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

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
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

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

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4、什么是风沙流?风沙流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
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m
70m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2、哪些条件易于导致滑坡的发生?实践中如何防止崩塌的发生?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4分,共24分)
1、由于断层F
据图4
断层自T4
代)
2、图2
由。

3、图3
观。

一:名词
解释
1
过去的河谷底部因河流的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并高出洪水位的高度,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两侧的谷坡上。

这类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在砂质斜坡上,当沙粒的下滑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相等时的斜坡角度。

3、海蚀崖
由于波浪的侵蚀,海蚀穴扩大和加深,其顶部岩体会发生崩塌,从而产生陡峭的岩壁。

该岩壁称为海蚀崖。

4、雅丹地形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去的湖泊底部因湖水变干后,会在沉积物中产生龟裂。

风沙流沿着龟裂不断的侵蚀,将会加宽加深这些龟裂,形成沟槽;沟槽间的没有被侵
蚀掉的沉积物部分便成为垅脊。

这种过去湖泊底部垅-槽相间分布的地形称为雅丹地形。

5、潮流界
在有潮汐河口地区,涨潮时潮水溯河流而上所能达到的最远点,称为潮流界。

6、冰斗
在过去的雪线附近,由于频繁的冻融风化作用,一些原始洼地会不断的被蚀加深加宽,最后形成一个围椅状的、三面为陡峭的岩壁环绕,一面有一呈反坡地形、指向坡下方的开口。

该地形称为冰斗。

二:简答题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盾形沙堆形成后会成为风沙流的障碍。

在风沙流的作用下,迎风坡被蚀后退,坡度变得和缓。

背风坡因漩涡流的作用,坡脚处的沙粒沿斜坡向上方堆积,导致坡度陡峭。

在此作用之下,沙堆会发生移动。

由于沙堆两侧的高度较中部低,因此,两侧移动的速度要快于中部。

结果产生了两个翼角,形成新月型沙丘。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弯曲型河床会发生凹岸被蚀后退,凸岸泥沙堆积前进。

结果使得弯曲度越来越大,弯曲河床的上下游在弯曲颈部位直线距离越来越近。

最后,可能在一次特大洪水期发生截弯取直,产生牛轭湖。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黄土、古土壤的特性差异是由于其形成时所受到的风化作用强度不同而产生的。

我国是东亚季风区,强夏季风-弱冬季风和强冬季风-弱夏季风的交替变化决定着区域风化作用的强度变化。

黄土形成时指示着古气候是干冷的,为强冬季风-弱夏季风;
古土壤形成时则正好相反,为湿热的,为强夏季风-弱冬季风。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
组合特点)
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幼年期:Karst地貌的发育比较弱,只在地表出现石芽、溶沟和少量的落水洞等地貌;地下Karst极不发育。

青年期:地表落水洞、漏斗广泛发育,地表水大量的注入地下,地下溶洞广布。

壮年期:由于地表的不断被溶蚀以及地下溶洞的扩大,溶洞顶板出现崩塌。

地下河重新出露地表成地表河。

石灰岩峰丛峰林开始出现。

老年期:地表进一步被溶蚀降低形成广阔的溶蚀平原;石灰岩山峰进一步被蚀后,只留下少数的孤峰地形。

三:问答题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泥沙的横向运动:
第一,水下岸坡上的泥沙在波浪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在一个波浪周期内是做“Z”字形运动。

第二,水下岸坡下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是向海的。

水下岸坡上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是向陆的。

水下岸坡中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是为零的。

第三,在此运动控制下,水下岸坡的形态最终将成为一凹形曲线,上半段坡度变陡,下半段变缓,使得整个岸坡都趋向于“中立”状态。

第四,泥沙的横向运动会形成水下阶地和海滩、滩脊等地形。

泥沙的纵向运动:
第一,水下岸坡上的泥沙在波浪和自身重力作用下,除有垂直于岸线的横向运动外,还有平行于岸线的纵向运动。

第二,水下岸坡下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除有纵向分量外,横向分量是向海的。

水下岸坡上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除有纵向分量外,横向分量是向陆的。

水下岸坡中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只有纵向分量,没有横向分量。

第三,在此运动控制下,水下岸坡的形态最终将成为一凹形曲线,上半段坡度变陡,下半段变缓,使得整个岸坡都趋向于“中立”状态。

沿海岸带产生稳定的沿岸泥沙流。

第四,由于岸线的转折,会产生沿岸泥沙流的堆积。

向海转折处的海湾会形成沙滩;向陆转折处会形成沙咀。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口门附近形成沙坝,在两侧岸边形成沙嘴,导致河口分汊。

其次,由于涨落潮流的影响,北支汊道淤积强烈,南支汊道成为主汊道。

再次,口门沙坝会与北岸合并;南支汊道口门附近又会形成新的沙坝,导致河口再次分汊。

第四,在如此循环下:沙坝产生-河口分汊-沙坝并岸-
新沙坝再产生-河口再分汊-沙坝再并岸ᆢᆢ,便逐渐形成长江三角洲平原。

四:实践分析题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
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
成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
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冰斗位置指示着过去的雪线位置。

由图可知:在距今5万年左右,区域气候较寒冷,雪线也很低。

之后,气候变暖,雪线后退抬升;但在距今约3万年左右时,气候回暖停止。

再后,气候再变暖,雪线又开始后退抬升;但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时,气候又稳定了一段时期。

1万后,气候仍在回暖,雪线上升,并在今天至海拔4000m 处。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

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A 处最安全,因为软弱面倾向与坡面或地堑边坡倾向相反。

B 处最不安全,因为软弱面倾向与坡面或地堑边坡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面或地堑边坡倾角。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
床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

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
古河床。

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自距今15万年来,该断层发生过三次左旋活动,第一次活动发生在距今15万年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m
70m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左右,活动幅度有80m;第二次活动发生在距今8万年左右,活动幅度有40m;第三次活动发生在距今2万年左右,活动幅度有30m。

一:名词解释
1、河床纵剖面
河流从源头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

2、风蚀蘑菇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基岩突起在长时期的风沙流作用下,其根部受蚀最为强烈,最终就形成了一个底部小、上部大的如蘑菇状的风蚀地貌景观。

3、海蚀穴
海面附件的波浪对基岩海岸岸线处的岩体产生强烈的侵蚀,由此,在岩体中形成向岩体内部发育的凹穴。

该凹穴称为海蚀穴,它代表着当时的海面位置。

4、石林
由于地表水的溶蚀,石灰岩中会产生溶沟和石芽。

当溶蚀不断进行,石芽高度不断增高,达到10m以上时,我们就称之为石林。

5、黄土塬
黄土高原地区的顶面平坦、周边为沟谷包围的台地,其范围可十分广阔,能达数千平方千米。

其形成常常与下伏古夷平面有关。

6、峡湾地形
冰期时形成的冰川“U”型谷在间冰期时会被上升的海水淹没,由此形成的狭窄海湾可深入到大陆腹地。

该地形称为峡湾。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的特征、成因、结构、演化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其有以下一些分支学科: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等。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过去的河谷底部因河流的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并高出洪水位的高度,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两侧的谷坡上。

这类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导致阶地形成的原因有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构造的抬升和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

3、什么是Karst漏斗?形成Karst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石灰岩地区地表出现的一些圆形或椭圆形碟形洼地,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其底部通常有一落水洞。

这里是地表水汇入地下的通道。

其形成可由两种原因:溶蚀漏斗、崩塌漏斗。

4、什么是风沙流?风沙流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含有沙粒的气流,该气流中的沙粒主要集中在近地面30cm特别是10cm厚的气流层中。

其特征:风沙流的风速一定是大于起沙风速的,(大于4-5m/s);风沙流中的沙粒运动有悬移、跃移、蠕移三种方式,其中以跃移为主;在垂向上,风沙流中的沙流集中在近地面30cm,尤其是10cm厚的气流中;风沙流对地表物质可以产生磨蚀、吹蚀
三:问答题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泥沙的横向运动:
第一,水下岸坡上的泥沙在波浪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在一个波浪周期内是做“Z”字形运动。

第二,水下岸坡下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是向海的。

水下岸坡上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是向陆的。

水下岸坡中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是为零的。

第三,在此运动控制下,水下岸坡的形态最终将成为一凹形曲线,上半段坡度变陡,下半段变缓,使得整个岸坡都趋
向于“中立”状态。

第四,泥沙的横向运动会形成水下阶地和海滩、滩脊等地形。

泥沙的纵向运动:
第一,水下岸坡上的泥沙在波浪和自身重力作用下,除有垂直于岸线的横向运动外,还有平行于岸线的纵向运动。

第二,水下岸坡下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除有纵向分量外,横向分量是向海的。

水下岸坡上半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除有纵向分量外,横向分量是向陆的。

水下岸坡中部的泥沙在一个波浪周期内的实际位移只有纵向分量,没有横向分量。

第三,在此运动控制下,水下岸坡的形态最终将成为一凹形曲线,上半段坡度变陡,下半段变缓,使得整个岸坡都趋向于“中立”状态。

沿海岸带产生稳定的沿岸泥沙流。

第四,由于岸线的转折,会产生沿岸泥沙流的堆积。

向海转折处的海湾会形成沙滩;向陆转折处会形成沙咀。

2、哪些条件易于导致滑坡的发生?实践中如何防止崩塌的发生?
1)地下水:降低斜坡上物质颗粒之间的吸附力;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增加土体的重量;产生浮托作用,降低土体与滑动面间的摩擦系数。

2)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侵蚀;增加土体的重量和减小其摩擦力。

3)地质因素:节理、断层影响着斜坡上岩体或土体的破碎情况;软弱面的产状与斜坡坡面产状的关系不同,坡面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构成坡面的基岩岩性不同,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也不同,千枚岩、页岩、泥岩组成的山坡易发生滑坡。

4)地震:起到触发或激发作用
5)人为因素:改变斜坡的自然坡度;增加斜坡上的物重;导入地表水入地下,降低了斜坡的力学强度。

滑坡的防治
打防滑桩;砌拦墙;平坡;疏导地下水,降低斜坡土体 岩体中的含水量。

四:实践分析题
1、由于断层F 的间歇性垂直运动,在断层上下游的同一级阶地高度会出现差异。

试根据图4的实测阶地高度变形数据,分析该断层自T4级阶地形成以来的活动特点(包括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发生的年代) 发生了三次活动,第一次发生在T4形成以后、T3未形成前,幅度6m ;第
二次
发生在T3形成以后、T3未形成前,幅度也是6m ;第三次发生在T1形成以后,幅度4m 。

2、图2是某一沿海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状况。

如果
在河流中游修建一水库大坝,你估计B 区的滨海旅游区的地貌环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B 区沙滩将粗质化或被蚀面积缩小。

因为,水库大坝修建后,入海泥沙减少,沿岸
主导波浪方向
泥沙流的饱和度下降,沿岸流有过多的能力对B 区沙滩进行侵蚀。

3、图3是某一山谷冰川前缘发育的终碛垅地貌景观。

试根据实测的该地貌的特征数
据,分析该冰川过去的变化特点及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历史。

由图反映:自距今10万年来,区域气候是在变暖的;但变暖过程并不是持续的,在这过程中曾出现郭三次稳定时期。

三次稳定时期分别出现在距今10万左右、5万年左右和1万年左右。

一、名词解释(3
分/题,共15分) 1、海蚀台地: 2、雪线: 3、卸荷释重: 4、沙粒休止角: 5、黄土梁:
二、简述题(8分/题,共32分)
1、简述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分支?
2、解释波浪传播到浅水区后,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
3、为什么黄土沉积层中有黄色的黄土层与红色或浅红色的古土壤层,它们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是什么?
4、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什么样的动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图来说明之)
A (形成年代距万年左右)
三、实践分析题(12分/题,共24分)
1、当河流为一活动正断层所穿过时,由于断层的间歇性活动,断层上下游同一级阶地会被错断并产生高度上的差异。

右图所示的是野外某河段4级阶地在断层上下游
的高度分布情况。

请据此分析:自T 4形成以来,该断层活动过几次?每次错动发生的时代?每次错动的幅度?
2、右图为一高山地区气温垂直分布的大致情况。

请指出A 、B 、C 三个高度带上,哪个高度带上冻融风化过程最强烈?为什么? 四、问答题(共29分)
1、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形成哪些海积地貌?(14分)
2、根据Karst 地区的地下水运动特征,区域地下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带?(请画图表示出)每个带所发育的溶洞有什么特点?(15分) 一、名词解释(3分/题,共15分) 1、海蚀穴: 2、雪线:
3、冰楔作用:
4、旋涡流:
断层F
-10℃等温
0℃等温线
12℃等温线
A 带
B 带
C 带
5、侵蚀基准面:
二、简述题(8分/题,共32分)
1、简述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分支?
2、解释新月形沙丘的发育演化?
3、什么是冻土?冻土对工程的危害主要是通过什么过程导致的?
4、石灰岩地区,地表Karst 地貌有哪些类型,地下Karst 地貌又有哪些类型? 三、实践分析题(12分/题,共24分)
1、当河流为一活动正断层所穿过时,由于断层的间歇性活动,断层上下游同一级阶地会被错断并产生高度上的差异。

右图所示的是野外某河段4级阶地在断层上下游的高度分布情况。

请据此分析:自T 4形成以来,该断层活动过几次?每次错动发生的时代?每次错动的幅度?
2、见右图。

在一山区有三个位置可供某工程建筑落地建
设,但三处上方斜坡的地质地貌结构不同。

试做出你的正确遴选,并说明理由。

四、问答题(共29分)
1、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形成哪些海积地貌?(14分)
2、试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河口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并用图示之)?(15分) 一、名词解释(3分/题,共15分) 1、海蚀台地:
在基岩海岸地区,由于波浪对岸线附近基岩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穴、海蚀洞。

海蚀穴、海蚀洞顶板基岩崩塌,
便形成海蚀崖。

海蚀崖在波浪作用下是不断后退的,结果在海蚀崖前缘留下一平缓的基岩台地。

该台地称之为海蚀台地。

2、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这里的冰雪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是相等的。

雪线的高度与气温、降水和地形等有关。

3、卸荷释重:
由于基岩具有弹性,当上覆基岩的物质被剥蚀或消融后,下伏基岩会因释重而膨胀。

结果形成了许多与地面平行
断层F
A
C
B
的席状节理,使基岩易于风化。

4、沙粒休止角:
当斜坡上沙粒重力沿斜坡的分力与沙粒受到的斜坡摩擦力相等时,这个坡角称为沙粒休止角。

5、黄土梁:
黄土地区呈长条形分布的黄土沟间地地形。

常常与下伏长条形的基岩隆起有关。

二、简述题(8分/题,共32分)
1、简述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分支?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的特征、成因、结构、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2)近年来地貌学所分化出的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遥感地貌学、地貌年代学等众多分支学科。

2、解释波浪传播到浅水区后,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
由于波峰线与岸线斜交,一端的波峰先进入浅水区,另一端后进入浅水区。

先进入浅水区的波峰,其运动速度因受水下岸坡的阻碍要小于另一端波峰。

由此导致波峰线发生偏转并逐渐与岸线平行。

3、为什么黄土沉积层中有黄色的黄土层与红色或浅红色的古土壤层,它们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是什么?
由于过去东亚季风气候的波动变化,有些时期全球气候寒冷,冬季风大于夏季风;此时就形成了黄色的黄土层。

有些时期全球气候暖湿,夏季风大于冬季风;此时便形成了红色的古土壤层层。

因此,黄土沉积层中有黄色的黄土层与红色或浅红色的古土壤层指示着过去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动,并进一步指示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4、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什么样的动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图来说明之)
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横向环流和旋涡流两种方式。

横向环流的产生是由于弯道离心力的作用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所引起的;旋涡流是由于河道中的障碍物导致水流侧向压力差引起的。

三、实践分析题(12分/题,共24分) 1、当河流为一活动正断层所穿过时,由于断层的间歇性活动,断层上下游同一级阶地会被错断并产生高度上的差异。

右图所示的是野外某河段4级阶地在断层上下游的高度分布情况。

请据此分析:自T 4形成以来,该断层活动过几次?每次错动发生的时代?每次错动的幅度?
自T 4形成以来,该断层活动过3次?第一次错动发生在T 4形成以后,T 3还没有形成以前;错动的幅度9m 。

第二次错动发生在T 2形成以后,T 1还没有形成以前;错动的幅度6m 。

第三次错动发生在T 1形成以后;错动的幅度7m 。

2、右图为一高山地区气温垂直分布的大致情况。

请指出A 、B 、C 三个高度带上,哪个高度带上冻融风化过程最强烈?为什么?
B 高度带上冻融风化过程最强烈。

因为该高度带上气温经常在0℃上下波动,导致水的冻结融化反复发生。

最终易于使得基岩发生崩解。

四、问答题(共29分)
1、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形成哪些海积地貌?(14分)
1)水下岸坡下半部,沙粒在一个波浪周期内发生向海移动;
2)水下岸坡上半部,沙粒在一个波浪周期内发生向陆移动;
C
3)水下岸坡中部,沙粒在一个波浪周期内只发生往复移动,不发生实质性的向海向陆移动;
4)结果使得水下岸坡变成一个两端凸起、中间呈凹型的曲线。

整个岸坡上的沙粒运动也向中立状态逼近。

泥沙的这种运动会形成水下阶地、水下沙坝、离岸堤、沙质海滩等地貌类型。

2、根据Karst地区的地下水运动特征,区域地下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带?(请画图表示出)每个带所发育的溶洞有什么特点?(15分)
可以划分四个带:垂直渗透带-该带只发育垂直型溶洞;季节变动带-该带既发育垂直型溶洞;也发育水平型溶洞;水平流动带--该带只发育水平型溶洞;深部滞留带-该带也能发育一些大型溶洞。

一、名词解释(3分/题,共15分)
1、海蚀穴:
基岩海岸地区,波浪对岸线附近的基岩进行强烈的侵蚀,最终导致岩体破碎崩裂,形成向岩体内部深入的洞穴,此为海蚀穴。

2、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这里的冰雪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是相等的。

雪线的高度与气温、降水和地形等有关。

3、冰楔作用:
在气温经常于℃上下波动的地区,岩石裂缝中的水会发生反复的冻结和融化。

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从而对岩壁产生巨大挤压,导致裂缝加宽加深。

此过程称为冰楔作用。

4、旋涡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