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象棋 专利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象棋
专利人付永河
◆三国象棋棋盘的科学绘制过程
一、六条等距离平行横线与九条等距离平行竖线(平行横行间的等距数值与平行竖线间的等距数值也相等)相互垂直相交,总体上形成一个长方形。
在此长方形内有四十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并且有五十四个相交点(即五十四个交点)。
制作标准三国象棋棋盘的平行横行间的等距数值为30毫米。
二、用第一步的方法再绘制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此时便有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区域。
三区依次属于魏国、蜀国、吴国,按照逆时针方向它们依次称为白方区、黑方区、黄方区。
这样白方、黑方、黄方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
三、三区中,横线二、横线三、横线四、竖线四、竖线五和竖线六这六条线相交,每区里都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田”字正方形,将此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用虚线)相连接,即形成了“图形A”的区域,该区域叫做王宫。
(后面附有图形A至图形G)
四、将上面绘制的三个长方形鼎足状等距离(此处的等距数值为平行横行间的等距数值的两倍)摆放在同一个平面内,将三方各自横线六(最上面一条横线)都向两边做延长线,可形成三个交点。
分别以这三个交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相邻近任一长方形距离最近的一条竖线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弧,此圆弧与相邻近的两个长方形的距离最近的两条竖线相连接,该圆弧称为底弧。
同样类似方法可以做出第二条圆弧、第三条圆弧、第四条圆弧、第五条圆弧分别与相邻近的两个长方形相应的竖线相连接,这几条圆弧依次称为次底弧、中弧、次顶弧、顶弧。
由此便可在三个长方形之间形成三个相同扇面与之紧密相连接。
三条顶弧紧密相连接
构成的区域称为轴心区。
(这时可将先前绘制的所有延长线擦掉,以显盘面的美观大方)。
五、三个长方形中的各九条竖线分别从左向右数的第五条竖线称为各方的中竖线。
将三条中竖线朝鼎足之势的中心方向延伸绘制直线,一直绘到各相对方的底弧,这三条线称为中轴线(均不含中竖线在内)。
这三条中轴线必然交汇于一点(因为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该交点称为中轴点。
六、白方区中竖线右边的与黑方区相连接的那个扇面称为白扇区,黑方区中竖线右边的与黄方区相连接的那个扇面称为黑扇区,黄方区中竖线右边的与白方区相连接的那个扇面称为黄扇区。
七、相对靠近白方区这边来说,在白扇区次顶弧等四分之一处取一点,在白扇区中弧等四分之一处也取一点,将这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段称为侧轴线。
因其在白扇区内,故称白方侧轴线,简称白侧线。
同法可绘制相应的黑侧线和黄侧线。
至此,由三个相同长方形区域、三个相同扇面区及一个轴心区以鼎足之势紧密相连接构成的棋盘称为三国象棋棋盘。
为了产生更加美观大方的视觉效果,可在该棋盘的外围绘上稍粗线条的封闭式边框,该边框叫做三国象棋棋盘框。
三国象棋棋盘如附图(黑白图)1所示:
附图1
◆三国象棋棋盘各元素称谓大全详解
一、三组各由六条平行横线和九条平行竖线构成的呈三足鼎立之势的三个长方形区域分别代表魏王专属国、蜀王专属国、吴王专属国,依次叫做白方区、黑方区、黄方区,它们合起来称为三区。
三区中的魏王、蜀王、吴王分别是各方的王,合起来称为三王。
魏、蜀、
吴三国也可称为白方、黑方和黄方,它们合起来称为三方。
它们是按照逆时针方向在棋盘的三个相应位置布局的。
相对来说,白方是黑方的上家、黑方是黄方的上家、黄方是白方的上家;黑方是白方的下家,黄方是黑方的下家,白方是黄方的下家。
二、鼎足之势三区的最外围的那条横线叫做横线一。
从横线一(不含本线)朝中轴点方向的那几条平行的横线依次叫做横线二、横线三、横线四、横线五、横线六。
为了区别三方的各自相应名称,可在各相应名称前加白方、黑方、黄方,即白方横线一(简称白横一)、黑方横线一(简称黑横一)、黄方横线一(简称黄横一)。
以此类推直到白方横线六(简称白横六)、黑方横线六(简称黑横六)、黄方横线六(简称黄横六)。
三、三区中各九条平行的竖线从左往右依次叫做竖线一、竖线二、竖线三、竖线四、竖线五、竖线六、竖线七、竖线八、竖线九。
为了区别三方的各自相应名称,可在各相应名称前加白方、黑方、黄方,即白方竖线一(简称白竖一)、黑方竖线一(简称黑竖一)、黄方竖线一(简称黄竖一)。
以此类推直到白方竖线九(简称白竖九)、黑方竖线九(简称黑竖九)、黄方竖线九(简称黄竖九)。
四、三区中,三条竖线五都叫做中竖线,把中竖线延伸到相应对面底弧的那条线都叫做中轴线(都含中竖线在内)。
为了区别三方的中轴线,可在相应方前加白方、黑方、黄方,即白方中轴线(简称白轴线)、黑方中轴线(简称黑轴线)、黄方中轴线(简称黄轴线)。
三方中轴线的交点叫做中轴点(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必然交于一点)。
三区中,三条中竖线延伸到中轴点的线段都叫做枢轴线(都含中竖线在内)。
五、白横六和白轴线相交处的右侧有五条与相邻黑横六相连接的同心圆弧所形成的扇面区叫做白方扇面区(简称白扇区),白扇区中由外到内平行的五条弧线,依次叫做白方底弧(简称白底弧)、白方次底弧(简称白次底弧)、白方中弧(简称白中弧)、白方次顶弧(简称白次顶弧)、白方顶弧(简称白顶弧)。
相对靠近白方区来说,在白次顶弧的等四分之一处取一点,在白中弧的等四分之一处也取一点,将这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段叫做白方侧轴线(简称白侧线)。
同法可得相应的黑方扇面区(简称黑扇区)、黑方底弧(简称黑底弧)、黑方次底弧(简称黑次底弧)、黑方中弧(简称黑中弧)、黑方次顶弧(简称黑次顶弧)、黑方顶弧(简称黑顶弧)、黄方扇面区(简称黄扇区)、黄方底弧(简称黄底弧)、黄方次底弧(简称黄次底弧)、黄方中弧(简称黄中弧)、黄方次顶弧(简称黄次顶弧)、黄方顶弧(简称黄顶弧)、黑方侧轴线(简称黑侧线)、黄方侧轴线(简称黄侧线)。
六、中轴点分别到三个底弧的线段均叫做弧竖线。
为明确三方的相应弧竖线,可在相应方前加白方、黑方、黄方,即白方弧竖线(简称白弧竖)、黑方弧竖线(简称黑弧竖)、黄方弧竖线(简称黄弧竖)。
七、由三条顶弧两两紧密相连接构成的区域叫做轴心区。
八、在白方区中,白横一至白横五与白竖一至白竖九这若干条线相交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长方形区域,由于兵不能够在此区域中的交点上移动,所以把该区域叫做非兵移动区。
同法可得,黑方区和黄方区中分别有非卒移动区、非丁移动区。
九、三区中,横线二、横线三、横线四与竖线四、竖线五、竖线六这六条线相交,都
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田”字正方形。
分别将三个“田”字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用虚线相连接,即形成了“图形A”的区域,该区域都叫做王宫。
三区中横线一、横线二与竖线四、竖线五、竖线六这五条线相交,都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图形B”长方形,三个这样的长方形都分别由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构成,分别将三个这样的长方形中的两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都用虚线相连接,即形成了“图形C”的区域,该区域都叫做后宫。
(王宫下面的一条线与后宫上面的一条线当然都重合在横线二之中。
)为了区别三方(魏、蜀、吴)王宫与后宫的具体名称,可在相应方前加魏、蜀、吴来命名,即魏王宫、魏后宫、蜀王宫、蜀后宫、吴王宫、吴后宫。
十、为了便于走棋,把弧线均视作直线,弧线与直线的交点、弧线与弧线的交点都视作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交点在平面视觉上就是一个点)。
相对三区中的相互垂直的横线、竖线而言,中轴线、弧竖线和侧轴线都是斜的直线。
十一、三条中轴线把三个扇面区等分成了六个小的扇面区,其中的三个小扇面区里有三条侧轴线。
由此联系三区综合来看,便有“图形D”、“图形E”形状出现,这些形状是“田”字格的变形,可把它们都视作“田”字格,便于“相、象、丞”走棋;还有“图形F”、“图形G”形状出现,这些形状是“日”字格的变形,可把它们都视作“日”字格,便于“马”走棋。
十二、由三个相同长方形区域、三个相同扇面区及一个轴心区以鼎足之势紧密相连接构成的棋盘叫做三国象棋棋盘。
为了产生更加美观大方的视觉效果,可在该棋盘的外围绘上稍粗线条的封闭式边框,该边框叫做三国象棋棋盘框。
图形A至图形G如下所示:
◆三国象棋棋子的制作过程
一、魏、蜀、吴三方棋子均采用AS料,既实惠又大方;既耐用又环保。
二、魏、蜀、吴三方棋子的形状均为正方体,颜色依次为白色、黑色、黄色;三方棋子上面字体均为行楷,字迹的颜色依次为黑色、白色、红色。
(标准化正方体棋子的边长为25毫米。
)
三、棋子上的字迹都是采用电脑进行的标准化刻字,其大小适中,风格独特,外形美观,色彩鲜明,格调高雅。
总之,三国象棋棋子集文化、艺术、娱乐、竞技于一体。
是您文化休闲与智谋权衡的首选。
◆三国象棋简介
三国象棋是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跳棋的综合性基础上创新地融入了天圆地方线条元素(含横线、竖线、斜线、弧线及相应图形中的交点等),由代表着魏、蜀、吴三国的白、黑、黄三方棋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形势,以逆时针方向独创“先击后攻”方式为走棋核心原则,攻守兼备相互抗衡与制约的益智型棋类游戏。
白、黑、黄三色棋子各代表魏、蜀、吴三方,三方棋子以逆时针方向分别摆放于相应的交点处。
由三个玩家投掷骰子比点数大小来决定谁是哪方,骰子点数大小依次相应各属于魏、蜀、吴。
白方(魏)先走棋子,走棋的顺序为逆时针方向,三方各走一步为一个圈次的回合,简称一个回合。
在三国象棋中,三方均为维护各自利益而于纷繁复杂的国与国利害关系中展开斗智斗
勇,为实现大一统的理想局面而精忠报国,也是融科学、文化、智谋、艺术和竞技为一体的新生智力体育项目。
◆三国象棋游戏规则
该游戏是由三人博弈的,分白、黑、黄三方,这三方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
由三个相同长方形区域、三个相同扇面区及一个轴心区以鼎足之势紧密相连接构成的。
该棋盘上的线条元素有横线、竖线、斜线、弧线及相应图形中的交点等,交点共有184个。
白、黑、黄三方棋子分别摆放于各自的长方形区域中的相应交点上。
三方棋子以一定规则在这些交点上移动(含移动吃子)。
在三区中都有“图形A”和“图形C”区域,前者叫做“王宫”,后者叫做“后宫”。
三国象棋的棋子共有54个。
棋子的形状都为正方体。
正方体颜色分白色、黑色、黄色三种,依次代表魏、蜀、吴三方,三方上面行楷字体颜色依次为黑色、白色、红色,各18个,由相互博弈的三方各执一方棋子。
每方棋子的兵种是一样的,各分为九种。
兵种和相应数目具体如下:
白方(魏国):魏(1)、子(1)、妃(1)、仕(2)、相(2)、车(2)、马(2)、炮(2)、兵(5);
黑方(蜀国):蜀(1)、子(1)、妃(1)、士(2)、象(2)、车(2)、马(2)、炮(2)、卒(5);
黄方(吴国):吴(1)、子(1)、妃(1)、侍(2)、丞(2)、车(2)、马(2)、炮(2)、丁(5)。
其中“魏”、“蜀”和“吴”作用完全相同,“仕”、“士”和“侍”作用完全相同,“相”、“象”和“丞”作用完全相同,“兵”、“卒”和“丁”作用完全相同。
三国象棋棋子布局如附图2(黑白图)所示:
附图2
白、黑、黄三方的各方横线一与竖线五的交点都上摆放“妃”一个。
各方横线二与九条竖线的九个交点上由外向内依次摆放“车”、“马”、“相”(或“象”或“丞”)、“仕”(或“士”或“侍”)各一个,中间的交点上摆放“魏”(或“蜀”或“吴”)一个。
各方横线三与竖线七的交点上都摆放“子”一个,各方横线四与竖线二、竖线八的两个交点上都摆放“炮”一个。
各方横线五与竖线一、竖线三、竖线五、竖线七、竖线九的五个交点上都摆放“兵”(或“卒”或“丁”)一个。
五、各棋子的走法规则
(一)、走法总规则:
三方共存时的走法总规则:按照逆时针方向,白方进攻黑方,黑方进攻黄方,黄方进攻白方;相对应地白方要防守黄方进攻且要做好反攻黄方的备战,黑方要防守白方进攻且要做好反攻白方的备战,黄方要防守黑方进攻且要做好反攻黑方的备战。
(这是走棋的核心规则,即“先击后攻”方式)
三方中某一方被灭而剩余两方对局时的走法总规则:此时不受“三方共存时的走法总规则”限制了,双方展开互相对攻,由先前三方共存时输棋的下家先走棋。
(二)、可以把三方共存时的走法总规则概括为:
魏攻蜀,蜀防或反攻魏;蜀攻吴,吴防或反攻蜀;吴攻魏,魏防或反攻吴。
(三)、对“三方共存时的走法总规则”的诠释:
白方是黑方的上家,黑方是黄方的上家,黄方是白方的上家(反之则分别为相应方的下家)。
白、黑、黄三方按逆时针方向依次走棋。
当上家移动棋子进攻并未吃掉下家棋子时,下家棋子做如下策略移动之一:⑴下家不得吃上家棋子,也不能够将军上家,而要走反攻上家的备战棋,到上家吃掉下家某一棋子时就能当即反攻吃掉上家的某一棋子,⑵下家走阻拦上家进攻的防守棋,⑶下家走准备吃掉本方下家(即此回合时上家的下下家)某一棋子的备战棋,⑷下家进攻去吃掉本方下家的某一棋子,⑸下家去将军本方下家。
当上家移动棋子进攻且吃掉下家棋子时,下家棋子做如下策略移动之一:⑴出于自卫反攻,下家必须在当时的这一步吃掉上家的某一棋子,(但需要特殊说明的是,若下家在此时这一步不吃上家的棋子,则失去了这次吃子的机会)⑵下家没有吃掉上家棋子时要走反攻上家的备战棋,到上家吃掉下家某一棋子时就能当即反攻吃掉上家的某一棋子,⑶下家走阻拦上家进攻的防守棋,⑷下家走准备吃掉本方下家某一棋子的备战棋,⑸下家进攻去吃掉本方下家的某一棋子,⑹下家去将军本方下家。
(四)、各棋子具体的走法规则:
魏、蜀、吴的移动范围:分别在各自方的王宫和后宫内。
魏、蜀、吴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一点。
(一点即一个交点,以下类同处不再赘述。
)
子的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子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或对角线的方向移动一点。
妃的移动范围:分别在各自方的王宫和后宫内。
妃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或对角线的方向移动一点。
仕、士、侍的移动范围:分别在各自方的王宫内。
仕、士、侍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对角线的方向移动一点。
相、象、丞的移动范围:当三方共存时,分别在各自方的长方形区域内;当某一方被灭而双方对局时,可经过任意扇面区到达对方的长方形区域,也可留在本方长方形区域。
相、象、丞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对角线方向移动两点,也就是说它们走“田”字格。
但在移动过程中不能穿越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塞相眼”。
(特殊情况说明:棋盘中的“田”字格有变形的几种情况,如“图形D”、“图形E”等,均可视作“田”字格。
)马的移动范围:除轴心点外的任何位置。
马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动一点,再按对角线方向往左或者右移动一点。
但在移动过程中不能穿越障碍,也就是俗称的“蹩马腿”。
(特殊情况说明:棋盘中的“日”字格有变形的几种情况,如“图形F”、“图形G”等,均可视作“日”字格。
)车的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车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含沿着中轴线或侧轴线方向)移动任意个无障碍的点。
炮的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炮的移动规则:每一步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含沿着中轴线、侧轴线或弧线方向)移动任意个无障碍的点。
但在吃子时,它必须跳过一个棋子去吃掉相应方的一个棋子。
兵、卒、丁的移动范围:除本方的非兵区、非卒区、非丁区的任何位置。
兵、卒、丁的移动规则:当三方共存博弈时,未离开本方非兵区、非卒区、非丁区的,每一步只能向前移动一点;离开本方非兵区、非卒区、非丁区的,可在同方向上向前或后或
左或右四个方向移动,每一步也只能移动一点。
当一方被灭而双方对局时,未离开本方非兵区、非卒区、非丁区的,每一步只能向前移动一点或两点;离开本方非兵区、非卒区、非丁区的,可向前或后或左或右四个方向移动,每一步可自行决定在同方向上移动一点或两点。
任何情况下,兵、卒、丁在移动过程中既不能穿越障碍,也不得移动到本方的非兵区、非卒区、非丁区。
如果一个棋子能够根据走法规则在下一步吃掉相应方的某一棋子,则称为“攻击”相应方的这个棋子。
如果某一方的王(魏、蜀、吴其中之一)受到相应方棋子的攻击时,则称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
此时被攻击方的下一步必须“应将”,如果无论怎样移动棋子都无法避开被照将的情况,此时被攻击方的王即被将死。
轮到走棋的一方,无子可走,就算被“困毙”,即为被将死。
博弈时,如果同在一条直线(弧线均视作直线)上,并且中间不隔着任何棋子的情况下,任何两方的王都不得“照面”。
某一方的王已经占据此线的,另一方的王必须避开“照面”的情况,无法避开的即视为另一方的王被将死。
博弈时,如果三条枢轴线上同时中间不隔着任何棋子的情况下,三方或任何两方的王都不得“照面”。
某一方的王已经占据此线的,另两方或另一方的王必须避开“照面”的情况,无法避开的即视为另两方或另一方的王被将死。
这种绝杀绝非一般棋类上所说的绝杀,且在双方对局的各类棋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双方你来我往的回合战斗中没有第三方的参与,也就不存在第三方走棋而影响其他两方的可能性。
一方王被猝死性的绝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某一方因防守严重失误时出现了不可挽回的被照将情况,根据走法规则而该方王被突然将死。
具体情况分三大类:
第一类,根据走法规则上家进攻下家而未吃下家棋子时,下家是不能够反攻吃上家棋子的,也不能够将军上家。
这样下家可利用此规则事先做好将军上家的备战,而上家在走棋时没有解除下家对自己的潜在将军危机,当上家吃下家棋子或将军时,下家即可反攻一步把上家将死。
第二类,上家已经做好了只差一步就可将军下家的备战,轮到下家走了一步棋之后它并未解除上家对自己潜在的将军危机,下下家走了一步棋恰好给上家提供了将军下家的机会,此时轮到上家走棋,上家即可一步将死下家。
第三类,三方鏖战,某一方被判负的,此时负方的所有棋子都从棋盘中当即全部撤下。
负方的上家在负方撤下棋子前就已经为负方下家埋下了将军本方的潜在危机,并且撤下棋子前本方没有解除自己这方存在的潜在危机,恰好轮到能够将军的负方下家走棋,则该下家可把棋盘中剩余的对方一步将死。
(特别说明:第三类猝死性绝杀不得用于某一方认输而被判负的棋局中。
)
三国象棋三方相互抗衡斗争都是为了在保卫本国的同时去消灭相应敌国又消耗相应领国的实力,而后展开双方对局之战,总的目的就是要把对方的大王将死,从而实现三分合一的大一统局面。
某一方是否被灭(即被将死)以该方的王是否被将死为标准。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一:三方鏖战到最后,有两方被灭的,则这两方判负;剩下的方判胜。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二:三方鏖战已达到了十五个回合,某一方自己认输的,则该
方判负(负方的所有棋子从棋盘中当即全部撤下);其余两方继续对局,一方王被将死的,该方判负,另一方判胜。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三:三方鏖战已达到了十五个回合,任何一方求和不超过三次,若某一方同意任意一次的,则求和方与同意方都判负,不同意方判胜;若另两方都同意任意一次的,则这三方都判和局。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四:三方鏖战已达到了十五个回合,有两方同一回合或非同一回合自己认输的,则这两方都判负,剩下的第三方判胜。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五:三方鏖战,在某一方已经判负的情况下,其余两方继续对局,一方求和不超过三次,对方同意任意一次的,这双方都判和局。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六:三方鏖战未到达十五个回合,任何一方都不得发出任何求和或认输请求(违规方则被警告一次),若该违规方第二次又发出求和或认输请求的则直接判负。
其余两方继续对局,直到见胜、负、和分晓。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七:三方鏖战在还剩两方的情况下,双方继续走棋且达到四十个回合而依然未见胜负分晓,同时双方都不肯认输或求和或一方提出求和但对方不同意的,则这双方判和局。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八:三方鏖战在还剩两方的情况下,双方继续走棋并且连续二十个回合都未吃过任何一个棋子并且都未将军的,则这双方判和局。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九:三方鏖战连续三十个回合,任何一方都未吃过任何一个棋子并且都未将军的,则判三方和局。
胜、负、和的判定情况之十:三方鏖战,任何一方连续将军相应方七次而未把相应方将死,就应停止连续的将军(间隔一步或几步才可将军),若连续将军达八次或累计将军达二十五次而被将军方没被将死的,则判将军方负。
三方鏖战在还剩两方的情况下,一方连续将军对方五次而未把对方将死,就应停止连续的将军(间隔一步或几步才可将军),若连续将军达六次而被将军方没被将死的,则判将军方负;任何一方累计将军达二十次而被将军方没被将死的,则判双方和局。
【备注:在一局棋中,出于人性化的尊重应做以下规定】
1、任何一方只有在达到十五个回合的,才具备认输或求和的资格。
2、任何一方在三个回合内离开或逃开的,均视作未开棋;任何一方在三个回合及以上离开或逃开的,均视作认输。
3、求和的,任何一方最多能够求和三次。
4、每局棋可限局时、步时的。
正式比赛的,应由裁判(含裁判组)设定;平常娱乐的,可由参与方自行设定。
5、关于弧线、直线以及两者交点的特殊说明:各棋子按规则走棋移动时,为了便于相关棋子的走法,均可把“弧线”视作“直线”;把弧线与弧线的交点以及弧线与直线的交点都视作直线与直线的交点。
6、一方走棋重复性地将军另一方的,不得超过三次,否则判将军方负。
7、对于某些非常喜欢顺时针走棋的人来说,在游戏前也可约好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走棋;否则仍然按照逆时针方向走棋。
8、图形A至图形G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