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中国, 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 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 王……以赞王治。——《周礼· 秋官司寇》
①统计人口并登记; ②每年更新,三年案比; ③目的是协助王施政。
2.战国时期:起源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 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 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 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 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 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编户齐民”。
③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
查。
(2)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
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5.两晋和南朝:黄籍、白籍和土断
编户齐民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 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 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西汉政府“编户齐民” 制度(1)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地主、自耕农、佣工、 雇农等。 (2)编户齐民既是户籍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A.算赋:15-56岁120 钱;B.口赋:7-14岁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 赋(300钱)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1)秦汉时期:乡里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三老:掌教化 乡 啬夫:掌狱讼、赋税
游缴:掌捕盗 里 里正 (1里=100户)
亭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 和维护治安。
“”
(2)唐朝:乡里制
唐 朝



五里为乡,设类似
乡 =500户 里 =100户
于秦朝的组织(三 老、啬夫、游缴) 百户为里,设里正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 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 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录】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一)演变历程: 1.商、西周:萌芽与雏形
材料三: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 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 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 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7.宋朝: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清朝时期:里甲制→保甲制
省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
推行严密的保甲制:

10户为1牌,设牌长; 10牌为1甲,设甲长;
10甲为1保,设保长。

保长
… …
保 =1000户
甲长 甲 =100户
牌长 牌 =10户
清朝保甲制结构图
保甲制度在清初就已经实施,“顺治元年即议力行保甲”。保甲 组织的模式:每一保由一千户组成,其中每十家立一牌长,每十 牌立一甲长,十甲即一千户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张印牌,上面 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 行踪,牌头、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 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各户之间联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 各户依律连坐。通过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 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使之 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更定保甲法的原因?
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通过这一“兵民一体”的制度维护 社会治安,为军队提供后备资源。一举多得;通过保、甲两极建制实现 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人人相结、家家相联的形式,保证乡里组 织被统治者牢牢控制。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代保甲制的功能有哪些?
承宣布政使司(省) 府 县 乡
里长 里 =110户
甲首 甲 =10户 明朝里甲制结构图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 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 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 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明史·志·卷五十三》
(二)社会治理
1.目的:实行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治互保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机制,共同承担起基层社会治 理的任务。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一)基层组织组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记 高祖本纪》
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 2.任务: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3.演变:
维护治安、户籍管理、催征赋税等。
【小结】中国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变
秦汉 唐朝
宋朝
基层组织
乡 里 制
基层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二)3古..演代变中趋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以家庭为本位,具有浓厚的宗法伦理,等级特权色彩。

③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

④等级性;世袭性;地域性;法制性
5.在封建社会中前期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后来 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1)原因: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 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2)影响: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放 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自今泉州、兴化军旧纳七斗五升者,主户与减二斗
五升,客户减四斗五升;漳州纳八斗八升八合者,主户
减三斗八升八合,客户减五斗八升八合,为定
材料一:“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 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2)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刮户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 出来,称为“刮户”。
材料二: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 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秦户籍简
出土于湖南里耶。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子小 女子泽若,子小女 子伤。”“大、小” 为课役身份的标志, 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籍贯 户主 身份
分类登记制度
家庭 情况
A、民户籍(一般百姓) B、宗室籍(王族) C、宦籍(官吏) D、市籍(商贾)
4.汉朝:户籍严管与散乱
(1)西汉:编户齐民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
2.表现:
朝代 秦汉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基层民众管理机制
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制:王安石变法时期 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 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 ,就向官府举报。 由里甲制改为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 ;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 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
东汉末年以后因为战争频繁、自然灾害、豪强地主与 国 家 争 夺 人 口 、 户 籍 散 乱 等 , 导 致 人 口 锐 减 , 产生大量流民。 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 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6.隋唐:严格核实
(1)隋朝:大索貌阅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 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 不实。
保 =20户 邻 =4户
城内设坊,设坊正 郊外设村,设村正
(坊)
(3)明朝时期:里甲制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 层组织形式,也是明 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 的基础之一。明初, 里甲的编制方法,每 110户编为1里,由丁 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 长,其余100户则称 为甲首。这是为了便 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 完善地方机构等。
• 民户户籍:“故秦人”(土 著)、“新民”、“臣邦人” (外来人)
• 特殊户籍:宗室籍(宗亲贵 族)、爵籍(有爵者)、宦籍 (官吏)、弟子籍(官吏子 弟)、市籍(商贾)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 籍。 ——《史记·七十列传·蒙恬列传》
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 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 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 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 二千而一算。——《史记·八书·平准书》
6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
(五)(中四国)古中国代古户代籍户制籍度制的度的影影响响:

经济:①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强化了户籍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食货一明末,苛政纷起,筹 捐增饷,民穷财困。有清入 主中国,概予蠲除,与民更 始。逮康、乾之世,国富民 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又普免天下租税,至再至三。 呜呼,古未有也。
——《清史稿·志·卷九十五》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 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 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 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 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 止。
9.明朝:职业定籍 黄册
鱼鳞图册
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 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 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 ③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保证徭役的征发
保证田赋的收入
10.清朝前期:固定人丁 永停编审 (户籍管理松弛)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康熙帝实行固定人丁(滋生人丁、永不加 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 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 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①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②商鞅变法时期:“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
削。”“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君书》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 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 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3.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制。”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二》
天下上户部:主户二百一十三万 四千七百三十三, 丁二千八百五十三万三千九百三十四。客户六百一十五 万四千六 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万九千八十三。断
大辟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宋史·本纪·卷十七》
8.元朝:诸色户计(职业定籍);户籍世袭
元朝的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 代相袭,不得变动。
影响: 加强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
蒙古主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 刑狱惟重罪处死,其馀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 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 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 地一顷。——《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 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 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 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 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方法:全面的方法;辩证的方法等
我国现代基层组织都有哪些?
1、居民委员会
2、村民委员会
我国古代基层组织有哪些?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两套系统: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和以相对更强调治安、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