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而。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而。

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寒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鹫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埃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

当符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

其后
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

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施,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翼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岩尻:山岩的末端。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
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
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10.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实义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B.崖限当道者溯:顺流而下
当道:
挡道,拦路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观宇:参观庙宇
之:代词,

则山之四面尽矣之:助词,的
D.当其南北分者者:代词,……的地方
有塩入壁中者者:代词……的事物,指石碑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支纪年法等。

文中“乾隆三十九年”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

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D.“戊中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12.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乂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

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
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悄不可上。

9・C
10. C
11・B
1.2. D
13. (1)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云雾弥漫。

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
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都是山峰。

(2)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

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

【分析】
9.
本题考査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竺僧朗”为“佛图澄之弟子”的名字,不需要断开,排除A、Bo
“说”的宾语为“其法于灵岩”,不需要断开;“琨瑞之谷”即为“朗公谷”,不需要断开,排除Do
句意: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时常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

故选C。

:L0.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意思是“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逆
着水流的方向向东”,“溯”,逆流而上。

B.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意思是“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
建更加兴盛”,“观宇”,译为庙宇。

D.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意思是“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
长城”,“当其南北分者”中的“者”与后文“也”连用,表判断。

故选c。

11・
本题考査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判断有误,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方苞。

故选B。

12.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都真实再现”错误。

《游灵岩记》中姚是有遗憾的,一憾好友不得同去,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且在文中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所以“真实再现”不妥当。

故选Do
13.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云漫”,云雾弥漫;“稍”,稍稍,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数十立”修饰“若樗蒲”,为定语后置句;“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为判断句。

(2)“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度”,估计;“十九”,十分之九;“峭”,陡蜡壁立。

参考译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阳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彳来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雰,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
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游灵岩记
泰山北部有很多巨大的山崖,其中灵岩最有名。

我在轮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

灵岩的形状像石头垒起来的城墙,高一千多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但南面为群山的缺口。

南面有重叠的山峦遮蔽着它,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它。

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寒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柏林中。

柏树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积雪的寒光反照在寺庙的墙壁上,使得墙壁好像在晃动。

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来供奉佛像。

度量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的十分之九,陡哨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横行,或侧身攀援,才能登上去。

登上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只见群山竞相奔驰,奇妙有趣,如惟幔张开,像军队行进。

山崖脚下有泉水,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 o寺里的僧人拿出器皿,倒上水让我们喝。

转过头看到寺院左右立着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游人所题刻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来劭成了石阶,石阶上刻有宋徽宗的年号“政和”二字。

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裁剑光同我一起。

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逆着水流的方向向东,越过一道山岭,可以进入琨瑞山。

灵岩诸山的溪水向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

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続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时常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

在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

后来逐渐倒塌,直至废弃。

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而到了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于是景色更加奇丽。

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

朱子颍以后来游玩时,可以沿着泰山的西麓,参观灵岩,可向北到达历城,然后沿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

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

姚鼐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