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绝句》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下《绝句》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绝、鹂”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2.简单介绍诗人: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名。
这首诗是他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词语:黄鹂白鹭鸣唱一行西岭停泊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指名读,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
(2)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3)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教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写到的几种色彩。
(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线。
)
(2)教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呀?现在,带着你的感受朗读古诗吧。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中藏着美美的图画,不信试试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诗中藏画)
5.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
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被同学们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给找出来了。
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
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是装在窗户里呢?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
(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2)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可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辅助理解。
如有条件,也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
)
(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距离成都很远。
(4)理解“万里”和“千秋”。
①顺接上一个环节,提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②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③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这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
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指导写“吴、含、岭”。
(1)出示“吴”,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含”,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的区别。
另要强调“山”作偏旁时竖折要略斜。
2.学生描红、临写4个字(前面已指导“绝”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讲评。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练习题。
2.背诵《绝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可遵循这一原则安排教学: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画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节奏。
朗读古诗,首先速度要稍慢一些,每个字都要读得正确、清楚;其次,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意,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并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我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
但是,本课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教师做得还不够到位,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