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教案_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王风·黍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王风·黍离》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中选择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
全诗三章,每章十句。
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
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学情分析】
诗词的教学,从字面上讲,文言字词是防碍学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碍;从内容上讲,历史典故是防碍学生理解的第二道障碍;从诵读来讲,章法和句法是防碍学生理解的第三道障碍;从鉴赏来讲,意境是防碍学生理解的第四道障碍。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诵读是学生体会诗意、品赏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诗词教学的必经之路。
诗词的语言、音韵之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掌握诗歌中的词、句(意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2)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等艺术手法的妙处,并能背诵诗歌。
(3)拓宽文化视野,提升赏析和使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阅读,分析,学习对所学的内容实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话《诗经》
师:在中国灿烂的诗歌长河中,有一部质朴而美丽的作品《诗经》,她像一朵千年雪莲摇曳于这条长河的源头,散发着令人心脾的芳香,历经沧海变桑田,如今读来仍能另我们陶醉。
1、了解《诗经》(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王风.黍离》。
共同聆听先民们穿越时空的悲歌。
【设计意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高年级学生应在对《诗经》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经》选集,这样的学习,会显得高屋建瓴。
二、一咏三叹吟读《王风·黍离》
1、自由试读
2、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解决诗歌中一些难读的字词。
黍shǔ稷 jì行迈靡靡mǐ mǐ穗 sǖì噎yē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2.男女共读(读准平仄、体会节奏)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5、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歌诀叠浪式读法
6、学生打上节奏读
【设计意图】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能够用朗读把诗歌的情愫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这个环节有生读有师读,有生评有师评,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诗情画意译读《黍离》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2、理解难懂的词
①彼:那个地方。
②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
稷:俗称高粱。
一说为粟,即小米。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所以帝王奉祀为谷神。
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③行迈:复合词,即行走。
行、迈都含步行意。
靡靡(mǐ):犹“迟迟”,行步迟缓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
摇摇“愮(yáo)愮”之假借字,忧愁不安的样子。
⑤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谓我何求:认为我久留不去,有什么寻求。
⑥苍天:青天。
此:指造成这种伤心的局面。
⑦醉:指心中忧愁如醉酒一样难受而不能自持。
⑧噎(yē):咽喉堵塞而难于喘息。
此处指心中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透不过起来。
容忧思沉重,心里难受。
3.翻译诗歌
4.分析课文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了几部分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摇摇”、“心忧”、“如醉”、“如噎”、“悠悠苍天”。
问:这首诗歌大量使用叠字来抒情,有何作用?
明确:这首诗歌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5、出示《黍离》诵读导图
6、结合背景知识,体会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持续被传唱着。
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故成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古代文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即在初步疏通的基础上,象学习现代文一样概述主要内容,对文章实行整体把握。
五.诗意栖居拓展读
1.师生美读(背诵)
小结PPT显示:《诗经》——中华文化创生时期绽放的精神之花。
2、总结拓展:
“黍离之悲”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的羁旅孤独之愁,“黍离之悲”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的漂泊感伤,“黍离之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的昔盛今衰,“黍离之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的历史深沉的感叹,“黍离之悲”是“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李煜《虞美人》)”的忘国破家之痛,“黍离之悲”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志难酬的深沉感伤……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拓展中心,把自己进一步品读诗味的办法教给学生,学生领悟方法后再去揣摩语言中包含的情感,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放飞想象,再现画面,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诗中主人公人的心境和诗情。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简单、丰盈而纯美。
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吧!
七、作业布置:
书面:完成课本《诗经.采薇》(比较阅读,体会情感)
活动:为诗配乐,古诗吟唱
板书设计:
诗经·王风·黍离
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