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层面浅议第二语言习得(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范群(1982-),女,辽宁沈阳人,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层面浅议第二语言习得
范
群,王睿偲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
思维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
一种抽象概括能力,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人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和判断。
因此,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英语与汉语以及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相似之处方面,探讨语言思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目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使母语成为促进二语习得的因素。
[关键词]语言;思维;二语习得;母语[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6002(2011)02-0075-03
一、引言
在讨论外语教学时,人们自然会把第二语言(即
我们习惯说的外语)习得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进行对比,希望从中找出一些共通之处。
在研究母语习得方面,学者们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收集并分析儿童在语
言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探索人的语言习得特征和原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语言学界在语言习得研究上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框架作指导,就不可能收集到恰当的资料来进行分析。
因此,
学者们开始利用当时人们对于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和神经科学(neuroscience )的了解来看待和分析语言习得过程,并得出一些对语言教学颇有启发的结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见Ellis ,1994),特别是Peter Skehan (1998),更是从认知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作了很好的探索。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讨论外语与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语言与人类的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
联系。
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母语思维模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论述,为广大语言工作者提供一些外语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
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表征(孙晓青,2002:17)。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在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说,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
思维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概括能力,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人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进行比较、
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和判断。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
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
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在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里,客观的社会环境必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因而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
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也有同有异。
思维模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一方面,思维模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模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思维模式又与语言密切相
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又促使思维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第28卷第2期2011年2月Vol.28No.2Feb 2011
75··
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模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言思维与二语习得
(一)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相似性
对语言思维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因为语言和思维都是人类大脑的产物。
Sapir认为,尽管语言之间倾向于互相借鉴和发展不同的语法,但所有语言都体现出一种对形式的相似感。
比如,最基本的语法过程都体现为词序、构成、词缀、重复、词根的内在修饰,以及语音和语调。
Sapir的观点揭示出反映在语言结构中的人类认知共通性。
研究表达方式的复杂程度可以发现,英汉语言否定形式的复杂程度都大于肯定形式,因为在潜意识中,人们对正常状态下的事物持肯定态度,对非正常的事物持否定态度。
对正常事物的习惯认同和对非正常事物的警觉,使得对否定形式的表达多了心理上的消耗。
从增加词素这一标准看,否定形式需要更多的形式说明。
在汉语思维中,否定形式是通过增加否定词、使用疑问语调、使用非语言信号等手段构成;而英语思维也是如此。
另外,交际时人们总是试图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达最可能多的信息。
这在英汉语言思维中都表现为信息以图式的形式得到处理和呈现。
在英语思维中,图式是通过以动词和名词为中心的句法框架构建;而在汉语思维时,图式是通过线性语序和直观语义一下子呈现。
虽然这两种语言在表现思维的具体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思维的方式应是相同或相似的,即通过概念的激活呈现概念所包含的所有相关概念,再现或预示一个“可视”世界。
同时,为了尽可能准确、清楚地传达信息,以免引起误会,每一种语言的词组构成都遵循一个共同规律:那些在心理上属于一起的概念在句子中被放在一起。
比如名词总是和形容词放在一起,序数词连着基数词。
再有,英汉语言在结构上还存有共同点。
两种语言都有叙述性句子,含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根据外国学者的分类,英汉语言都属于VO(谓宾语言)。
比如,我们喜欢读书(We like reading books),这种语言的表达顺序和人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心理认识顺序是一致的,因为人类在看待周围的事物时,思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四周发射。
不论汉语表述中自我的隐藏,还是英语表述中自我的突显,英汉语言思维对主客体的感性认识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两种语言
思维从主体出发到客体的心理落脚点:英语思维习惯将主客体分离,以主体为观察员,通过句法的建构勾画出客体;汉语思维习惯将主客体合二为一,以主体为参加者,通过语义的建构突显客体。
可以说,英汉语言思维的心理基础和过程,以及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表现思维的具体手段。
因为思维运作于语言表述之前,并通过语言的建构完成其过程。
语言的作用只有在思维不能顺利进行时才可以得到发挥,并被明显地感觉到。
(二)从母语思维到目标语思维的过渡
外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受一种错误观点影响,认为只有母语才能和思维直接联系,导致翻译的方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观点才得到纠正。
第二语言习得者不具备所学语言的知识、言语习惯和技巧,需要有意识地去学,母语思维在初级阶段就相对活跃。
另外,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在实践中学到的,而是有目的地学到之后用于实践,这也是母语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母语的作用也应从正、负两方面来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迁移的确存在,当有前摄抑制存在时,发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惯相同时发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
因此,不能完全排斥母语在学习中的作用。
Peter Hagbolt 认为,翻译是我们不得不用时的一根拐杖,在我们能够丢开时,必须把它抛弃。
众多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结论都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总的来说是起负作用的,学习者往往把母语的一些特征迁移到外语中去,产生一种干扰作用。
心理语言学观点认为,学习者身上从来不存在两种语言系统和平共处;反之,不断冲突贯穿整个过程。
但母语思维阶段并非不能逾越,第一语言引起的错误也并非不能克服。
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的乐观一面也认为,通过找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目标语的不同之处,可以预测到第二语言中的所有错误。
英语属于综合——
—分析语,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语,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句子的词序总是固定的,
“这是什么?”在英语中变成了“What is it?”,初学者用
一对一的翻译方法来表示“This is what?”就与英语相
差很远。
学习者摆脱母语思维、建立第二语言和思维
之间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
苏联心
理学家别利亚耶夫把在学校里学习外语的过程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媒介即本族语学习阶段,76
··
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学外语总是借助于翻译,称为翻译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直接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外语和思维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不再借助翻译。
不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和阶段都相同,这取决于方法和策略。
但是他认为,长期置身于一个说外语的环境中,可以不具备任何理论知识,也能学会那种语言,并且能够用此语言进行思维。
他在对学习者进行调查后发现,70%以上的人经历了“突围”,即从翻译中突然解放出来,表现为外语的读和说突然流利起来,不通过本族语作为媒介进行思维,具备外语的交际能力。
这种交际能力与Selinker等提出的“学习者的语言”吻合,表明学习者的外语思维能力已经接近用本族语思维的能力。
“突围”是由于阅读大量外文作品和在语言教师指导下学习的结果。
在本族语的运用中,对语言的结构、词类、动词时态一致等的使用往往准确而且是无意识的。
如果让使用者说出为什么用这种形式而不用那种形式,在理论上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使用者只会感到应该如此。
C.E.Eckersley认为这是不断地听一种语言和不断加以实践所获得的一种语感。
在外语思维的形成过程中,这种语感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脱离母语干扰的过程,也需要类似的训练。
例如,模仿和实践,选定有针对性的语言材料进行练习,创设一种浓厚的目标语语言氛围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负迁移现象,我们应该从错误分析中找出原因来克服这些缺点。
同时,母语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学习基础,母语思维更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负迁移不应回避,而应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来克服这些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障碍,加快二语习得的步伐。
(本文系基金项目:突出专业特色构建开发高职高专医护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09DB276)
[参考文献]
[1]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4.
[2]Sapir 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ach[M].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21. [3]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
(责任编辑:徐冰)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
Fan Qun,Wang Rui-si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China110001)
Abstract: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nguage is tool and thinking is the product of language. Thinking is the ability by which people can explain the things he observes in the physical world.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nking,people compare,analyse,conclude,deduce and judge things by means of language.In this essa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as well as the similarities of thinking mod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is discussed,so as to probe language and thinking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language learn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thei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language,thinking,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ther tongue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