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成的品格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大成的品格提升
作者:成尚荣
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8年第11期
【摘要】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建设”项目提供了家校共育的实现范式。
项目基于学校文化,从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始终关注项目实
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激活家校对协同育人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
【关键词】家校协同;大成文化;项目实施;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7-0028-02
【作者简介】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原江苏省教育科
学研究所所长。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的“‘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建设”项目既具有鲜明的校本特点,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以为,做一个
项目,不仅要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还应努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后者当然不是刻意追求,但
应有一种示范、推广的意识,这也是一种义务与责任,甚至是种使命。
那么,如师附小的这一
项目究竟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经验,引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我们不妨作些分析,从中发现
意义与规律。
一、项目是从学校文化土壤里“长”出来
“长”出来的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呈现可发展的态势。
走进如师附小,大成
殿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巍峨、庄重、肃穆,让人顿时安静下来。
大成文化与大成教育的思想
给了朱爱华校长和她的团队许多深刻的思考。
大成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髓。
大成,首先在于成。
成,绝不是成功,更不是成名、成家,而是“成为”。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原先是“学做人”,但为了一个有学术性的表达,后来改为“学以成人”。
成人,成为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学做人,学以成人
是哲学上永远的命题,当然也应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
君子成人之美,此处的成,是助人的意思,成就人的意思。
成人,成就人,当然是一种大成,是一种大美。
钱学森晚年曾提出“大成智慧”的理论。
他认为,智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量智,二
是性智。
量智,自然科学也;性智,社会科学也,尤其是文化艺术活动。
而大成智慧,则是将
量智与性智统一在一起,融合起来,这是大智慧。
庄子将这一大智慧称为“大知闲闲”。
闲,
空也,无限大也。
知者,大智者,关注的、思考的是宏观的、战略的、根源性的、基本性的问题,说到底是育人、学以成人的问题。
朱爱华和她的团队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将大成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实行大成
教育,又从小学教育的特质出发,将大成教育定位于走向大成、奠基大成,培育具有大成基因
的儿童。
家校共育,是大成教育的一种形态,是用大智慧去育人;大成理念下的家校共育,最
终指向培养儿童的人格长城。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的品格提升项目,底气足、视野大、
境界高,易于落地并形成共识,并会走向大成。
二、项目研究始终伴随问题意识
项目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甚或说,项目研究就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了,项目研究
就成功了,真正有效了。
因此,问题导向,便是目标导向,就是实践导向。
可见,问题是项目
研究的“灵魂”,问题缺失,项目的意义、价值便缺失,研究的动力源也就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如师附小的项目研究形成了一个问题的结构,结构化的问题成了问题链,各个问题前后衔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支撑,促进项目在问题的连续解决中不断走向
前方,走向深入。
如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衍生出多少问题,但是归结起来,是在家校
共育的生态中,以共育为目标为方式,以微课程为载体,以e平台为学习的机会和方式,并以
现代技术来搭建诸多平台,让学生站在平台上,向外、向前瞭望,让学生在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的完成中,品格得到锤炼和锻造。
当然,认识止于此是不够的。
如师附小又从诸多问题中抽取问题的核心,确定核心问题、大问题。
学校德育团队认为跨界融通是大问题,跨界融通生成了大主题,由大主题引导学
生跨界学习、共建创生。
不同家庭从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视角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几乎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祖国的天南海北。
这样的结构,使分散性的问题成全了结构的
丰富性和课程学习的跨界融通性。
此时,平台的“雪球”俨然成了跨界融通的隐喻,成了走向
大成的桥梁。
三、项目研究重在可操作、可实施
如师附小的“共育磁场”“大成小秀”平台是一种创造。
大成教育是核心理念,也是
如师附小的教育主张。
这样的理念、主张绝不是坐而论道,它虽然在空中照耀,但一定要落地。
这正是如师附小项目研究、实施特别重视的,而且有所突破的;同时,项目本身就规定了“平
台建设”。
从题目的旨意看,“平台建设”正是项目的目标和重点。
如师附小紧紧围绕平台展
开研究,对平台建设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他们概括了平台的特性、优势和本质,其特性是:“不仅具有使用的实用性、普适性和便捷性,更具有建设过程中的共时的交互性,即时的生成
性以及价值的可推广性”;其优势是:“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来参与的平台”,“这是一个人人
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平台”,“这是一个可以助推人人皆可成为开发者、学习者、指导者、受
益者的平台”;本质是“类型多样、内涵丰富、适时更新的……微课程资源库”。
深刻的认知带来行动的创新。
如师附小开发了“十个百品格提升微课程”,构造了
“共育磁场”:百节微课视频、百段语音视听、百部微型电影、百部成长手记、百封亲子家书……所谓“百”,是言其多、言其丰富,也言其有较大的选择性。
其中尤其是“百场大成小秀”,“大成”与“小秀”形成了对应的张力,在大成下的小秀,又以小秀映射大成,这样,
大成得以呈现和落实,小秀又有了崇高的价值立意,从小秀走向大成,为大成教育奠定了基础。
四、激活家校协同的认识与情感
激活是种难能可贵的创造。
家校共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一种育人机制
的探索。
长期以来,家校共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不在家长,也不在社会,而在家校共育
的主导单位——学校。
学校在家校共育中承担着指导的作用,包括协调、组织、策划、设计,
因此有什么样的学校指导,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共育状态和效果。
所有工作中,如师附小把准了
一个核心:激活。
激活,首先意味着家长、社会是有欲望、有需求的,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常
处在休眠的状态,需要激活,让它们活跃起来,而且互相理解、协调、和谐起来,形成合力。
如师附小的项目建设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也激活了我们的想象,想象让我们走向品格
提升的远方,而远方就是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