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赏牡丹》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刘禹锡的诗⼤多⾃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刘禹锡的⼭⽔诗,改变了⼤历、贞元诗⼈襟幅狭⼩、⽓象萧瑟的风格,⽽常常是写⼀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的咏史诗⼗分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刘禹锡《赏牡丹》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数的⼈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格。

牡丹别名“⽊芍药”,芍药为草本,⼜称“没⾻牡丹”,故作者称其“⽆格”。

在这⾥,⽆格指格调不⾼。

芙蕖:即莲花。

国⾊:原意为⼀国中姿容最美的⼥⼦,此指牡丹花⾊卓绝,艳丽⾼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都、京城。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李正封“国⾊”之语推测此诗为⼤和⼆年(828年)⾄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和年间作者重⼊长安之时。

⽂学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法,乃⽤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没有从正⾯描写牡丹的姿⾊,⽽是从侧⾯来写牡丹。

诗⼀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所喜爱的花卉,然⽽诗⼈赞颂牡丹,乃⽤“芍药妖⽆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有⼈将牡丹⽐为“花王”,把芍药⽐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

“芙蕖”,是在诗⽂中常以清⾼洁净的⾯⽬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概因为她亭亭⽟⽴于池⾯之中,令⼈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寡情。

这⾥暗⽰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的是抑彼扬此的⼿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第三句笔锋⼀转,从正⾯赞颂牡丹。

“唯有”⼀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表明了诗⼈对牡丹的偏爱。

“国⾊天⾹”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所乐于接受和沿⽤。

牡丹是花中,“百般颜⾊百般⾹”(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们倾城⽽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赏爱的倾国之⾊。

牡丹在诗⼈眼⾥,她姿⾊超群,是国中“美⼈”。

由于牡丹具有⽆与伦⽐的姿⾊,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们竞相品赏,⽣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的⼼声。

这⾥“动”字⽤得极妙,仿佛使⼈看到了当时⼈们为了观赏牡丹⽽万⼈空巷、⼈头攒动的⽣动场⾯。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其中⼜深含了诗⼈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的赞誉,却⼜突出了牡丹的姿⾊,令⼈玩味⽆穷。

作为花⽊,本来⽆所谓格调⾼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拟⼈化和烘托的⼿法,巧妙⽣动地把⾃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