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创新研究
焦梦飞
(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新生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奠定大学生学习生涯以及工作生涯的基础。
本文在研究新媒体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找到创新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高校新生早日融入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
关键字:新媒体;新生适应性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超越了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成为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和媒介。
新媒体拥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有效利用新媒体,将其融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之中,开展多元化入学教育方式,丰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一、新生适应性教育面临的机遇和迎接的挑战
新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新载体给新生适应性教育带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宽新生入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新媒体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生对新媒体过度依赖,难以适应,对高校学工一线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给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新的影响等。
二、创新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延伸教育的深度
新媒体是一个新生事物,接受它必须要有新的观念与之相适应,同时要遵循相应的规律。
部分新生适应性教育者受网络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过分强调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新媒体的发展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行的,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坚定利用新媒体的决心,不能消极对待,更不能抵制。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生适应性教育,逐步形成从“一统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化,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填鸭式”教育向开放、平等、互动双向教育转化。
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把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客体、媒介结合起来,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新生教育中的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参与到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发挥合力。
最后,要坚持新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诸如课堂教学、听报告会、讲座等,依然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基础,要坚持利用,不能摒弃。
同时,研究、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以新生传统教育、现实教育为基础,新媒体教育为拓展,实现教育目的的统一,教育手段的互补。
三、创新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教育方法,扩宽教育的长度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适应性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教育方法。
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高校安排专项资金,整合网络资源,优化新媒体平台的顶层设计,把新媒体尽早融入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迎新专栏。
即将进入象牙塔的同学,满怀期待大学生活,急于了解关于自己学校的所有事情。
因此,利用校园网上的迎新专栏,把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特色专业以及新生注意事项等发布在网上,方便同学们提前了解信息,尽快进入状态。
高校在迎新专栏的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巧妙安排;版面设计要符合新生们的思想特点,贴近生活,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邀请新生参与专栏的设置。
其次,充分利用手机终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
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大大拓宽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渠道,利用微信、QQ、钉钉等社交软件,将入学教育与新生生活无缝对接,增强与学生的亲密度,加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利用手机终端,开展网课、微课等新的课程形式,教师化身网络直播,学生在线与教师互动,全新的授课形式,将适应性教育的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
最后,创新建立新媒体管理队伍。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想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管理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媒体管理队伍,队伍由新生助班、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群体组成,这支队伍除了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外,还要充分认识和掌握新媒体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熟悉新媒体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四、结论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如何做好第一课,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新媒体教育的独有特点相结合至关重要,在发挥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适应性教育形式,拓展适应性教育内容,提高适应性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春娣,黄荟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教育的创新思考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5).
[2]沈 楚.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年8月
作者简介:焦梦飞(1985-),男,汉族,河南汝州人,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