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读书笔记
汪曾祺,这位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他的文字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缓缓在读者眼前展开。
他以细腻的笔触、平和的心态和对生活的
挚爱,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世界。
读汪曾祺的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在
《受戒》中,他描写小英子家的荸荠庵,庵里的和尚们不念经,不拜佛,“他们吃肉不瞒人。
年下也杀猪。
杀猪就在大殿上。
”这种看似不
合常理的场景,在汪曾祺的笔下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趣味。
他没有
刻意去批判或赞美,只是如实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韵味。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尊重和珍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汪曾祺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韵味无穷。
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
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形象或场景。
比如在《大淖记事》中,写巧云“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
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
眼
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
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缝着;忽
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
她似的。
”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却让巧云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的文字还充满了幽默感。
在《端午的鸭蛋》中,他写道:“平常
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
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让人仿佛能听到那红油冒出的声音,同
时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和自豪,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汪曾祺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无论是《岁寒三友》中的
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还是《异秉》中的王二,都仿佛是我们身
边的熟人。
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无奈。
汪
曾祺以平等的视角去描写他们,不居高临下,不刻意美化或丑化,让
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他对美食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从《故乡的食物》到《昆明的雨》,各种美食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灵魂。
他写茨菇:“我小时候对茨
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
去茨菇嘴子的,真难吃。
”这样直白的叙述,让人在感受到他对茨菇的
嫌弃的同时,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汪曾祺对传统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传统文
化的元素,如戏曲、书画、诗词等。
在《鉴赏家》中,他写叶三对季
匋民画作的鉴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读汪曾祺的作品,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亲切、自然、毫无距
离感。
他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让我们懂得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
乐趣,在琐碎的细节中发现温暖。
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
们的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总之,汪曾祺的作品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挖掘。
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他用文字告诉我们,生活是美
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其中的诗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