

漫画可以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23.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4.“1922年的一天,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上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他们贩卖着皮毛、瓷器等各种生活用品。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推行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5.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国内国际”互动事件。

如下史实中属于“国际”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苏联成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九国公约》的有关知识。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进一步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
面。

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符合题意;农奴制的废除是1861年,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A;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7年——1921年,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题干中“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是解题的关键,1925年,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开始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1933年——1937年,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实行的,与斯大林无关。

A符合题意;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

B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

D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6月的巴黎和会,把中国山东的权利移交给日本,严重侵害了中国的权利,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ACD不符合题意的内容,所以答案选B。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青年哈默能够在苏俄投资经商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选项C 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故A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在1964年已经结束,而且取得一定成效,故B不合题意;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故C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1966—1985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逐一分析各选项。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在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都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B 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符合题意;C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并不是全国性苏维埃政权,而是经过长期的国内斗争才实现的;D项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都是暴利革命。

C项符合题意,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的发展。

A项根据题干材料“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知日本寻求摆脱美国控制;B项题干材料“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可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项题干材料“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可知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D项“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说明日美关系彻底破裂。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崛起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故答案选D。

10.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一战的认识,题目的关键是“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导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本题选B。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所以一战的原因,性质,影响,经过都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

”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关,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故C符合题意;甘地不是影视明星,排除A;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与史实不符,排除B;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
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在领土方面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在殖民地方面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在军事方面规定: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千米不许设防;在赔款方面规定: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所以此条约内容出自《凡尔赛和约》,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B 项是一战当中的事件,也属于历史现象;C项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属于历史现象的本质;D项对一战结果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历史现象和本质的却别。

历史现象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历史现象的本质是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大战刚开始,意大利就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故选C。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展开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是一战的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美国内战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国南北战争时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美国至今没有消除种族歧视;BD两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故选C。

18.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是,一战前欧洲成立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德国等新兴强国不满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国际秩序,意图争夺殖民地与霸权,挑起战争。

而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正好为德奥挑起战争提供了借口。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因此,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主要原因成为是德奥发动战争的借口。

B符合题意;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不是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原因,AC不符合题意;英法制止俄国扩张与萨拉热窝事件无关,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苏俄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并且允许在苏俄开设工厂。

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故选C。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可知,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存在不安定的因素。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凡尔赛和约》签订的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故C符合题意;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把苏联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强国,苏联从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形成;苏联当时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跻身于世界一流工业强国之列;苏联工业化建设促进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故C 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争夺殖民地,后期的德国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矛盾激化,先后建立了以德、意、奥匈帝国为成员的三国同盟集团和以英、法、俄为成员的三国协约集团,他们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图片的内容,以及结合图片的解释说明解答问题,巴尔干地区成为火药桶是在一战前,属于一战的背景。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所以选A。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1922年”、“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符合题意,AB项是斯大林上台后开始实行的,1922年苏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D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国际”相符,故B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排除A;华盛顿会议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C;苏联成立是在1922年,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D。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