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景观林业,建设生态强县——尤溪县景观林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景观林业,建设生态强县
———尤溪县景观林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探索与实践
王 昂
(福建省尤溪县林业局林业规划队)
[摘 要] 通过分析尤溪县森林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森林基本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有效方案,并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营林措施,实施景观林改造提升工程,并对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绿化;景观林;改造提升;实施
Building Landscape Forestry And Building Ecologically Strong
Countie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Forest
Improvement Project In Youxi County
Wang Ang
(Forestry Planning Team of Youxi Forestry Bureau,Fujian Province)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fores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Youxi Count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forests on the basis of not changing,an effective plan was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d.A variety of forest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take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implement the landscape fores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ject and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was analyzed.
Key words:Greening;landscape forest;renovation and upgrading;implementation
1 项目背景
尤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素有“闽中明珠”之称,下辖十五个乡镇,人口42.5万人。

全县土地总面积342172.74hm2,其中林地面积279897.43hm2,森林覆盖率72.54%。

活立木总蓄积量2047.97万m3,为福建省面积第二大县,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境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境内群山环抱青翠葱郁[1]。

经过尤溪林业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绿色尤溪”的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触大自然的目的已不仅仅是生计所需,更多的是追求娱乐、休养和健康,这一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需求,在“绿色”的基础上打造“美丽尤溪”将成为新的发展目标[2]。

因而,林业建设具有承担生态保护的重任,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平衡和为城乡居民提供清新空气的同时,本着美化城镇,美化交通要道景观的民生要求,根据尤溪县实施旅游县城的发展定位的战略目标和《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规划[3],自2012年起,成立三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沿路、沿城、沿河森林景观林带进行建设,全县的生态景观林提升改造工程迅速推广,使其成为尤溪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满足了城乡日益增长的生态和景观需求。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区位
项目区位于城镇周边、交通主干线及河流两侧的森林及林地。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
项目区东面距海约100km,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暖热,冬季温凉,春夏多雨,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日照可照时数约为4430h,实有日照时数约为1780h,年平均湿度为19.1mb,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mm。

2.2.2 土壤
尤溪县土壤多是由花岗岩、火山凝灰岩、流纹岩和石英班岩等母岩形成的红壤、黄壤及黄红壤。

项目区内林地主要土壤类型以红壤、黄红壤为主。

3 项目区域林相状况分析
尤溪县属于南方集体林区,由于长期追求森林的经济效益,天然林被过度开发利用,面积不断减
少。

项目区的森林大多为人工针叶纯林构成,植被退化程度严重,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衰退、大量物种濒临绝迹甚至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低,调节气候作用、调节涵养水分能力、储藏养分能力弱,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滋生,严重影响森林的健康。

项目区内林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林相单一结构简单森林生态景观效果不理想
项目区原始具备树种多样化的天然林经过多年的采伐利用所剩无几,人工营造的杉、马针叶纯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树种与色彩结构的单一化已无法满足森林景观林的标准和要求。

3.2 以针叶树为主的纯林结构不稳定
马尾松是项目区林地生长的主要树种,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第一,容易发生病虫害,目前松材线虫病和松毛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传染力极强,不但影响到马尾松生长的健康环境,严重的还将造成成片的松林枯死。

第二,容易发生森林火灾,马尾松的松脂易燃,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蔓延极快,扑救困难。

第三,容易出现偏心或偏冠现象,导致马尾松的抗风害能力较弱,也容易遭受冻害和日灼,影响树木的正常发育。

3.3 森林生态效益差
项目区森林层次结构简单,多由人工针叶林和小部分次生林组成,原始植被几近绝迹,功能衰退。

大面积人工营造的针叶纯林由于林下植物品种少,难以招引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对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有限,不利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效益差。

综上所述,项目区林地存在诸多问题。

对森林生态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充分利用阔叶树林的观赏价值和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让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替代针叶林不仅有利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满足人们对森林生态景观日益增长的需求。

4 项目建设实施
4.1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绿色尤溪、美丽尤溪”为目标,以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为目的,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适地适树选择适应林地自然条件的观花、彩叶、阔叶树种,通过工程造林、林下补植、套种、混种、林分修复等多种营林措施,打造空间错落有致、季相变化丰富、色彩层次分明的森林生态景观林,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长廊,使森林生态景观林成为尤溪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

4.2 建设原则
4.2.1 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的原则
首选乡土树种是因为乡土树种是当地森林经过长期的优胜劣汰留存下来的自然选择的树种,能够很好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抗灾害性强。

外来具有优良品质的树种经过实验后,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且长势良好的推广为绿化树种。

4.2.2 乔木为主,小乔木、灌木为辅的原则
项目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林区,不论从森林经营的角度,还是从生态保护的角度,都应保持森林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森林生态景观提升改造绿化工程须因地制宜地选择乔木,小乔木、灌木进行造林。

4.2.3 生态特性与适地适树相结合原则
由于不同的地点、环境有较大差异,各树种又有不同的生态习性。

因此,根据树种的生态特性差异和生长规律以及林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应选择能够适应区域土壤及小气候环境的林木种类。

4.2.4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注重生态效益,选择适应性强的常绿、落叶树种,坚持改造针叶林成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充分开发观花、观形、彩叶树种的形、姿、色等观赏特性,构建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森林植物群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2.5 群落构建与生物多样相结合原则
充分利用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通过林下套种、混种等模式,构建丰富的复层森林群落结构,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实现。

5 项目实施
项目区的打造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科学配置,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分片实施,树立系统性思维,突出植物乡土和多样性特色,构建以阔叶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群落。

重要节点的景观林提升营造都使用胸径3cm以上乔木、地径3cm以上小乔木或灌木类树种。

项目区按环境位置划分为“点、线、面”三大功能区域,各区域按其不同功能分别规划景观林改造提升方案进行实施以满足各区域对景观林的需求。

5.1 划分“点”功能区域,确立景观林缘化主题“点”指的是各城镇生活区及主要旅游区周边区域,多为抛荒地、未利用地、林间林缘空地、步行道及景区周边林地。

这一区域的功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有着客流量大,近距离观赏需求度高和长期养护的
特征,是项目打造的重要节点。

根据本区域的功能及特征定位景观林的绿化主题是:亮丽色彩的视觉环境。

区域植物景观色彩配置及景观林建设方法:植物合理配置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森林景观效果,因此,在项目实施中,色彩配置选用以山体部位或小班为单位,根据树种的生态特性差异和生长规律以及林地所处的自然条件,采用工程造林的方式集中连片种植观花、彩叶树种,打造各色园林,如樱花园、兰花园、紫薇园、银杏园等,既能满足近视野的观赏需求,又能方便绿化树种的日常养护需要。

5.2 划分“线”功能区域,提升旅途景观林生态主题
“线”指的是闽江一级支流-尤溪河及福银高速、莆岩高速、火车站等交通主干线、连接线两侧一重山区域,绝大多数是以针叶纯林组成的森林。

这一区域主要的是交通运输通道,人在旅途中视野范围极为广泛,两侧森林的可视性较强,是项目区打造的主要组成部分。

该区域的森林生态景观提升主题是:充满生机、色彩更替的旅途景观环境。

区域植物景观色彩配置及景观林建设方法:基本色调以种植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再通过不同彩叶树种,点、片状的色彩点缀搭配,形成错落有致又互相渗透的复合森林景观,达到“四季常青、色彩艳丽”的景观效果。

森林区域加大人工干预,采用疏伐、间伐、择伐方式逐步拓展针叶林林内空间,选择能够适应区域土壤及小气候环境且健壮生长的深根性常绿树和彩叶树种进行林下自然式混种、套种,改善原有针叶林单一结构,形成镶嵌的多样化、有规模、有视野冲击力的彩化森林景观。

5.3 划分“面”功能区域,打造绿色宜居型生态环境
“面”指的是各乡村所在地区域范围内的针叶林、天然次生林。

这一区域是农村广大人民生活活动场所,受人们活动影响该区域的天然林不断遭受破坏,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恢复和发展常绿阔叶林,复原植被,还原野生动植物与鸟类的活动家园,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为当务之急。

本区位的森林生态景观改造绿化主题是:绿色屏障的宜居环境。

区域植物景观色彩配置及景观林建设方法:这一区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林区,不论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森林经营的角度,林相改造后都应该保持森林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选择乡土常绿阔叶树木,既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作用,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这一区域特点是范围极为广阔,因此该区域森林采取保护与改造、优化相结合,以保护为主,局部优化,适度改造的方式在全县各乡镇村开展林分修复工程。

采用疏伐针叶林、保留阔叶乔木树种、培育阔叶乔木树种萌蘖丛、保留有益灌木、林下补植和林间空地栽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各种恶劣环境的常绿乡土阔叶树种,由于数量极大,栽植苗木多以当年培育的幼苗为主。

采取多种营林技术措施,使原生植被能得到有效的保存,促进植被演替过程,构建品种丰富、群落稳定、地域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

6 项目建设效果分析
森林生态景观林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后,项目区森林树种组成多样,林相结构合理,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生态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绿色尤溪、美丽尤溪的”的规划目标。

6.1 林木生长环境改善,林相整体面貌改观
在尽量保留原有林木的前提下,经过适当的林地清理,清除原有的杂草枯木,林内通风光照条件得以改善,林下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在原有林木的行间或株间适度补植新的树木,使林分密度得到合理调控,林木长势恢复,林相衰弱的现象得到改观。

6.2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森林群落演替速度提高
随着项目工程的实施,混交林替代了纯林、具有乔灌草等多个层次的复层林替代了结构简单的针叶林,让森林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森林生物多样性。

6.2.1 营养空间
根据自然环境合理选择特性树种进行适地适树配置,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营养空间,有利于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

6.2.2 立地条件
项目实施后,改善了林内光照条件和林内小气候,森林温度适宜,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增加。

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比针叶纯林丰富,成分较复杂,提高了土壤肥力。

6.2.3 更好地发挥生态防护效益
项目实施后,林分结构的转变使森林的防护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混交复层林的层次丰富、叶大冠密,根系深广,不仅抗御风灾、火灾、冻害等自然 (下转第101页)
造,也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观。

但过多的使用,难免造成审美疲劳。

而且仅重视浮水和挺水类物种,忽视沉水类植物对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导致园内水体不够清澈,日常水体的清理工作繁重,严重时水体还会富营养化。

其次,在水生植物大观园中,水生植物种植相对集中,在狭窄的空间里种下了多种植物,虽符合了大观园这一概念,但没有安排得当,造成景观视线的杂乱,水中倒影会受到遮挡,视觉效果略差。

南湖应用挺水植物数量太少,缺乏立体感。

最后,文瀛湖北湖大面积的区域都没有见到水生植物,此区域虽然是用来进行游船项目,但湖边缘等大片地方仍可以利用。

而且水生植物的选用,对水中鱼类及亲水的水鸟等非常有益,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

5 文瀛公园水生植物应用改进
首先要培育和选用数量更多、品种更丰富的水生植物。

比如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泽泻以及沉水类的苦草、黑藻等等,既能大大丰富文瀛公园的水生景观,又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调整水生植物大观园的植物密度,改进水景设计布局,让其更加合理,做到疏密有间。

通常来说,水生植物只能占到水面的三分之一,不会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觉效果。

最后,文瀛湖整个水域合理增加水生植物。

在文瀛湖北湖西侧的木制亲水平台处,可大面积增加一些荷花等挺水植物,利用植物创造意境,来填补北湖单调的湖面景观。

另外,在状元桥的水域增加数量较少的香蒲、睡莲,但要适当控制数量,以免对主要景观造成阻碍,给游船带去危险。

虽然此处突出的是桥与水中倒影,但是适当数量的水生植物并不会影响到主景,反而会增加更多的色彩,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公园水景越来越成为不可替代的风景之一。

文瀛公园由于水域宽广,在造景中利用了很多水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水生植物的选用上重点是观赏,并兼顾生态,布局上,要自然与规则相融、高和低搭配、静和动结合,水生植物、岸植、建筑、倒影相得益彰,构成优美画卷。

参考文献
[1]吴棣费,姚一麟.水生植物[M].北京:中
国电力出版社,2011.
[2]胡宗苗.水生植物在园林水体景观中的设计与
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8(4).
来稿日期:2018-10-14
(上接第98页)
灾害的能力强,还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滞尘、减噪、降低大气污染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6.2.4 增强抵抗病虫害的功能
项目实施后,森林生长环境得到改良,能招来益鸟,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且混交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特别是防止病虫害传染的能力是针叶纯林无法比拟的,从而使一些害虫与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机会。

6.3 林分景观质量得以提高,综合效益得以体现
通过适量补植彩叶类、观花类等观赏性较高的树种,使现有林分在颜色、形态、嗅觉等方面都富于变化,改变了原有林地颜色单一的状况,达到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结合,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各种效益。

7 结束语
景观林的改造提升建设是尤溪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工程自2012年开始逐年实施至今还在建设之中,虽然由于林业生长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只是初见成效,但这些沿城、沿路、沿河、沿湖森林景观带的打造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首先,城乡景观林质量的提高,有力促进周边土地增值,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此外,通过森林景观林建设的示范作用,大力营造城郊多功能生态林、环城林带,建成富有南方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加快尤溪县“森林县城”与“生态县”建设,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尤溪县林相改造规划设计方案,2013.
[2]福建省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实施方案(2012
-2018).
[3]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
年).
[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植树造
林和森林经营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12-2018〕).
来稿日期:2018-1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