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转变理论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刘艳秋;郭艳玉
【摘要】目的: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方法: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干预.结果:干预后手卫生执行率和合格率均高于干预前.结论:运用行为转变理论能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对控制医院内感染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名称】《天津护理》
【年(卷),期】2011(019)006
【总页数】1页(P339)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医务人员;手卫生
【作者】刘艳秋;郭艳玉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医院,天津300232;天津市第一医院,天津3002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6
手卫生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中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

目前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洗手执行情况、院感相关知识培训情况、知晓率等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的重要环节。

我院护理部与院内感染科合作,对如何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率,进行一系列循证观察。

自2009年9至2010年9月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对医院近100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干预,效果良
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00名医务人员作为手卫生干预对象,其中医生36人,护士64人,男性 35人,女性65人,年龄23~50岁,平均38.5岁。

从事临床工作年限1~28年,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1.2 方法及步骤行为转变理论是James Prochaska博士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最早应用于吸烟行为干预,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为干预领域〔1〕。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渐进和连续的过程,可被分为5个阶段——意图前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

根据行为转变理论在不同阶段对干预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及措施。

2.1 意图期和意图前期观察组成员以《手卫生行为现场观察表》观察干预对象手卫生实际操作情况,从中发现手卫生方面的薄弱环节,用《手卫生认知调查问卷》调查干预对象对手卫生的认知情况,用《手卫生行为自评问卷》让干预对象对自己的手卫生进行自评。

2.2 准备期根据手卫生的薄弱环节提供规范化和重点的手卫生培训,具体做法是发放手卫生相关宣传材料,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专题讲座,实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共3学时。

除此以外还在科室内分小组讨论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并练习洗手方法,在洗手槽处悬挂醒目标牌,上面标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洗手程序,根据手卫生行为自评问卷的调查结果,干预对象对自己的手卫生进行自省。

2.3 行动期重点强化含醇擦手剂和环境支持。

配置完善的手卫生设施是保证落实手卫生规范的基础,医院领导重视医院感染工作,按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加大投入,在临床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与设备,如: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符合手卫生规范的洗手剂、含醇擦手剂、干手物品与设备,有效避免多人使用同一洗手皂或擦手毛巾造成的二次污染,为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条
件。

同时提高医护人员洗手频率和质量,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4 维持期的持续督导、反馈,增强了行为改变的信心和动力。

为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院领导增强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建立必要的洗手管理和监测制度以及手卫生规范考核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并将监测结果纳入质量管理的绩效考核中,切实促进手卫生规范工作的持续落实。

2 干预效果
通过实施管理干预,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及细菌培养合格率干预后均优于干预前,见表1、表2。

表1 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的比较干预前合格不合格干预后合格 56 20不合格 0 24
表2 干预前后受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干预前合格不合格干预后合格 85 11不合格 0 4
3 讨论
3.1 提高手卫生执行率及监测合格率手卫生执行起来相当不容易,因为它与许多人类行为学的因素相关。

刘辉〔2〕以行为教育方法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结果医生和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提高到50.3%、62.4%。

本观察运用行为转变理论的方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在干预后达到76%。

巫胡兰〔3〕对临床护士在操作中的手卫生进行调查,其中细菌培养合格率为8
4.84%,与本观察干预前操作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5%相仿。

本观察干预后手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6%。

行为转变理论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克服“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矛盾通过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自评和行为比较,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行为自评和行为改变方面均得到提高,且从认知到信念再到行为,改变程度没有衰减。

按照”知信行理论”,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是递进关系模式,知识和信息是形成积极的信念和态度的基础,正
确的信念和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

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干预,重点促进其思考,从而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动机,并逐渐改变行为习惯,强化并保持新行为。

很好的克服“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矛盾。

3.3 含醇擦手剂成为进一步维持、提高手卫生效果的重要方向含醇擦手剂擦手作
为替代方法很有意义,他克服了反复洗手致手皮肤损伤、费时间和添置设施等诸多问题。

许多研究支持采用含醇擦手剂擦手以部分代替洗手,从而提高手卫生执行的依从性。

但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含醇擦手剂提供率只达56%,含醇擦手剂使用率
仅14.2%〔4〕。

本研究干预前含醇擦手剂使用情况也与此相似。

通过干预含醇擦手剂的日使用次数明显上升。

含醇擦手剂在进一步成为维持、提高手卫生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容毅,李晓瑜.浅谈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餐饮业从业人员卫生标准宣传贯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14):76-78
〔2〕刘辉.行为教育干预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J].家庭护士,2007,5(5):6
〔3〕巫胡兰,邹英.临床护士在操作时手卫生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24):2220
〔4〕韩黎,朱士俊.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