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经几千年(cāng )桑变化屹.立不倒,于千年积淀中绽放光彩。
齐鲁名仕,日月耀光,多少风流人物,盛衰欢悲,都留在这人杰地灵的大地上。
名(shèng )古迹闻名遐迩,庙宇楼阁穿越时空,史书典(jí)传承不朽!"诗咏珍馐鲁菜鲜,未曾入口已垂涎.",正如孔夫子所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今经典鲁菜,香气四溢,誉满九(zhōu )。
好客山东欢迎您!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拼音处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仪(yí)沧胜籍州B.屹(qì) 苍胜籍洲
C.涎(dàn )苍盛藉洲D.脍(kuài )沧盛藉州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枣儿的父母三年前走出大山,前往省城,除了节假日偶尔打通电话,至今杳无消息。
B.下课铃响起,如梦初醒的他睁开迷蒙的双眼,朝教室外走去。
C.大自然无比神奇:有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时又电闪雷鸣、振聋发聩。
D.阅读小说要注意深入探究,读出主旨,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斑马线上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是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B.通过学习学校下发的《寒假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我们家长受到了一次教育。
C.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D.这部电影根据张桂梅事迹改编,讲述了她引领大山深处的孩子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
4.学校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班会活动,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1)请为学校图书馆拟写一条倡导文明阅读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请仿照画线处,在横线处填写句子,完成这段班会总结。
同学们,中华文化如万里长河,我们掬起的不过是几朵浪花;中华文化如鸿篇巨制,我们欣赏的不过是几个片段;中华文化如,。
希望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全面地了解祖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
二.(40分)
(一)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11题。
(25分)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昊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余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而吴亦饥。
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释】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
②余: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必先苦.其心志苦:痛苦B.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C.王何患.焉患:担心,担忧D.而吴亦饥.饥:遭受饥荒
6.下列各项与"召范蠡而.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基本一致的是( )(3分)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礼而.去(《周亚夫军细柳》)
C.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其长篇小说《简.爱》中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B."元丰六年"是运用了皇帝年号纪年法;《答谢中书书》中"中书"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余年的史事。
D.我国古代文人,除名与字外,往往还有一个号,如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苏轼号东坡居士,王绩号东皋子。
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范蠡的聪明才智和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9.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分)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分)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余于吴,则食可得也。
(3分)
11.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7分)
春夜别友人①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①时年26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奔赴洛阳。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旋即写成这首作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的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诗的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诗的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13.分析这首诗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
(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8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3)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5)刘桢《赠从弟》(其二)中问一答,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美好品格的句子是:? 。
(6)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表达生活哲理的句子是:,。
三、(7分)
15.(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3分)
说真的,这昆虫可真漂亮,全身呈浅绿色,另有两条白色的带子沿着身体两侧。
它的身材得天独厚,修长匀称,大大的双翼薄似轻纱,是蚱蜢类昆虫中最优雅的。
以上内容选自《》,作者,上文写的"这昆虫"名叫。
(2)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被评为"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
他是如何做到的?请参照示例,完成你的点评。
(4分)
四、(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9分)
材料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其中,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以及言语动作减少为典型症状的抑郁症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最大,抑郁症可分为轻度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症,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及社会因素是形成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青少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对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有心理健康问题,占样本总数的2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也显示,心理健康问题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
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那么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③2022年3月至6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于2023年2月发布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从地区上看,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青少年。
户口所在地方面,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均略高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
④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
因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而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家庭关系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有专家称,对待抑郁症患者,陪伴是最好的方式。
⑤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必需品,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手机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社交、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对手机过度依赖或手机成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据调查,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
同时,青少年会花更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和任务。
材料三
16.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青少年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以及言语动作减少。
B.与城镇户口的青少年相比,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占比较高。
C.青少年通过手机来沟通、学习、娱乐,不足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因手机影响了学习。
D.抑郁症与家庭关系相关,不和睦家庭使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17.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句诗引出青少年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
B.第①段中画线句子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数据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情况。
C.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情况、产生问题的原因等。
D.第⑤段中加点的"据调查"一词指出数据来源是有依据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说说青少年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患上抑郁症。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
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
每年暮春初夏,那些过早争奇斗艳的花卉黯然退场,但是槐花却踩着春天的尾巴姗姗来迟。
那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
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
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
"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
"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
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
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
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
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
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
父亲一旁笑吟吟地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
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
伯父家的绿肥堆边
有棵槐树,他用铁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
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
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
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
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9.下列对文章的相关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用"呼哧呼哧"的拟声词来写孩子们用鼻子使劲嗅的生动场景,把儿童的天真烂漫描写得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B.第④段有小孩子"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中"团""塞"等字用得非常贴切,生动地写出了他们揉成团往嘴里送食的情态,表现出小孩子的活泼、质朴。
C.第⑤段中写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对槐花蒸菜的期待心理。
D.第⑥段中运用"慢条斯理"一词描写父亲吃蒸菜时慢吞吞、故意拖延的神态,表现了父亲其实并不像孩子们那样喜欢吃槐花蒸菜。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
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2分)
每年暮春初夏,那些过早争奇斗艳的花卉黯然退场,但是槐花却踩着春天的尾巴姗姗来迟。
2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的理解。
(5分)
22.请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如愿》为题目,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
1.A
2.D
3.B
4.(1)示例:有了喧哗,自己无法心静;有了打闹,别人无法凝思。
(2)示例一:灿烂星空我们注目的不过是几颗星辰
示例二:华美乐章我们聆听的不过是几个音符
5.A
6.B【解析】
7.C
8.C
9.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
10.(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
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先所不具有的能力。
(2)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买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
11.忧患意识能帮助个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从而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决策。
其次,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忧患意识能够使领导者预见并防范可能的社会动荡和外部威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忧患意识是个人和国家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变革时的重要保障。
12.C
13.相同点:都表达出了离愁别绪,依依惜别之情。
不同点:本诗表达的是作者即将离开故乡、友人,远赴他乡的不舍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作者对朋友远行的不舍和关切之情。
14.(1)山山唯落晖(2)征蓬出汉塞(3)塞上燕脂凝夜紫(4)采菊东篱下
(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5.(1)昆虫记法布尔绿蝈蝈(或蝈蝈)
(2)①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公正客观地描写事件。
②全方位地了解共产党。
16.C【解析】结合材料二第⑤段"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和任务"可知,"不足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因手机影响了学习"表述错误。
17.A【解析】结合材料二第①段"青少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可知,"青少年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表述错误。
18.示例:保证足够而合理的睡眠时长;主动与他人交往,减少孤独感;克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19.d【解析】第⑥段中"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父亲明显是在享受这道菜,而孩子们的反应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和饥饿程度,可见大家都喜欢吃槐花蒸菜。
选项中"父亲其实并不像孩子们那样喜欢吃槐花蒸菜"理解有误。
20.(1)"咽"是吞咽的意思,这里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孩子对槐花蒸菜强烈的渴望与喜爱之情。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开放的时间晚于其他花卉,表达出作者对于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此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槐花的赞美与思念之情,也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2.内容上,升华主旨,抒发了作者对槐花香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并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