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管理学院2009001094 李静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 对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行为扩大企业规模、重置资产,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从常见的企业并购动机和企业并购的综合动机两个方面对企业并购动机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多层次分析。

关键字:企业并购并购动机
企业并购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并购根据所涉及的行业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形式。

从企业产生至今,企业并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并购活动有时比较集中,出现并购浪潮,有时比较分散,表现得不很明显。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

并购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 离开了竞争就无所谓并购。

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并购动机行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 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

由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本动机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并购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第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

现实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 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使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成为现实。

如果竞争优势为特定企业所拥有, 其他企业又不能在其自身内部产生该项优势, 那么, 就只能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

第三, 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过程, 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 竞争优势是相对的, 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企业, 它也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而在我国“优吃劣”的并购行为中存在着优势单向转移的观点, 如“企业兼并可以使优势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到劣势企业中去”, 这种单向转移的结果极有可能拖跨优势企业, 产生的是1+ 1= 0 的转移效应。

一、常见的并购动机
1、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型并购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实施对目标企业的并购。

这种并购动机在企业并购浪潮的早期较为常见。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值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期,国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资本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去处,于是各种外资纷纷涌向中国。

此时我国的市场发展不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外资很快在一些行业找到了合资对象。

这是典型的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并购动机案例。

2、追求规模经济,以期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

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式并购或控股式并购,达到规模内部经济。

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规模,更多的销售渠道。

产能一旦扩大,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成本优势也就突显出来。

并购形成的规模内部经济也同样符合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的缺陷妨碍了许多交易及大量贸易利益的取得,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交易活动改在公司所属的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部分地取代外部市场,借以克服市场交易障碍和机制缺陷,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内部化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应用,对跨国投资产生的市场内部化做出了很好解释。

3、价值低估观点
“价值低估观点”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

除外部因素外,目标
企业价值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的低效率。

该理论指出,当目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或者没有反应出在其他管理者手中的价值时,并购活动就会发生。

该理论还认为,由于通货膨胀也可以造成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差异,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重置成本,企业价值被低估。

价值低估观点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的Q理论来解释。

Q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 V 与企业的重置成本RC 之比。

当Q>1 时,股票价值被高估,套利空间形成。

当Q=1 时,套利空间消失,资本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当Q<1时,价值被低估,企业将更愿意投资金融产品。

这个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中国的产业资本定价偏低。

4、政府引导型动机
政府引导型动机可以理解成由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导致企业决定并购。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大力引进外资,外资具有财力、技术、品牌等各方面的优势,外资的注入可以带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快迈向现代管理型企业的步伐。

事实证明引进外资这一举措确实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被动接受外资,导致了目前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由过去的国内企业主导变为现在的外资主导,这多少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面对这一明显变化,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国内企业的政策,那就是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走海外扩张之路。

且不说这项政策的效果如何,但是这也确实体现出企业并购有时候并不是完全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政府的引导在并购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5、战略发展型动机
基于战略导向的并购动机可以理解为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并不是出于短期利益,而是考虑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从企业长期战略规划角度出发实施的并购行为。

笔者认为这是相对来说比较理智的一种并购动机,它反映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后做出的并购举措。

二、企业并购的综合动机
1、市场势力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后,在产品产量、销售、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

为了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并购可以直接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行业结构、增强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垄断性控制。

当一个行业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时,能有效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使行业内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营销中介机构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这些要素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这些要素的需求,从而提高这些企业对其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

2、企业优势共享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可使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

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如先进的管理经验、专利技术、品牌资产、产品差异化及独有的营销手段等。

企业并购可使目标企业利用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或并购企业利用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

并购的目的在于推动和促进企业优势在企业之间相互共享:或者以发挥并购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为目的,或者以利用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或者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产生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因此,并购可使竞争优势在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发挥,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海尔集团向其并购的目标企业输出品牌资产、管理经验,使目标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3、价值低估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即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了。

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在资本市场理论中被称为托宾比率(Tobin ration)或q比率。

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情况下,若q>1,
并购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若q<1,则并购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

4、经理主义论。

该理论认为掌握实际控制权的经理阶层,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往往倾向于企业并购以扩大企业规模。

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经理阶层手中,使经理阶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取代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为了实现经理个人目标,他们在作出决策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并购策略。

具体来讲,对外进行并购扩张使企业规模扩大后,经理可以获得以下益处:第一,当企业规模更大时,经理的威望和社会地位随之提高,从而提高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

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理人员的报酬也随之增加。

弗思(1980年)发现并购企业经理在合并后的两年里平均收入增长33%,而没有发生并购的企业经理平均收入仅增长20% 。

第三、大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并购浪潮来临时,大企业比起中小企业来被并购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能为经理人员提供较大的职业保障。

参考文献:
[1]车敏,王连强,陈猛.浅析企业并购动机[J],现代商业,121-122.
[2]崔保军.企业并购动机综述[J],企业经济2004(8)77-78.
[3]欧阳静波.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77-78.
[4]张月华.并购动机的理论和现实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6)5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