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羽肉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黄羽肉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5-11-12 17:54:50 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处邹剑敏
邹剑敏(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副所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是世界上禽肉生产发展最快的国家,年平均增长率在18%以上,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黄鸡产业发展极为迅速。

几年前,黄鸡的生产和消费主要在我国南方城市,广东起步最早,发展也最快,除当地消费以外,还大量供应香港活鸡市场。

广东的发展,带动了华南各省黄鸡生产的快速增长,随后逐步向华东、中原以及华北地区发展。

一、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近20年来,我国黄鸡生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据初步统计,全国家禽年增长速度在10%,而黄鸡的年增长速度大约在15%。

黄羽肉鸡占禽肉总量比重逐年增加,1980年全国饲养数仅2.4亿只,到2000年已增长到20亿只左右,黄鸡占禽肉的比重也由20%提高到50%,预计到2005年提高到65%。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黄河流域较少。

以广东省为例:其肉鸡生产以黄鸡为主,在2001年上市的7亿多只肉鸡中,黄鸡占95%以上,白羽的肉用仔鸡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占15%以上下降至5%以下,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2市场状况
我国人民素有喜食三黄鸡的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黄鸡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经济、地理、生活习俗对黄鸡的不同要求,这种对黄鸡要求的具体差异,形成了多元化的黄鸡市场空间。

从目前国内黄鸡的生产布局来看,黄鸡品种可谓名目繁多,在生长速度上有慢、中、快,在羽色上有麻、麻黄和黄色,从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黄鸡的需求。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预计2005年
全世界肉类中其中:
禽肉占肉类(%)
6.83
19.74
28.76
33.76
发达国家肉类中其中:
禽肉占肉类(%)
17.60
20.80
37.35
42.35
中国总肉类(吨)
14500888
30073312
51747000
57898313
其中:禽肉(鸡肉)(吨)
1123707
2583118
12517599
19546470
禽肉展肉类(%)
7.75
8.59
24.19
33.76
其中:优质肉鸡量(吨)
224741
904091
6258799
12705205
优质肉鸡占禽肉(%)
20.00
36.00
50.00
65.00
资料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
(1)黄鸡市场多元化
黄鸡市场是一个多元化市场:包括羽色多元化、体重多元化、品牌、品味多元化(高、中、低三档)、上市日龄多元化、销售方式多元化、加工品牌多元化等等。

所以要培育一个品种(品系)适应各种、各地市场需求是不太可能。

我国饲养的黄鸡基本已形成三大类型(从生长速度上分):即快大型、中速型和优质型三种。

快大型市场:以华北和华东为主,要求49日龄公母平均上市体重达1.3-1.5公斤。

由于受消费习惯的影响,一般公母混养,所以要求黄羽肉鸡公母混合饲养的出栏体重差别不能太大,该市场对生长速度要求较高,对外貌和体形要求一般。

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饲养者喜欢饲养公雏。

中速型市场:以广东及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为主,要求母鸡在80-100天上市,体重达到1.5-2.0公斤,要求鸡只有“三黄”特征明显,毛色光亮,冠红而大,体型滚圆,胫长适中。

该市场对体形外貌和口味要求较高,生长速度次之。

因而,多数饲料生产商在饲料中添加较多色素。

优质型市场:以广西和部分广东市场为主,要求母鸡在90-120天体重达1.1-1.5公斤,胫短、早熟性好,一般以未经杂交改良的地方鸡种为主。

目前,这三种类型的黄鸡占生产和市场份额和比例在发生着变化,快大型黄鸡由主导地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中速型黄鸡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

优质型仿土鸡发展势头很猛,已占相当的市场份额,预计将是今后市场消费的新增长点。

据广东省今年上半年调查统计,各类黄羽种鸡均衡发展,快大型占22.2%,中速型占38.45%,优质(土鸡)型占23.28%。

(2)活禽销售为主体
随着大流通,大市场的出现,禽肉的流通和其他农副产品一样,是十分活跃的。

从禽场销售到批发商,从批发商销售到零售商,从零售商到消费者等各个流通环节,其中的许多环节是以活禽形式。

活禽运输是禽肉运输的主要形式。

在各主要国道、主要省道,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见活禽运输的车辆。

由于活禽市场上活禽可存活时间特别短,一两天内销售不出去,需降价处理。

购买力强的消费者大多喜欢刚上市的健康、羽色俱佳的活禽,处理品价格虽低,也不太愿意购买。

因此,我国禽肉价格在传统节日前一周左右较高,而在其他情况下价格虽然有波动,但与猪肉、牛肉相比总是在不断降低。

(3)外貌评论质量优劣
我国黄鸡市场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外貌评鸡。

由于我国人民对颜色偏好的习惯,人们往往嗜好黄(麻)色、黑色。

在市场上,根据羽毛颜色、胫的颜色、冠红、胫细等判断鸡的优劣。

特别在南方地区,同一品种的黄鸡可以卖到相当好的价格,而同一品种中的少量白鸡却要作为等外品处理。

即使褐色羽毛的商品代老母鸡的售价也要高于白羽父母代老母鸡。

有色羽鸡是活禽市场的主角。

(4)地区价格差异大
因受各地不同的生产水平、饲养成本、交易成本、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优质鸡市场价格差异。

按近几年的平均统计情况,大体可划分为高价位区(12元/千克以上),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中价位区(8-10元/千克)主要为广西、湖北、上海等地;低价位区(6-8元/千克),主要为华东、华北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但各地的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研究水平
我国黄鸡育种20年的主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肉质、生产水平为主攻方向,集中反映在黄鸡生产性能的表现变化。

(1)育种研究的几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在港、澳、台首先发展黄鸡。

以香港石歧杂鸡为代表,即以生态型地方良种鸡为主,并适度杂交利用阶段。

基本上是在对地方鸡进行保种选育,大量直接上市,或适当杂交改良上市。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在广东、广西等地首先改良石歧杂鸡。

由于石歧杂鸡早期增重慢,繁殖率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香港首先引进了隐性白羽鸡与石歧杂鸡进行杂交。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黄鸡系统选育和地方鸡种制种阶段。

原国家科委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先后组成科技攻关课题组,对黄鸡进行了杂交试验和系统选育的科技攻关。

a 八十年代以数量遗传+电脑常规育种和快、慢羽自别雌雄的育种与应用,以及血液生化、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的探索研究。

在生产企业中建立多个纯系选育基础群,促进有条件的中、大型企业,基本上都培育出了代表本企业特色的商用品系推上市场。

b 九十年代前期,含隐性白基因的引进、吸收选育研究与应用技术,为生产经营者带来了显著的增产效应。

c 九十年代中期将矮小dw基因引入黄鸡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著改良了黄鸡的体形和肉质,实现了生产减耗增效的良好效果。

d 九十年代以来,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种鸡全程笼养,人工授精的饲养生产;家系种鸡单笼饲养和杂交试验,进一步提高了黄鸡选育种的科技生产水平。

e 九十年代中后期,建立和完善了黄鸡良种繁育的种子工程技术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形成品种资源场、育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至商品生产场等一系列宝塔式育种、制种和生产的科技经营管理体系。

将现代科技融入黄鸡产业经济的模式中,促进了生产企业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主体,这是黄鸡生产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

(2)制种技术的几个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育种研究和实践,黄鸡育种取得的巨大进展,有规模的黄鸡育种公司已普遍采用了三系(A、C、D、)或四系(A、B、C、D)制种技术。

① D系的选育
普遍采用引进品种——隐性白羽鸡。

早期曾有使用红波罗或Anak40父母代母本,但因羽色太红,而普遍不受欢迎,特别是香港和广东市场,现应用范围已较小。

由于隐性白鸡引种费较高,国内许多育种机构例如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深圳康达尔公司等,都已育成自己的隐性白羽品系。

目前,使用的隐性白羽鸡多为以色列血统和法国血统。

隐性白羽品系的选育目标:在维持适度体型和体重基础上,注重产蛋性能的选择,选择胫的黄度,提早性成熟。

② C系的选育
注重外貌特征的选择,强调产蛋性能和性成熟早(冠大而红),对矮小型黄鸡品系,还需注重胫长一致性的选择。

③ A(AB)系的选育
注重外貌特征,选择增重速度及饲料报酬等,中速型与优质型还应选择早熟性。

总之,目前中国黄鸡品系选育主要以个体选择为主,结合家系选育进行。

这是因为黄鸡主要经济性状,例如体型外貌特征,性成熟等都是质量性状或高遗传力性状,个体选择是最有效的方法。

与各省比较,广东省优质黄鸡品种资源丰富,又毗连港澳,黄鸡市场大。

所以自“六五”以来,重点是研究黄鸡的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适应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系、品种,建立高产优质鸡繁育体系。

近十年来,在进行黄鸡的选育过程中,开展血液遗传标记在禽类建立高产品系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选育出很受饲养者和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鸡。

二、存在问题
1传统习惯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民族,要求色、香、味俱全。

“无鸡不成宴”,国人对鸡,特别是优质黄鸡有着特别的嗜好。

但随着鸡种改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造成禽肉风味下降受到消费者们的非难。

风味问题,是一个涉及家禽品种、饲养环境、饲料品质、烹调技术乃至消费者对色、香、味的嗜好为一体的复杂问题。

对此,也有一个消费引导问题。

国人重口味,洋人重营养,过分地强调口味并不是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

营养、卫生应当优先于口味,至少应当并重。

这就是说,作为企业为了盈利要千方百计地适应市场及消费者,但在国家全局的立场上不可一味地顺从。

传统上黄色为中国贵族士大夫的首选色彩,故黄色羽毛的鸡比其它颜色更显珍贵。

但从科学的理论而言毫无道理。

改变观念、引导消费也是摆在我们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2科学标准
标准化是组织规模化大生产的必需,作为黄鸡产业,无标准生产是混乱和盲目的。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追求优质、高产、高效,必然要求黄鸡质量标准化。

因而,业界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订黄鸡的标准,加强对黄鸡育种、供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监控管理,做到优质优价,保护优质鸡生产者的积极性,保障消费者权益。

包括“饲养标准”等科学标准,是众多科研成果与生产接轨的具体形式。

从理论上讲,所有“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水平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成螺旋上升。

标准化工作虽然是无止境的,但是在某一时空状态下,又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在标准体系的设计上,技术指标的取舍方面也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全面安排。

总之,不能将黄鸡对营养的需求等同于“快大鸡”,必须用科学的饲养标准加以规范。

我国《黄羽肉鸡产品质量标准》即将颁布,它将规范黄羽肉鸡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为给内销和出口提供了可靠标准,这就要求黄羽肉鸡品种规范化、配套技术标准化。

3繁育体系
为促销占市场,各类黄鸡名目繁多,在一些种鸡场,乱交乱配现象严重,速生型肉鸡与蛋鸡杂交而成的杂鸡充塞市场,但由于其苗鸡价格便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活鸡市场上有诱惑力,冲击着常规繁育体系下的“优质鸡”市场。

严重影响黄鸡产业的发展。

由于杂交改良无序,生产水平也难以提高,也影响市场的拓展。

在大中城市周围真正的土鸡饲养者几乎消失,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量饲养中速黄鸡,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饲养肉杂鸡,真正的优质地方土鸡规模化饲养难寻踪迹。

为此,需要政府重视和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力度,保证合理利用品种资源,培育高效优质的配套系,尽快建立并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疾病防治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促进黄羽肉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4产品加工
与国外相比,我国禽肉加工严重滞后,制约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这一点已为行业人士所关注。

特别是黄鸡产业,一直以活禽销售为主。

发展深加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趋势。

深加工问题要逐步提到黄鸡产业化的日程上来。

劳动力密集是我们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发展黄羽肉鸡的深加工,是提高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竞争力
的需要。

在黄鸡产品开发上,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传统的加工方法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

在“十五”期间,食品加工将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禽肉的加工,以酱、熏、烤为主,各种禽肉的半成品(抽真空、油炸或配料),微波炉食品等的用量越来越大。

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除了活鸡、冰鲜鸡、冷冻鸡外,还需研制开发精细分割产品、深加工产品,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提高黄羽肉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黄鸡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趋势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年白羽肉鸡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等原因而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但我国以黄鸡为代表的优质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如果我们在优质禽产品生产开发过程中,注重肉、蛋产品的质量控制,我们不仅能够抵御国外禽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而且还可把我们的优质禽产品大量输送到国外市场。

1加强协调与技术协作
黄鸡及其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较高,目前国内的成功经验是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形成全力,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推动开发和创造知名品牌。

业务主管部门要以组织协调为主,科研、教学单位以技术协作为主,生产开发单位以具体实施为主。

建议中国畜牧业协会应尽快牵头组建全国性的黄鸡育种和开发协作组织,制订实施黄鸡联合育种方案,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地方鸡基因资源,通过现代科学手段,群策群力,培育出具有世界水平的黄鸡新品种,并加以大力推广应用。

以应对加入WTO后民族养鸡业面临的挑战。

2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
黄鸡开发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其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看其产业化经营程度和规模是否进入了大生产领域。

黄鸡开发,必须以企业为龙头,企业是开发和按产业化组织实施的主体。

因此产品开发应从建立完善产业链入手,注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重组形成产业体系,以解决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相适应的问题。

目前,我国肉鸡生产包括黄鸡可分为三类,一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分散饲养的千家万户;二是适度规模的家庭专业饲养场和零星分散加工的冷藏厂;三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社会外向型商业肉鸡企业群。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传统的千家万户的超小型的养殖经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畜牧业发展和迎接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既符合我国广大农村的现实生产力水平,也符合黄鸡生产的内在要求,应当是振兴我国民族养鸡业的必由之路。

在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要保持相当的盈利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龙头企业的规模决定着带动农户的多少,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益大小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

所以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企业与农民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龙头企业是一个关键。

在产业化进程中要特别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要真正地舞起来,必须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如果没有一定的盈利水平,龙头就无法舞起来,单靠政府的支持和外界的帮助是有限的。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在整个价值链中新增的效益部分,龙头企业要获得50%以上。

因为在产业化经营中,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的费用是非常高的。

而农户只是生产的一个环节,相对来说,他投入的费用较少。

3大型黄鸡企业将成为主体
据广东省今年上半年的统计,种苗生产已相对集中于大中型种鸡企业,这是种苗生产竞争激烈的结果。

这些种鸡企业规模较大,育种技术先进,既拥有丰富的基因库或多品种、多品系的核心群,又有多年来的选育种经验,有的公司已达30多个品系。

规模生产、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制度,不仅产品质优,成本也降低了。

这些优势是小型种鸡场和农户远远不及的,因此种鸡生产资源越来越向大中型种鸡生产企业流转。

4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肉鸡产业从70年代起步,大发展于80年代后期,经过近20年的壮大,现国内鸡肉生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而优化了肉类产品结构,提高了饲料报酬,又顺应了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消费的时代要求。

但发展到目前的地步,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一是肉鸡相对价格比国外发达国家还高,二是鸡肉及副产品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的一倍以上。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的削减,大批价廉物美的白羽肉鸡产品会大量涌入我国,势必对国内快大型的白羽肉鸡生产造成更大压力。

在此情形下,我国黄鸡生产愈加会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商机和前景。

目前我国广东的黄鸡生产量已占整个肉鸡生产的95%,全国平均亦接近50%,黄鸡生产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呈全国性发展势头已成趋势,预计在今后的5-10年内,我国优质黄鸡的生产总量将占全部肉鸡生产总量的70%以上,并保持该水平相对稳定。

5品牌,规模不断扩张
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要注重市场预测、产品品种的选择、结构搭配和规模大小,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功夫要下在对市场的调查预测上,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要走“品牌+规模”的发展路子,下决心创出自己的品牌。

一个品牌,一个系列名优产品就是本行业的一面旗帜,有了品牌才能参与市场竞争;但仅有品牌还不行,还必须迅速扩张上规模,要依靠品牌上规模,依靠规模才能创造最佳效益,巩固品牌。

6国外公司介入黄鸡市场
应当说,白羽肉鸡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给跨国育种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虽然中国禽肉市场价格有周期性波动,但总体而言,其利润高于国外公司,因为国外企业生产规模很大,虽单位利润最低,但整体利润最大化。

中国黄鸡市场的高利润必将刺激国外公司介入黄鸡市场。

事实上,国际上一些家禽育种公司,正在看好中国的黄鸡市场。

中国已加入WTO,黄鸡将成为国内外竞争的焦点。

因此,国内黄鸡行业必须警惕国外公司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挤占中国黄鸡育种和生产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