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
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过程的实
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
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
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
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
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能在学习课文或识字时,抓住插图的美,领着学生欣赏,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在欣赏插图美的同时,还可以进
行更高层次上的画美。
画美就是将文字的描写进行内化,从而形成的再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这种阅读后的再现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色彩,是学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
正是这种再现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无限魅力。
它很容易打破原图或多媒体所
带来的思维定势,将学生领入一个更高境界,给学生带来一个或许是身临其境都无法体现的
诗化的感觉。
在上《大海睡了》这课时,在学生充分欣赏完课文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着
大海的涛声(录音),将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一只海螺或金色的沙滩,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
白天和安静的黑夜,那一刻,除了涛声,教师里是安静的。
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思
维正在大海中遨游,他们正在勾画属于自己的美景。
二、"以美启真",激发美的情感。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
获取良好品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里不
仅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深刻认识,而且倾吐着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厚感情。
因此,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对人和事的理解认识,同时获得感
性体验。
例如《二泉映月》一文这样写道:"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
缓流淌。
这似乎是……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个片段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那月光照耀下的二泉边,使我们听到那叮咚的泉
水声,欣赏到月夜的美景,感受到阿炳对师傅的怀念、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的向往,以及
他爱家乡、爱清泉、爱明月的情怀。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
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
三、引导感知,体会美的韵味
新课标反复强调了读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可以说新课标强调了用读的方式去体验美,用读的方式修补了以往的缺憾。
《小池塘》用生动的比喻展示了小池塘的美丽,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在教学的时候,我
们没有一句句地分析哪句话是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比,而是领着学生反复地、采用
多种形式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边读边结合插图欣赏,把对整篇文章的欣赏和对图的
欣赏结合起来,体会文章所描写的美丽画面和美好意境。
学生对美的体验完整了,课文也读
得生动、有情。
现在的教学注重了美的完整性,更注重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体验的
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听课的时候,常听见老师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哪儿写得最美?"学生的个
性体验和审美情趣是不同的,答案也是不同的,而每个答案都是真诚的,文章也会因为这种
真诚而变得更美。
四、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
"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
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
在
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诗句,惬意怡神。
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
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
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
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比如《荷花》一课的第四节,课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
富的想像?作者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前三段的基础上,找出了闻着花的阵阵清香,看着淡雅而和谐的花色,庄重而优美的花姿,作者被陶醉了,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想像
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花,翩翩起舞,与虫共语。
这使学生懂得自然景物是想像的基础,而想像
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因为作者已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中了。
接着,我又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随着荷花舞曲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风吹荷叶发出了哗哗的响声,那是有节奏的舞曲,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声,舞
着长长的白纱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这种再创造想像是审美意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从学生那闪闪发光的眼神里,从学生那天真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已经学会了鉴赏美,得到了审
美的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