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教育】2017-2018学年⾼⼀历史下学期教学段考试题(含解析)
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第⼆学期教学段考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选择题答案⽤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选择题答案⿊⾊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选择题(每题2分,28题,共计56分)
1. 中国古代有许多农谚流传:“⽴春晴⼀天,农夫不费⼒”、“岁朝东北风,五⽲⼤熟丰;岁朝西北风,⼤⽔害农功”。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产
A. 往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过度依赖天⽓变化
C. 重视经验的指导作⽤
D. 深受⾃然灾害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明⽴春的晴天有利于农耕,东北风会导致⼤丰收,西北风容易引起⽔旱灾害,说明古代农业与农民经验总结影响较⼤,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理论性总结,故A错误;B中过度依赖错误;D中⾃然灾害说法不符合题意。

2. 唐诗“如何织纨素,⾃着蓝缕⾐”;“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业者地位低下
B. 丝织业规模扩⼤
C. ⼩农经济⾃给⾃⾜
D. 官府垄断丝织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如何织纨素,⾃着蓝缕⾐”可知⼿⼯业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进⽽得知⼯业者地位低下,故A正确;材料主要阐述⼿⼯业者地位低下,对丝织业的规模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阐述的是⼿⼯业,没有涉及农业,故C错误;材料阐述的是⼿⼯业者的⾟苦和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涉及官府垄断丝织业,故D错误。

3. 据《清代⼴州⼗三⾏纪略》记载,1822年发⽣在⼗三⾏的⼀场⼤⽕持续七昼夜,⼤⽕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竞流出⼀⼆⾥地,⼤⽕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银。

这表明
A. 朝贡贸易积累了⼤量资⾦
B. 中外商贸往来的密切
C. ⼗三⾏是中外⽂化交汇区
D. 中外贸易额数量巨⼤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银”说明当时在⼴州⼗三⾏中贸易数额巨⼤,故D正确;⼴州⼗三⾏不属于朝贡贸易内容,故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中⽂化交汇区不符合⼗三⾏商业贸易特点,故C错误。

4. 明清统治者实⾏海禁政策的出发点是
A. 避免西⽅经济侵略
B. 巩固⾃然经济基础
C. 稳定国内统治秩序
D. 缓和中外民族⽭盾
【答案】C
【解析】从根本上看,“海禁政策”的实⾏是由⾃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明清统治者惧怕外国势⼒深⼊⽽引起⼈民思想变化甚⾄反抗,危及统治秩序,所以明清统治者实⾏海禁政策的出发点是要稳定国内统治秩序,故选C;AB都应该从属于C,故排除AB;D不是其主要思考的⾓度,故排除。

点睛:这⼀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搞清“出发点”是指做某事的最根本的着眼点,作为统治者的政策着眼点就是要维护统治,故C符合题意。

5.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运⽤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以下认识中,符合整体史观的是
A. 西⽅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C. ⼈类⽂明交流融合之路
D. 西欧资本主义⼯业化的起步之路
【答案】C
【解析】A项是从道德史观的⾓度去评价的;B项是从整体史观的⾓度去评价的,故B符合题意;C项是从⽂明史观的⾓度去评价的;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此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名师点睛】
注意题⽬要求“符合整体史观”,整体史观是将⼈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个整体来看待的,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性⽅⾯考查历史,认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6. 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推崇重商主义。

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于输⼊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量。

重商主义理论
A. 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 反对政府⼲预经济⽣活
C. 适应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阻碍了英国⼯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重商主义强调贸易顺差,希望获得⼤量的货币,体现了当时欧洲进⾏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政府⼲预经济的态度,实际上重商主义需要政府对经济的⼤⼒扶持,排除B。

⼯业资本主义发展应该是⼯业⾰命以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重商主义在18世纪以前,促进了英国⼯业的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重商主义为切⼊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强调贸易差额论”“商品的输出总值⼤于输⼊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量”,结合⼯业⾰命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当时世界贸易的特征逐⼀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

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条例。

这⼀变化表明
A. ⼯业⾰命促进了⾃由贸易
B. 议会改⾰完善了民主政治
C. 英国确⽴了世界殖民霸权
D. 贸易中⼼转到⼤西洋沿岸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1651年到1854年,英国已完成第⼀次⼯业⾰命,⾃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要求⾃由贸易、⾃由竞争。

因此选A。

BCD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阶段特征,予以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次⼯业⾰命·影响
8. 下图是⼗⼋世纪七⼋⼗年代输⼊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纺织⼯⼈数量增加
B. 第⼆次⼯业⾰命的来临
C. 棉纺织领域的技术⾰新
D. ⼯⼈⼿⼯纺纱速度提⾼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世纪七⼋⼗年代可以知道这段时间是英国⼯业⾰命时期,⼯业⾰命⾸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因为新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导致了⽰意图的变化,故C正确,D错误;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第⼆次⼯业⾰命以重⼯业为重,材料和第⼆次⼯业⾰命联系不⼤,B错误。

9. 第⼆次⼯业⾰命把⼈类带⼊了⼀个新的时代。

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第⼆次⼯业⾰命把⼈类带⼊了⼀个新的时代即“电⽓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电⼒的⼴泛应⽤,A项蒸汽机,属于第⼀次⼯业⾰命的成果;B项汽车,C项飞机,虽然属于第⼆次⼯业⾰命的成果,但与题意不符;D项电灯,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所以选D。

10. 观察下⾯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 伴随国际市场扩⼤茶叶需求量⽇增
B.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量倾销商品
C. 外国⾃然经济逐渐解体
D. 中国⽇益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鸦⽚战争后,中国茶叶产销都呈现增长状态,特别是外销增长明显,说明国际市场茶叶需求量增长,也说明鸦⽚战争后,中国逐渐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给⾃⾜的⾃然经济逐渐解体,ACD都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可以看出茶叶外销量不断最多,B在题⼲中不能看出,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信息
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11. 19世纪六七⼗年代中⽇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本成为亚洲强国,⽽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个永久的遗憾。

其原因在于⼆者推⾏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A. 政治近代化
B. 经济近代化
C. 军事近代化
D. 教育近代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的明治维新是⼀场由上⽽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西化与现代化改⾰运动,它不仅学习西⽅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学习了西⽅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场地主阶级⾃救运动,它主张在维持清朝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的先进科学技术。

所以⼆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是否政治近代化。

本题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2. 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民国⼆⼗⼀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

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79%,⼤⼒⽀持蚕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A. 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
B.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D. 放宽了对民间设⼚限制
【答案】B
【解析】从时间上和国民政府铁道部等字眼来看,材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战时统制经济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放宽了对民间设⼚限制的是清政府,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 1957年,⽑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盾区分为敌我⽭盾和⼈民内部⽭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民内部⽭盾作为国家政治⽣活的主题。

⽑泽东作出这⼀论断主要是为了
A. 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战线
C. 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 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

注意题⼲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改造完成;三⼤改造后,全⾯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规定了党和⼈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业国,因此⽑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民内部⽭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所以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思想理论成果·⽑泽东思想·建国以来⽑泽东思想
14.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时期的经济⾼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B. 城市经济体制改⾰的开始
C. 沿海港⼝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

从图⽚看,我国国内⽣产总值从1990年开始开始进⼊⾼速增长阶段,这主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项开始于1978年;BC项开始于1984年;故答案选D。

考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
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和动⼒,实现优胜劣汰;运⽤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15. 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重的变化情况,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 原有经济体制的彻底⽡解
B.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
D. 邓⼩平南⽅谈话的推动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1978年、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例下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公有制经济⽐例上升,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C项正确。

A项“原有经济体制的彻底⽡解”的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与农村经济体制改⾰⽆关,排除B。

邓⼩平南⽅谈话发⽣在1992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以1978-1987年我国⼯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重的变化情况表为内容,考查改⾰开放、考查造成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表格中“了1978~1987年我国⼯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重的变化情况”的相关数据,逐⼀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6. 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
②中国社会⽣活受到西⽅⽂明的冲击
③⼴告主要宣传了博⼠帽的实⽤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卑的观念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对近代以来社会⽣活变迁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的图⽚可知它为国货,因此⼀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

因为是仿制西式,所以这说明了中国社会⽣活受到西⽅⽂明的冲击
⽽③④在材料中⽆法体现,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B.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活的变迁·物质⽣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活的变化
17.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上海外⽩渡桥通⾏交通⼯具变化情况表单位:⼈/天
A. ⼈们在上海出⾏⾸选的交通⼯具是汽车
B. 上海的畜⼒交通已被电⽓化交通所取代
C. ⼈⼒车是上海唯⼀沿⽤下来的传统交通⼯具
D. ⼈⼒车的⼤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交通⼯具的种类,可知1926年沿⽤下来的交通⼯具只有⼈⼒车,其他马车、轿⼦、马等均为0, C项正确。

依据表格1926年每天乘坐交通⼯具的次数可看出⼈们⾸选的交通⼯具是⼈⼒车⽽⾮汽车,说明畜⼒交通没有被电⽓化交通所取代,排除AB。

材料只是在展⽰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没有涉及⼈⼒车对公共交通的阻碍作⽤,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活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运⽤所学解读历史表格的能⼒。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各项信息的正确解读,逐⼀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 1911年7⽉,《⼤江报》因发表两篇⿎吹⾰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持《⼤江报》的正义⽃争,《⼤江报》因此声名⼤振。

该材料可⽤于佐证
A. ⾟亥⾰命的思想准备
B. 共和观念深⼊⼈⼼
C. ⾔论⾃由成社会共识
D. 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11年7⽉”“《⼤江报》因发表两篇⿎吹⾰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持《⼤江报》的正义⽃争”中可以看出,⾟亥⾰命前,⾰命派从思想上进⾏⽐较充分的准备,故A项正确;B项是⾟亥⾰命的影响,材料中强调的是⾟亥⾰命的背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论⾃由成为共识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D项。

19.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多⽅⾯的原因引起的,下⾯⼀则当时美国⼀对母⼦的对话反映了哪⽅⾯的原因“妈妈,为什么不⽣⽕?”“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

”“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

”“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A. 财富集中在少数⼈⾝上
B. 许多部门的⽣产严重过剩
C. 证券市场的资⾦并没有投⼊⽣产领域
D. 美国盛⾏分期付款的购买⽅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危机发⽣的⼀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的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低下,⼯⼚倒闭,⼯⼈失业,⽆⼒购买市场上的产品,从⽽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故选B。

A项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贫富分化严重;C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材料都未体现。

考点:经济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发⽣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占有之间的⽭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这⼀对⽭盾就⽆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法从根本上避免。

20. 为迅速摆脱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系列⼲预经济的政策。

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①减少种植⾯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励农产品进出⼝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降低农产品价格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是考查学⽣对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农业⽅⾯的措施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可知,其主要措施包括减少农作物种植⾯积,调控农产品产量,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调整农业⽣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刺激出⼝等。

第②错在“进出⼝”,第④错在“降低”,所以答案为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21. 凤凰卫视“锵锵三⼈⾏”节⽬主持⼈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你就多3倍的钱。

”其意在说明实⾏⾼福利政策
A. 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能够建⽴和谐的理想社会
C. 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 会挫伤⼀部分⼈的积极性
【答案】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次世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政策
22.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国家作出这⼀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 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强调国家积累⽽忽视民⽣改善
C. 实⾏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 允许私⼈经营中⼩企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民⽣活⽅⾯,结
合“20世纪30年代”可知出现在斯⼤林统治时期,符合要求的是B项。

A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

考点:俄国⼗⽉⾰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林模式”?忽视民⽣
【名师点睛】斯⼤林体制是1936年建⽴起来的⾼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的发展重⼯业,忽视农业和轻⼯业的发展,国民经济⽐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也需要掌握。

23. 斯⼤林是⼀位杰出的⼈物,赢得了他所⽣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林接⼿的是⼀个犁耕⼿种、落后的俄国,⽽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武器的苏联。

”斯⼤林受到英国⾸相丘吉尔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斯⼤林模式促成了苏联的腾飞
B. 斯⼤林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C. 英国与苏联同是反法西斯国家
D. 斯⼤林克服了苏联经济发展的弊端
【答案】A
【解析】“赢得了他所⽣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林接⼿的是⼀个犁耕⼿种、落后的俄国,⽽留下的却是装备有
原⼦武器的苏联”表明丘吉尔肯定斯⼤林模式在促进苏联跻⾝于⼯业化国家的⾏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重要意义,故A 正确;B项“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表述不恰当,排除;丘吉尔这样的评价斯⼤林并⾮“同是反法西斯国家”,结合史实可知,⼆战结束后,英国和苏联是分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排除C;D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赢得了他所⽣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武器的苏联”。

24. 有⼈如此评价苏联的改⾰:“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涅夫把苏联改死了,⼽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说“⼽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论据主要是
A.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
B.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改⾰陷⼊困境,苏联⾛向解体
D. 从根本上动摇了⾼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C
..............................
点睛:⼽尔巴乔夫对“斯⼤林模式”进⾏了根本性的变⾰,但是由于经济改⾰缺乏具体可⾏的配套措施,改⾰中阻⼒重重,导致改⾰效果不佳,从⽽转向政治改⾰,实⾏多党制,最终使苏联解体。

25. 第⼆次世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最能说明
A. 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正式确⽴
B. 为防⽌战争悲剧重演⽽建⽴的有效机制
C. 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由贸易体制
D.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前发展中国家仍在为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争,A错误;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是协调世界经济的机制,不是防⽌战争的有效机制,排除B;C不能体现世界银⾏、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的作⽤,排除C;世界银⾏、国际货币基组织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融的三⼤⽀柱,标志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因此选D。

【名师点睛】
⼆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在国际⾦融领域,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国际货币基⾦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的世界货币体系建⽴;在世界贸易领域,1947年建⽴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此建⽴起以美国为中⼼的世界贸易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6. 英国⼀家杂志说:“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宪君主。

降下⼤英⽶字旗,升上那⽚有黄星的蓝⾊抹布。

”这段⽂字说明作者
A. 担⼼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B. 抵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否认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 反对欧盟的深化和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宪君主”“升上那⽚有黄星的蓝⾊抹布”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个机构指的是欧洲联盟,从英国杂志评论的态度来看,其反对英国加⼊欧盟,故D项正确。

题⼲没有提及美国,排除A;BC项与题⼲信息不符,排除。

27. 20世纪六七⼗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下图是这⼀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例”,对
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的利益
B. 计划经济国家进⾏深刻的改⾰
C. 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世界市场
D. ⽯油输出国极⼤推动“南南合作”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图⽰可知,1963-1973年⼯业国的世界贸易额呈增长态势,说明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的利益,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说明计划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63-1973年计划经济国家没有进⾏深刻的改⾰,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变化不⼤,因此C项说法错误;南南合作由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故D项说法错误。

28. 20世纪初,⼈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脚,⾃嘲为“吃了⼀记洋⽕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吃紧、后⽅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吃药”等等。

这些与“吃”有关的⼤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 “吃”对中国⼈的⽂化⼼理产⽣了深刻影响
C. 中西饮⾷⽂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 “吃”在中国是⼀个⾮常流⾏和时髦的词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众词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吃”对中国⼈的⽂化⼼理产⽣了深刻影响,但不能体现中西饮⾷⽂化的冲突,排除C,B项正确。

AD 属于现象,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

⼆、⾮选择题(共4题,共计44分)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农夫早出暮⼊,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受值。

……若机户⼯作减。

此辈⾐⾷⽆所矣。


——《苏州风俗考》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贾皆其末也……惟平⽇留⼼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产⽅式?这种⽣产⽅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材料⼀、材料⼆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什么影响?
【答案】(1)⽣产⽅式:男耕⼥织的⼩农经济。

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给⾃⾜、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

(2)现象:纺织业的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3)观点:重农抑商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农夫早出暮⼊,耕稼树艺,多聚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