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朗读训练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作品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在这一段中,表达了作者即将离开祖国时的依依不舍的离别深情。这里既有对祖国的爱,又有对离别的悲伤。朗读时,语气要低沉,声音要徐缓,仿佛负重,气息有些凝涩。
三、各种文体的朗读
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技能、技巧,这只是朗读的初级阶段,作为一名教师还必须抓住各类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形成朗读能力与风格的多样化,以期达到朗读的高水准阶段。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的;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的;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是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是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是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是气少声淡;怒的感情是气粗声重。如:
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度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字,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赵明《庄周屈原比较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训练基本要领
1.规范化的朗读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语音标准规范 语意内涵明晰
语气轻重相宜 语调变化有致
速度快慢合体 节奏和谐协调
停顿长短恰当 情感鲜明适度
2.不同文体,朗读风格不一:
政论性文字材料——庄重(语音发音饱满,以中音区为主)
记叙文体——逼真、生动、绘声绘色、入情入景
3.内在语的运用
我们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
在朗读中,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滚动,赋予有声语言以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从而使朗读更具生命力。读好作品中的内在语,可以让人们透过文字表面聆听思想的声音,可以使作品显得更有深度,更耐人寻味。如:
3.节奏变化技巧
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乐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带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奏,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是呆板的,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他把数字有节奏的、有变化的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观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节奏与语速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语速只表示说话的快慢,节奏包括起伏、强弱。
连接的表现力。连接就是在书面上标有停顿的地方赶快连起来,不换气、不偷气,一气呵成,连接的作用,第一,是渲染气氛,第二,增强气势,能表达激情推进内容;表现停连技巧有三:一是气息要调解。比较大的停顿地方要换气,小的停顿要偷气(不明显的换气),另外要就气(一气呵成);第二,接头要扣“环”。即两个内容相联的句子,第一句的节尾压低,第二句的起音也要低,这样两个句子中的音位差就小,给人感觉环环相扣。第三,层次要“抱团”。句子的末尾音节不要往下滑,每层的意思要有鲜明的起始感、整体感。
2.停连掌握技巧
a.语法停顿。又叫自然停顿,一个词中间是不能停顿,如“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念成“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就把意思搞反了。从语法上说中心语与附加语往往有一个小小的停顿,书面语用标点符号表示的地方要停顿,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哪些地方该停呢?停顿时间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句子。
这句话是长征中一位红军战士临终前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出来的。朗读时,感情是悲壮的,气息是短促的,声音是虚弱的、断续的。最后一句的语气可以这样处理:“实声”停留在“它”字上,“带给”两字用气息托出来的“虚声”吐出。
再如: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节选自郑振铎《别了,我爱的中国》)
b.逻辑停顿。是根据要强调的停顿,苏联研究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没有逻辑的停顿的语言是文体不通的话,那么没有心理停顿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逻辑停顿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c.感情停顿。又叫心理停顿,逻辑停顿为理智服务,感情停顿为感情服务,表示一种微妙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而作的停顿。 D.特殊停顿。为加强某种特殊效果或应付某种需要所作的停顿。停顿的表现力:第一,可以变含糊为清晰,如:“最贵的一张(停)值一千元”,表示最贵的只有一张,其它的不足一千元;第二,变平淡为突出;第三,变平直为起伏。如“大堤上的人/谁/都明白”就有起伏:第四,变松散为整齐;有些排比句通过停顿变得很美,节奏很好,如写交通安全的一篇演讲稿:“每天的太阳是您的,晚霞是您的,健康是您的,安全也是您的”,要声断,气不断,情不断。要重复强调的是停顿不是中断,只是声音的消失,它绝对是气流与感情连起来的,有停就有连,而且某种激烈、紧张的情况下需要连接。
(2)语调的基本类型。一般分四类:平直调,上扬,曲折,下降。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平直调:多用于陈述、说明的语句。表述庄重、严肃、回忆、思索的情形,表现平静、闲适、忍耐、犹豫等感情或心理。下降调:多用于感叹。有些陈述句,常表示祈求、命令、祝愿、感叹等方面内容,表现坚决、自信、肯定、夸奖、悲痛、沉重等。上扬调:多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某些感叹句、陈述句。适用于提问、称呼、鼓动、号召、训令等场合,表达激昂、亢奋、惊异、愤怒等情绪。曲折调: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地方,表示惊讶、怀疑、嘲讽、轻蔑等心绪。在实际应用中四个语调不是孤立的,语调变化不以句子为单位体现,而表现在语流中的千差万别的变化。
这段议论文字,观点鲜明地论述了“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出现的必然性。首句以一个“不是”、“而是”大并列关联句,提出了论点。接下来,从战国时代的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革新、开创”,因此,这一切变化导致了文学、史学、哲学的互涵互动的发展。论证极富逻辑性,观点鲜明、论据充实。我们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必须依据议论文体的判断、推理、论证特征,抓住文中的逻辑关联词,配置重音与停连,方能表达出议论的理性风格。
慢节奏: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一次行动的迟缓节奏宜慢;表现平稳,沉郁、失望、悲哀情绪节奏宜慢。快节奏:表现情绪紧张、热烈、欢快、兴奋、慌乱、惊惧、愤怒、反抗、驳斥、申辩时宜快节奏。
节奏调度的几个原则:1、感情原则。2、语境原则。根据语言的环境调整。3、内容原则。根据内容调整。
节奏美体现方式:1、步韵。如:写文章时要体现节奏美,可用几个句子像散文诗那样压一下韵;2、对应。包括运用对比句和对偶句;3、排比句。4、复沓。反复使用形式和意义相近的词、句、段;5、层递。一层递一层;6、联珠和回环。联珠即把第一个句子末尾的词作第二个句子开头的词,回环即是一个词反复运用,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议论文体——立场鲜明、褒贬色彩鲜明、语言铿锵有力、表达简洁利落
说明文体——关键词、中心词加重分量
二、朗读的技巧训练
(一)外部技巧:
1.重音运用
生活中经常运用重音,重音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如,“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大意”是大概的意思,如果把“意”轻念,就是“粗心”的意思。所以,重音具有区别词意的作用,读重读轻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重音可分为三种:1、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规律重读的音,2、逻辑重音。是根据演讲说话的内容和重点自己确定。3、感情重音。是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细微的心理来安排。重音不一定重,有时放轻也起了强调的作用。重音有二种,一种是重重音,一种是轻重音。重音怎样体现?一是加大音量,二是拖长音节,三是一字一顿,四是夸大调值(调值有一个五度表:一声55,二声35,三声214,四声51)。
按通常文体的分类,要掌握以下四种常用文体类型的朗读特点。
1.议论文体
议论文体,是指评论、杂文之类的作品。议论文是以论述说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就是作者的观点、见解或主张,作者常常用精辟的理论和明白的事实,用严密的逻辑和凝练的语言,阐述个人的观点和主张。其态度鲜明,文笔犀利。朗读时,要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要读得从容、肯定、自然、平实。语言主体风格一致,褒贬色彩清晰,语言坚实有力,表述简洁利落。让听者能感受出字里行间的逻辑力量,以强化其雄辩及理性的感染力。例如: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从文字表面的意思来看,这是说小女孩终于得到了温暖、幸福和快乐。但从故事的实际内容和思想主题来看,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了、饿死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小女孩只有死亡才能彻底摆脱寒冷和饥饿。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反义的内在语,读出小女孩悲惨的结局。但也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毕竟从字面意思看小女孩并没有死,所以要让内在语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下滚动,情感的表达要做到含而不露。
4.语气的控制技巧
语气包含五个涵义:一是“式”指语法形式;二是“调”指语音的调,三是“理”指逻辑的推理,四是“采”修辞的文采,五是“色”发声的气色,由这五个方面综合包括在一个“情”字,要恰到好处表达感情必须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工夫。
(1)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内在的具体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它表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一般说,表达“爱”气徐声柔,表“憎恨”气足生硬,表“急”气短声促,表“喜”气满声高,表“怒”气粗声重,表“悲”气沉声缓,表“惧”气提声滞,表“疑”气细声黏。
教师口语朗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朗读的技巧及各种文体的朗读
教学
重点
1.朗读的技巧
2.各种文体的朗读
教学
难点
1.朗读的技巧
2.各种文体的朗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朗读Fra bibliotek技巧及各种文体的朗读 3课时
朗读检测 1课时
授课内容
【新课导入】
朗读是口语交际表达的基础。练习好朗读有利于我们掌握口语交际的语言表达。
第二课时
(二)内部的表达技巧:
1.形象感受
形象感受,是指朗读作品中的形象性词语对朗读者内心产生刺激从而让朗读者感触到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运动状态,使表现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符号在朗读者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引起朗读者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朗读者“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感受。
朗读中如何运用好形象感受呢?
利用作品中的人、事、物产生联想,注意抓住文章中最能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
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段文章之中的实词“冷”、“ 雪”、“黑”是最能让人产生联想的词语,朗读者要透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雪花、天黑,产生冷的感觉,从而形成内心视觉形象。
2.逻辑感受的运用
逻辑感受是指朗读者对朗读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文章中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各自然段之间、各句之间、句子中各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头脑中形成的感受。
4.语气的运用
语气是在朗读者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气息状态”。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语气:一是具体的思想感情在语气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它是语气的灵魂。二是语气要通过具体的声音形式来体现。三是语气以句子为单位,也就是语气是通过一个个句子展现它的不同风采或个性特征的。语气中具体的思想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气的感情色彩,二是语气的分量。它们是语气的灵魂。不同的感情色彩需要通过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在两者之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朗读中要运用好逻辑感受,这要求朗读者必须抓住语句、篇章的真正含义,掌握作品中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中转化为朗读者的思路,进而形成一种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征服力。朗读时,要抓住最能体现语言脉络、文章层次的是文章中的虚词。
如:
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三、各种文体的朗读
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技能、技巧,这只是朗读的初级阶段,作为一名教师还必须抓住各类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形成朗读能力与风格的多样化,以期达到朗读的高水准阶段。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的;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的;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是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是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是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是气少声淡;怒的感情是气粗声重。如:
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度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字,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赵明《庄周屈原比较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训练基本要领
1.规范化的朗读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语音标准规范 语意内涵明晰
语气轻重相宜 语调变化有致
速度快慢合体 节奏和谐协调
停顿长短恰当 情感鲜明适度
2.不同文体,朗读风格不一:
政论性文字材料——庄重(语音发音饱满,以中音区为主)
记叙文体——逼真、生动、绘声绘色、入情入景
3.内在语的运用
我们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
在朗读中,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滚动,赋予有声语言以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从而使朗读更具生命力。读好作品中的内在语,可以让人们透过文字表面聆听思想的声音,可以使作品显得更有深度,更耐人寻味。如:
3.节奏变化技巧
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乐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带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奏,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是呆板的,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他把数字有节奏的、有变化的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观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节奏与语速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语速只表示说话的快慢,节奏包括起伏、强弱。
连接的表现力。连接就是在书面上标有停顿的地方赶快连起来,不换气、不偷气,一气呵成,连接的作用,第一,是渲染气氛,第二,增强气势,能表达激情推进内容;表现停连技巧有三:一是气息要调解。比较大的停顿地方要换气,小的停顿要偷气(不明显的换气),另外要就气(一气呵成);第二,接头要扣“环”。即两个内容相联的句子,第一句的节尾压低,第二句的起音也要低,这样两个句子中的音位差就小,给人感觉环环相扣。第三,层次要“抱团”。句子的末尾音节不要往下滑,每层的意思要有鲜明的起始感、整体感。
2.停连掌握技巧
a.语法停顿。又叫自然停顿,一个词中间是不能停顿,如“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念成“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就把意思搞反了。从语法上说中心语与附加语往往有一个小小的停顿,书面语用标点符号表示的地方要停顿,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哪些地方该停呢?停顿时间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句子。
这句话是长征中一位红军战士临终前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出来的。朗读时,感情是悲壮的,气息是短促的,声音是虚弱的、断续的。最后一句的语气可以这样处理:“实声”停留在“它”字上,“带给”两字用气息托出来的“虚声”吐出。
再如: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节选自郑振铎《别了,我爱的中国》)
b.逻辑停顿。是根据要强调的停顿,苏联研究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没有逻辑的停顿的语言是文体不通的话,那么没有心理停顿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逻辑停顿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c.感情停顿。又叫心理停顿,逻辑停顿为理智服务,感情停顿为感情服务,表示一种微妙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而作的停顿。 D.特殊停顿。为加强某种特殊效果或应付某种需要所作的停顿。停顿的表现力:第一,可以变含糊为清晰,如:“最贵的一张(停)值一千元”,表示最贵的只有一张,其它的不足一千元;第二,变平淡为突出;第三,变平直为起伏。如“大堤上的人/谁/都明白”就有起伏:第四,变松散为整齐;有些排比句通过停顿变得很美,节奏很好,如写交通安全的一篇演讲稿:“每天的太阳是您的,晚霞是您的,健康是您的,安全也是您的”,要声断,气不断,情不断。要重复强调的是停顿不是中断,只是声音的消失,它绝对是气流与感情连起来的,有停就有连,而且某种激烈、紧张的情况下需要连接。
(2)语调的基本类型。一般分四类:平直调,上扬,曲折,下降。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平直调:多用于陈述、说明的语句。表述庄重、严肃、回忆、思索的情形,表现平静、闲适、忍耐、犹豫等感情或心理。下降调:多用于感叹。有些陈述句,常表示祈求、命令、祝愿、感叹等方面内容,表现坚决、自信、肯定、夸奖、悲痛、沉重等。上扬调:多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某些感叹句、陈述句。适用于提问、称呼、鼓动、号召、训令等场合,表达激昂、亢奋、惊异、愤怒等情绪。曲折调: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地方,表示惊讶、怀疑、嘲讽、轻蔑等心绪。在实际应用中四个语调不是孤立的,语调变化不以句子为单位体现,而表现在语流中的千差万别的变化。
这段议论文字,观点鲜明地论述了“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出现的必然性。首句以一个“不是”、“而是”大并列关联句,提出了论点。接下来,从战国时代的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革新、开创”,因此,这一切变化导致了文学、史学、哲学的互涵互动的发展。论证极富逻辑性,观点鲜明、论据充实。我们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必须依据议论文体的判断、推理、论证特征,抓住文中的逻辑关联词,配置重音与停连,方能表达出议论的理性风格。
慢节奏: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一次行动的迟缓节奏宜慢;表现平稳,沉郁、失望、悲哀情绪节奏宜慢。快节奏:表现情绪紧张、热烈、欢快、兴奋、慌乱、惊惧、愤怒、反抗、驳斥、申辩时宜快节奏。
节奏调度的几个原则:1、感情原则。2、语境原则。根据语言的环境调整。3、内容原则。根据内容调整。
节奏美体现方式:1、步韵。如:写文章时要体现节奏美,可用几个句子像散文诗那样压一下韵;2、对应。包括运用对比句和对偶句;3、排比句。4、复沓。反复使用形式和意义相近的词、句、段;5、层递。一层递一层;6、联珠和回环。联珠即把第一个句子末尾的词作第二个句子开头的词,回环即是一个词反复运用,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议论文体——立场鲜明、褒贬色彩鲜明、语言铿锵有力、表达简洁利落
说明文体——关键词、中心词加重分量
二、朗读的技巧训练
(一)外部技巧:
1.重音运用
生活中经常运用重音,重音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如,“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大意”是大概的意思,如果把“意”轻念,就是“粗心”的意思。所以,重音具有区别词意的作用,读重读轻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重音可分为三种:1、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规律重读的音,2、逻辑重音。是根据演讲说话的内容和重点自己确定。3、感情重音。是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细微的心理来安排。重音不一定重,有时放轻也起了强调的作用。重音有二种,一种是重重音,一种是轻重音。重音怎样体现?一是加大音量,二是拖长音节,三是一字一顿,四是夸大调值(调值有一个五度表:一声55,二声35,三声214,四声51)。
按通常文体的分类,要掌握以下四种常用文体类型的朗读特点。
1.议论文体
议论文体,是指评论、杂文之类的作品。议论文是以论述说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就是作者的观点、见解或主张,作者常常用精辟的理论和明白的事实,用严密的逻辑和凝练的语言,阐述个人的观点和主张。其态度鲜明,文笔犀利。朗读时,要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要读得从容、肯定、自然、平实。语言主体风格一致,褒贬色彩清晰,语言坚实有力,表述简洁利落。让听者能感受出字里行间的逻辑力量,以强化其雄辩及理性的感染力。例如: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从文字表面的意思来看,这是说小女孩终于得到了温暖、幸福和快乐。但从故事的实际内容和思想主题来看,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了、饿死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小女孩只有死亡才能彻底摆脱寒冷和饥饿。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反义的内在语,读出小女孩悲惨的结局。但也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毕竟从字面意思看小女孩并没有死,所以要让内在语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下滚动,情感的表达要做到含而不露。
4.语气的控制技巧
语气包含五个涵义:一是“式”指语法形式;二是“调”指语音的调,三是“理”指逻辑的推理,四是“采”修辞的文采,五是“色”发声的气色,由这五个方面综合包括在一个“情”字,要恰到好处表达感情必须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工夫。
(1)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内在的具体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它表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一般说,表达“爱”气徐声柔,表“憎恨”气足生硬,表“急”气短声促,表“喜”气满声高,表“怒”气粗声重,表“悲”气沉声缓,表“惧”气提声滞,表“疑”气细声黏。
教师口语朗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朗读的技巧及各种文体的朗读
教学
重点
1.朗读的技巧
2.各种文体的朗读
教学
难点
1.朗读的技巧
2.各种文体的朗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朗读Fra bibliotek技巧及各种文体的朗读 3课时
朗读检测 1课时
授课内容
【新课导入】
朗读是口语交际表达的基础。练习好朗读有利于我们掌握口语交际的语言表达。
第二课时
(二)内部的表达技巧:
1.形象感受
形象感受,是指朗读作品中的形象性词语对朗读者内心产生刺激从而让朗读者感触到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运动状态,使表现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符号在朗读者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引起朗读者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朗读者“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感受。
朗读中如何运用好形象感受呢?
利用作品中的人、事、物产生联想,注意抓住文章中最能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
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段文章之中的实词“冷”、“ 雪”、“黑”是最能让人产生联想的词语,朗读者要透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雪花、天黑,产生冷的感觉,从而形成内心视觉形象。
2.逻辑感受的运用
逻辑感受是指朗读者对朗读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文章中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各自然段之间、各句之间、句子中各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头脑中形成的感受。
4.语气的运用
语气是在朗读者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气息状态”。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语气:一是具体的思想感情在语气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它是语气的灵魂。二是语气要通过具体的声音形式来体现。三是语气以句子为单位,也就是语气是通过一个个句子展现它的不同风采或个性特征的。语气中具体的思想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气的感情色彩,二是语气的分量。它们是语气的灵魂。不同的感情色彩需要通过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在两者之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朗读中要运用好逻辑感受,这要求朗读者必须抓住语句、篇章的真正含义,掌握作品中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中转化为朗读者的思路,进而形成一种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征服力。朗读时,要抓住最能体现语言脉络、文章层次的是文章中的虚词。
如:
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