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古代变法系列之李悝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古代变法系列之李悝变法
初九学规
志者,学之基也。

敬者,诚之始也。

谦者,德之柄也。

丨《李悝变法》讲义丨
讲课音频
变法系列之李悝变法
简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开启战国时代。

是时,李悝为魏文王实施新法。

李悝尽地利、善平籴、制法典,让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早期第一霸主。

不仅如此,李悝变法还成为了后来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的模板。

一.导言
政治学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改革和革命。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政府,重新构造权力结构或社会制度。

革命一旦形成燎原之势,是很容易推翻政府的。

但是改革或变法,一定是困难重重的。

因为有效的改革一定是切中社会和国家要害的问题,也就意味着一定会触动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

统治阶级可以是贵族、大地主阶级、官僚集团、或资本家,在不同的社会可以由不同的阶级来充当,或可以是一种混合的阶级。

比如王亚南在研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时候就提出,秦以后的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官、商、地主和放高利贷者的四位一体。

因为统治阶级是有权力有组织的群体,它必然会阻挠变法,这是变法的普遍历史规律。

我在开头说明这一条,就是让大家认识到变法为什么总是艰难。

另外,变法推行者,非有胆有识有政治手腕之人不能胜任。

此讲分四部分:第一,李悝变法的宏观历史背景;第二,李悝与
李克的混淆;第三,变法内容;第四,变法影响。

二.战国初期历史背景
学术界有几种划分春秋战国的方法:
A.郭沫若把公元前476当做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当年,周敬王死,其子元王即位。

《史记》也是这种划法。

B. 公元前453年,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瓜分晋国。

礼坏乐崩的加剧。

C. 另一种划分就是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韩、魏为诸侯。

司马光《资治通鉴》就把这一年当做分水岭。

后两种划分都和魏国相关。

魏国的出现就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春秋转到战国。

这个转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封建制度分崩离析的时代。

我们常说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的社会是封建社会,这其实是很不准确的,什么叫封建社会?封建,是分封建国。

在欧洲,罗马帝国后的欧洲大陆上分裂成成百上千个小王国、小领地,这叫封建制。

中国的封建制到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集权国家就结束了,因为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

他建立的郡县制。

他靠什么管理国家?靠官员,官员是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且官员不拥有他的辖区,诸侯是拥有他的诸侯国的,只是在名义上属于天子。

我们如今习惯讲封建制度,实际上是受马克思的影响,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分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从周到清被史学家们划分到封建社会,这其实是削足适履。

封建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制度,等级制度分明,权力碎片化,社会上层对下层提取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国语·晋语》。

”这也就是说,每一层贵族都掌握自己领地内的大权,上级对下级领地内的事物很少干涉。

国君只能稍微管一管大夫,确保他每年进贡;大夫也只能稍微管一管士。

这样一种制度下,国君的权力是比较小的,他的财富也是固定的,一方面,礼制规定着他的收入;另一方面,他不能向百姓加税因为他不直接管辖百姓,也就不能扩大他的财富。

这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

将土地划成几个等份,每家拥有一份私田,种粮归自己,同时所有人要共同耕种公田,交给领地主。

井田制是一种非常平均、稳固的制度。

农民和土地是绑定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

但是在春秋像战国过渡的期间,人口激增,商业发达,战事扩大,井田制度开始崩溃,为什么?井田制这种僵硬的制度很难维持,生产力低的时候,人们种私田和公田都忙不过来;但是生产力提高后,一方面,农民自己会开垦荒地山林;领地主也会开始让他的农民开垦更多土地,因为多产出的粮食不用上税。

逐渐地,有的人的土地多,有的人土地少,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交易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

这样一来井田制就完全崩溃了。

在这种环境下,有的诸侯国开始慢慢强大起来,诸侯国之间竞争开始加剧,战争愈加频繁和残酷。

春秋的时候战争的规模还很小,军队的士兵都是贵族。

黄仁宇就说春秋时代的战争是很“文雅”的。

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规则。

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下是不可以追击敌人的;在某种情形下是不可以向敌人射箭;头发斑白的人不能做俘虏,如果将一个士兵刺伤,不能再刺第二次。

但是到战国,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被大大提高,农民开始参与战争,史料里经常出现“斩首六万”,“斩首七千”这样的词,我们知道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何等血腥!故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在这种环境下,打仗就要钱,诸侯国就必须要加强他对基层提取资源的能力。

我们刚才说到封建制度它恰恰禁锢了诸侯的财富。

于是,诸侯纷纷收回卿大夫和士的权利,很多国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郡县制度,国境内的土地皆由国君管辖。

并建立起官僚制度,各国开始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

例如孔子当年担任鲁国的司寇,“奉粟六万斗《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到卫国做官,也是六万斗。

官僚体系是集权制度的核心。

通过官僚,国君开始直接管理百姓,直接向百姓抽税。

鲁国和郑国开始“履田”“作赋”,《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国君直接向农
夫征税,不分公田私田,每亩田取收成十分之一的税。

原本的封建制就逐渐被集权制所取代。

这就是李悝变法的大背景:经济上是井田制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因为战事的紧迫各国对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政治上,是封建制度的瓦解,集权国家逐渐确立。

这两点大变革意味着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国家被迫发展经济和提高行政效率。

李悝的变法就是满足这些需求。

我们把目光转到魏国。

魏国的国君是魏文侯,历史学家杨宽描述,“魏国到魏文侯时,已经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中央设置了可以任免的相、将等官职来统领百官。

”魏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制到集权制的转型。

“文侯受子夏经艺”,魏文侯麾下人才济济。

“魏文侯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西门豹、李悝为相国,乐羊、吴起为将。

”可见魏文侯是个明君。

我们再看魏国的局势。

魏国北面是赵国,西边是秦国,南边是韩国,东边是齐国,被团团围住,地理位置非常不利。

非常像近代欧洲的德国。

而魏文侯需要的是能够让集权制度更有效率,以支撑他的战争。

这就是魏文侯用李悝变法的原因。

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就能理解李悝变法的意义。

李悝的变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小农经济发达,行政效率高的官僚集权国家。

三. 关于李克和李悝的混淆
李克和李悝都是是魏文侯时的人,李克是魏国所属中山之相;李悝初为上地守,曾为秦所败,又曾大败秦人。

清末民初学者崔适在《史记探源》中就提出李克和李悝是同一人。

然而这种观点难以确定。

《汉书·古今人表》列李悝为第三等,李克为第四等,《汉书·艺文志》列李悝于法家,李克于儒家,《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叙述李悝和李克的事迹不少,区别清楚,不相混淆。

因此历史学家杨宽指出,李克和李悝不是一个人。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谈到整理史料的方法,“必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部除去不用(23)” 我们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李克是李悝,所以姑且不把他们看做同一人。

我所讲的新法内容,都是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李悝的主张的。

四.新法内容
1. 尽地利
《汉书·艺文志》“李悝为魏文侯做尽地力之教”。

李悝的计算是:一百平方里内,有九百万亩的土地,除山泽邑居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如果一家农户,治田勤谨,则每亩多收三升,不勤则少收三升,一百平方里的地,勤与不勤的收成的区别是百一八十万石。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一年收成一百五十石,交十一稅十五石,还剩一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这些粮食可以换一千三百五十钱,每年祭祀要用钱三百,做衣服每人需要钱三百,五人一年用一千五百,这样算下来还欠了四百五十。

这还不包括疾病死丧之费。

农户入不敷出,必定危机国家经济,农业是经济的命脉。

因此李悝认识到鼓励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三项规定:
1.“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同时播种小米、黍子。

麦。

大豆。

麻,单一作物的风险性较大,遇到灾害可以确保收成
2.“力耕数耘,收货如寇盗之至。

” 就是督促农民勤劳种田。

3.“环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

”住宅周围要种树种桑,菜园里种蔬菜水果,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生产。

与井田制相反,尽可能地开垦土地,扩大生产。

2. 平籴法
平籴法和前身是平粜法。

范蠡在设定平粜(tiao四声)法时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也。

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李悝把一年的收成分成六种,上中下熟和上中下饥。

上熟的年,政府买进四分之三;中熟买进三分之二;下熟买进二分之一。

小饥卖出小熟的存粮;中饥卖出中熟的粮食;大饥卖出大熟的存粮。

这样就达到“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补不足也。


这种经济措施有效地制止商人对粮食的投机活动,防止粮价过高。

主要目的是保护农民。

“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粮价高伤百姓,人民就会流散;粮价低伤农民,影响国家税收,使国家贫穷。

平籴法的目的一是为了稳定粮价;二是为了减少人口的外移,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很慢。

人就代表劳动力,就是财富。

日后桑弘羊所推行的平淮法就来自于平籴法。

到宋代有常平法,官府设置常平仓和广惠仓,储蓄粮食荒年低价卖粮食给农民维持粮价常平。

日后王安石施行新法时,将常平法改为青苗法,不是以低价卖粮给农民,而是以低息借贷给农民。

引起轩然大波。

平籴法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保障民生。

国家要能宏观调控,就必须依赖官僚体系,这就意味着魏国的国家机器的力量已经很大。

平籴法在一个传统封建制的诸侯国是绝不可能推行的,只有在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才能实施。

三.制法经
李悝编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化的法典。

罗马帝国在公元后六世纪才出现了第一部民法法典,史称罗马法典。

我们要知道,法律的出现标志着国家制度已经发展都非常成熟,国家不仅仅是靠礼制去约束人民,还有明文的法令管控人民的行为。

李悝的《法经》内容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县法》,原文已佚。

对《法经》的记载零散见于《晋书·刑法志》和《七国考》。

《晋书·刑法志》“秦汉旧律,其文自魏文侯师李悝。

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


《盗》和《贼法》为头两篇。

李悝把捕捉盗贼当做首要的任务。

对盗贼的重视说明国家权力的日益膨胀。

为什么这么说?美国学者韦伯在他的书《从农民到法国人》里面,描述了19世纪法国的现代化进程给法国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一个影响就是土匪的逐渐消失,因为警察的增加和对治安管控的力度大大增加,压缩了土匪的生存空间。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国家的权力愈大,就会越对土匪严加打击,土匪盗贼就会越少。

反之,土匪猖獗就是国家权力萎缩的体现。

比如《林海雪原》里,剿匪就是为了巩固新的政府的权力稳定。

所以,李悝重视盗贼恰恰反映了要加强集权,巩固君主的权力。

《囚法》讲的是断狱的法律;《捕法》讲捕亡,《杂法》包括惩罚六种罪行“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踰制”(杨宽,207)商鞅从卫国入秦国见秦孝公就是带着这本《法经》去的,后来秦国的《秦律》和汉朝的《汉律》就是在在它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

五.影响
1. 使魏国强大“国以富强”(《汉书·食货志》)
建立起一个精密耕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国家,使魏国具有极强的军事实力。

魏文侯南征北战,确立了魏国的地位。

十六年伐秦,十七年伐中山,三十二年伐郑,并且还打败秦国;三十五年抵抗齐国入侵,三十六年抵抗秦国入侵。

2.引发他国效仿: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全都是模仿李悝变法的,其中只有商鞅变法做的是最彻底。

因此李悝开创了战国变法的潮流。

五.总结
李悝的变法顺应时代的趋势,帮助魏文侯建立起农业发达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能够使魏国强大。

就好像明治维新的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迅速工业化,一跃成为强国。

成功的变法一定是顺历史潮流而行。

李悝变法后的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邹忌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试图把他们的国家变成农业发达的中央集权国家。

李悝变法无疑是开战国变法之先河。

丨主讲丨
黄中一,辽宁鞍山生人。

自幼好文史,思之至深。

因有广阅众观之趣,喜走南闯北之行,感悦江山如画、民风迥异。

好读书,慕老庄之纵逸,敬孔孟之圣贤,慨佛理之深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