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作者贬官岭外,不知家里,此次回乡,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况,但又怕家人受牵连而遭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听。
【赏析】长年谪居远方异地,如今回到了故乡,快到家时渴望知道家中的情况,但又怕闻知噩耗,所以不敢打听来人。
诗人仅用一个“怯”字,便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点染得十分真切。
可谓工于炼字的能手。
【提示】因远离家乡,音信久绝,所以愈走近家乡愈提心吊胆,生怕听到坏消息,连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问了。
诗句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的人回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耐人咀嚼。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解】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注释】
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
经冬句:将近一年。
②近乡:接近家乡。
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
来人,从家乡来的人。
【题解】
唐诗篇名。
五绝。
宋之问作。
见《全唐诗》卷五三。
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
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
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
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
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
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
”(《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
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
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
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
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初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他设法潜逃,回到洛阳,途中经过汉江,作了这首诗。
首联述事,讲的是宋之问被贬岭南与家乡亲人隔绝,度过了不止一年时光。
从地理空间的悬隔、时间流逝的悠长两个方面诉说了自己艰危的处境和思念故土的痛苦心情,特地点明“音书断”,告诉读者他已久久不知家中存亡消息,这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绝句的篇幅限制,诗情跃进的需要和对于结构的锤炼,决定了诗人将潜逃的经过全部省略,而将重点放在心理波动的.刻绘上。
当诗人渡过汉江日益接近朝夕思念的家乡时,他的心绪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是那样急切地想知道家中亲人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因自己的获罪而遭殃?这些年来他们过得怎么样?老的是否健在安康,小的是否顺利成长……可是,他一步步走近家乡,也不止一次地遇到来自家乡的熟人,他却胆怯地不敢向他们发问。
愈走近家乡,胆怯的心情愈重,怕意想不到地问出噩耗来,那是他已经疲惫到极点的身体和精神所无法承受的。
这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的含义。
说这种心绪奇怪,是因为它有“反笔”之妙,但它不是又十分合乎情理吗?诗
人仅用短短十个字就将这种矛盾交错的复杂心情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捕捉无形心态而将它诉诸晓畅文字的高超功夫。
好的诗句常有一种令人过耳不忘的奇效。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杜甫《述怀》)就是这种千多年来打动过无数游子旅人的绝妙警语。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