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梅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30年梅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刘蕾;彭量;张俊权;罗碧瑜;谢龙生
【摘要】利用梅县观测站1981 ~2010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降水量累
计距平等方法对梅县近30年来降水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梅县年降水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时段仍存在阶段性的趋势变化.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
【期刊名称】《广东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1(000)008
【总页数】2页(P55-56)
【关键词】悔县;降水量;线性回归;累计距平;特征
【作者】刘蕾;彭量;张俊权;罗碧瑜;谢龙生
【作者单位】梅县气象局,广东梅县514700;梅州市气象局,广东梅州514021;梅县
气象局,广东梅县514700;梅州市气象局,广东梅州514021;蕉岭县气象局,广东蕉岭51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0+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显著增温的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已受到全世界各
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各行各业影响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而近年来,有关于梅县降水变化特征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
见,鉴此,研究和分析梅县3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梅县国民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2]。
梅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署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汽来源丰富,又频繁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3],且背靠南岭山脉,境内四周高山环绕,梅江横贯县境中部,形成周高中低的盆地、丘陵、山地交错的复杂地形,致使降水量十分充沛。
平均年雨量大、暴雨日数多、汛期时间长是梅县降水的重要特点[4]。
1 资料与方法
选用梅县观测站198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为本文分析的降水资料。
分析的时
间尺度包括:年(1~1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前汛期(4~6月)、后汛期(7~9月)。
利用降水时间序列与年
序数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并计算倾向率(mm/10a);应用累计距平方法分析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5]。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统计特征分析
表1是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的统计特征。
从表1可知:梅县年降水量的变化最大,春、夏及汛期次之,秋、冬季最小,但所有时间尺度降水量的最小标准差也在94.0mm以上,说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大,降水量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6]。
近30年来梅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1mm,其中年最大降水量为2355.4mm,出
现在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为1011.3mm,出现在1991年。
汛期降水量对年降
水量的贡献最大,其平均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3%左右;冬季降水量最小,约占年降水量的12%。
表1 梅县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统计分析(单位:mm)48 1500.12355.41011.3 312.3春季(3~5月) 48 536.9 942.0 150.8 178.9夏季(6~8月) 48 590.1 1046.2
357.7 147.4秋季(9~11月) 48 188.9 466.7 76.9 94.5冬季(12月~次年2月)
48 184.2 637.3 27.7 128.2前汛期(4~6月) 48 610.0 937.5 255.1 172.2后汛期(7~9月)时间尺度样本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年(1~12月)48 484.4 858.5 299.1 134.4
2.2 降水趋势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梅县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的倾向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年降
水量总的趋势略有增加,倾向率为1.5mm/10a;以夏季降水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每10a增加14.5mm;此外,冬季和秋季的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倾向率分别为
5.0mm/10a和1.7mm/10a;而春季降水量则呈减小趋势,为每10a减小9.9mm。
图1是梅县近30年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从图1中可见:年降水量随时间没
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在不同时段内仍存在阶段性的趋势变化。
图1 1981~2010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图2是梅县1981~2010年年降水量累计距平的时间变化曲线。
从图2可见:20
世纪80年代初降水量达到统计年份的最大值,随后,从1983年到1986年降水
量逐渐减少。
此后,除了1989~1992年有个明显的增大、1992~1994年有个
明显的减小之外,其余年份降水量均呈波浪式的增加状态。
其中1981年和1989
年分别是较明显的降水量增多的突变点,1983年和1992年则是降水量减少的突
变点。
图2 1981~2010年降水量累计距平的时间变化
2.3 各个时段降水量
1)第一季度降水量:由于这时仍以北方干冷气团控制为主[7],加上热力对流较弱,是梅县降水较少的季节。
2)第二季度降水量:4~6月,是梅县前汛期的主要降水时段,也是影响全县大部分地区一年中降水量最集中的时段。
受锋面低槽影响,常常出现大范围暴雨[8]。
这一时段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风带中[9],4月初降水开始缓
慢增大,5月中旬雨量迅速进入盛期。
3)第三季度降水量:7~9月,属后汛期。
这期间主要是热带气旋影响梅县时带来的降水。
若当年产生的热带气旋偏少,路径异常,则影响梅县的热带气旋少,从而导致“台风雨”偏少。
4)第四季度降水量:10月份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度的季节,干燥而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影响和控制南亚大陆[10],梅县也不例外,反映在降水变化方面的
就是10月份降雨量锐减,以后逐月递减。
3 结论与讨论
图3 1981~2010年各月降雨量平均值
1)近30年梅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1mm,其中最大年降水量为2355.4mm,
最小年降水量仅为1011.3mm;以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降水量的贡献最大,冬季最小。
2)近30年梅县年降水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时段仍存在阶段性的趋势变化,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略增,夏季、秋季和冬季增加,春季减少。
3)从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分析可知:近30年梅县年降水量有两个明显减少的阶段和两个明显增多的阶段,其中1981年和1989年分别是较明显的降水量增多的突变点,1983年和1992年则是降水量减少的突变点。
4)从季节变化特征来看,梅县的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汛期、非汛期特征。
汛期(4~9月)累计降水占年总降水量的70%~85%,而汛期降水偏少是导
致梅县干旱的主要原因。
其中前汛期(4~6月)是主汛期,以锋面降水为主,后汛
期(8~9月)降水主要由热带天气系统如台风所造成。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林良勋.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4-18.
[2]寿绍文.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24-126.
[3]崔松云,史如庄.城市热岛效应对昆明市降雨量的影响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10):10-12.
[4]廖红玲,张智勇,谢远玉.近48年赣州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0):97-100.
[5]高绍风,陈万隆,朱超群,等.应用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58-63.
[6]伍荣生.现代天气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4-232.
[7]朱乾根.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19-396.
[8]丁一汇,张锦,徐影,等.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9]陈隆勋,朱文琴,王文,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
56(3):257-271.
[10]陈标金.江西省近40年来降水变化的气候诊断[J].江西气象科技,1994,(3):37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