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染毒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染毒技术)
(一) 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染毒技术) 染毒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验目的、动物种类和药物剂型等情况确定。
当研究外来化学物的毒性时,实验动物接触化学物途径的选择,应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接触该化学物的途径为依据。
通常使用以下四种染毒方法,即经口,经呼吸道,经皮肤,注射染毒。
1、经口染毒目的:
研究外来化学物能否经胃肠道吸收及求出经口接触的致死剂量(LD50)。
由于外来化学物可以污染饮水及食物,因此,此种染毒方式在卫生毒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胃肠道接触又因实验动物的种属不同,外源化学物理化性质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接触方式。
(1)、灌胃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经口染毒多用灌胃法,此法剂量准确,适用于小鼠、大鼠、家兔等动物。
灌胃法是将外源化学物用灌胃器灌到实验动物胃内。
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小鼠的灌胃针长约 4~5 cm,直径为1 mm,大鼠的灌胃针长约 6~8 cm,直径约 1.2 mm。
灌胃针的尖端焊有一小圆形中空的金属球。
1 / 7
焊金属球的目的是防止针头刺入气管或损伤消化道。
针头金属球端弯曲成 20左右的角度,以适应口腔、食道的生理弯曲度走向。
图 11 灌胃针食道食道气管气管By LASCOBy LASCO面向自己,沿着门牙左边滑入边滑入面向自己,沿着门牙左图 12 鼠类灌胃、腹腔注射① 剂量:
在每一实验系列中,同种实验动物的灌胃体积最好一致,即以单位体重计算所给予的毫升数应该一致,即 ml/kg 或 ml/g 计。
因为成年动物胃容积与体重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按单位体重计算灌胃量,受试化学物的吸收速度相对稳定。
A、鼠类的灌胃法:
用左手固定鼠,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一侧嘴角插入,压迫鼠的头部,使口腔与食道成一直线,将灌胃针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道,可感到轻微的阻力,此时可略改变一下灌胃针方向,以刺激引起吞咽动作,顺势将药液注入。
一般灌胃针插入小鼠深度为 3~4 cm,大鼠或豚鼠为 4~6 cm。
常用灌胃量小鼠为 0.2~1 ml,大鼠 1~4 ml,豚鼠 1~5 ml。
B、兔的灌胃法: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再慢慢沿上腭壁插入食道,将灌胃管的外端浸入水中,如有气泡逸出,则说明灌胃管误入气管,需拔出重插。
插好后,将注射器连于灌胃管将药液推入。
---------------------------------------------------------------最新资料推荐------------------------------------------------------ 灌胃结束后,先拔出灌胃管,再拿出开口器。
一次灌胃能耐受的最大容积兔为 80~100ml,狗为 200 ~250ml。
图 13 兔耳缘静脉采血、注射及灌胃法② 注意事项:
为了防止化学物与食物之间的反应,灌胃前应禁食 4 小时,灌胃后禁食 2 小时,但不禁水。
③ 优点:
剂量准确;缺点:
工作量大,易伤及消化道或误入气管而造成动物死亡。
(2)、喂饲将受试化学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由动物自行摄入。
为了准确掌握每只动物摄入化学物的剂量,需单笼喂养动物,计算每日的摄食量和饮水量,以折算摄入化学物的剂量。
优点:
符合人类接触化学物的实际情况。
缺点:
因为外源化学物暴露在空气中,非一次进入消化道,干扰因素较多。
异味动物拒食;挥发摄入量下降,有经呼吸道吸入的可能;化学物易水解或与食物中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则摄入量不准确并有改变化学物毒性或毒效应的可能(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少用此法)。
3 / 7
(3)、吞咽胶囊将一定剂量的受试化学物装入胶囊内,强制放到动物的舌后咽部强迫动物吞下;主要适用于家兔,猫,狗,羊等较大动物;此种方法剂量准确,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有异味的化学物。
2、呼吸道染毒有些化学物,常温常压下为气态,或在生产生活中以粉尘、气体、蒸气或雾等状态存在的药物或毒气,需通过呼吸道染毒,目的是研究化学物能否经呼吸道吸入,吸入过程对呼吸道有无损伤及求出 LD50(半数致死浓度)等参数。
接触方式有两种:
(1)、吸入接触:
将实验动物置于含有一定浓度的外来化学物的染毒柜或其它容器中,动物自然吸入化学物。
① 静式吸入:
将实验动物置于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易挥发的液态化学物或一定体积的气态化学物,在容器内形成所需受试物浓度的空气环境。
优点: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少,适用于小型动物。
缺点:
a、实验期间无氧气补充,容器中氧分压逐渐降低, CO2分压,温度,湿度逐渐升高,影响毒作用。
b、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染毒柜内化学物浓度渐渐降低,由
---------------------------------------------------------------最新资料推荐------------------------------------------------------ 于动物被毛,排泄物,壁柜等可能会对化学物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吸附),故难以维持恒定的浓度。
此外,动物的体表暴露在该环境中,若该化学物可经皮吸收,还会造成交叉吸收的情况。
② 动式吸入:
指动物置于空气流动的染毒柜中,染毒柜配有新鲜空气补给系统,有受试化学物空气排出的动力系统和随时补充受试物的配气系统, O2、CO2分压恒定,温度、湿度恒定,受试物浓度恒定,明显由于静式染毒。
优点:
符合人类接触化学物的实际情况。
缺点:
设备复杂,受试物消耗量大,易污染工作环境。
(2)、气管注入接触:
在动物被麻醉的情况下,将已消毒灭菌的受试物(粉尘混选液或液体)注入气管,使之分布在左右肺内。
该染毒方式多用于制作急性中毒模型,而不同于急性毒性试验。
3、皮肤染毒为了鉴定化学物质经皮肤的吸收作用、局部作用、致敏作用和光感作用等,需采用经皮肤染毒方法。
(1)、斑贴法(家兔):
5 / 7
在脱毛区(一般 l cm2即可)贴敷浸有受试化学物的多层纱布(应低于致死刑量),再盖上一层油纸或塑料薄膜,贴牢固定。
于 12~24 小时后解开敷料,用温水清洗皮肤,观察皮肤反应。
(2)、浸尾法(小鼠及大鼠):
目的是定性地判定受试物的经皮吸收作用。
染毒前先将鼠放入特制的固定盒内,并使其尾巴通过固定盒底部的软木塞的圆孔露出管外。
继之将尾巴通过小试管软木塞小孔,插人装有受试物液体的试管内,浸泡2~6 小时,观察中毒症状。
4、注射染毒 (1)、皮下注射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
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腿外侧、内侧、背部、耳根部、腹部。
一般小鼠在背部或前肢腋下,大鼠在背部或侧下腹部;豚鼠在后大腿内侧、背部等脂肪少的部位;兔在背部或耳根部注射;蛙可在脊背部淋巴囊注射;狗多在大腿外侧注射,拔针时,轻按针孔片刻,防药液逸出。
放在铁盖上, 右手抓尾巴,左手抓皮肤右手抓尾巴,左手抓皮肤沿着拇指.食指中间插入,可感觉针穿过皮层入,可感觉针穿过皮层回抽, 打入, 完成回抽, 打入, 完成放在布上, 右手抓尾巴,左手抓皮肤左手抓皮肤沿着拇指.食指中间插入,可感觉针穿过皮肤入,可感觉针穿过皮肤回抽, 打入, 完成回抽, 打入, 完
---------------------------------------------------------------最新资料推荐------------------------------------------------------ 成放在铁盖上, 沿着拇指.食指中间插放在布上, 右手抓尾巴,沿着拇指.食指中间插图 14 皮下注射 (2)、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时需将注射的局部脱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并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紧贴皮肤表层刺入皮内,然后再向上挑起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药物,此时可见皮肤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3)、肌内注射肌内注射应选肌肉发达、没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一般多选臀部。
注射时垂直迅速刺入肌肉,回抽针拴如无回血,即可进行注射。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