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习俗趣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旦习俗趣谈
【导语】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2019年匆匆而去,充满欢乐和喜庆的2020年元旦行将到来。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但元旦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洋节”,而是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节日之一。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
下面就请读者诸君跟随小编拙笔,了解一下元旦佳节的来源和相关习俗吧。
【元旦习俗趣谈】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元旦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不同,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日期也有不同。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
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据传说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便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另选接班人,将帝王之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尧在传位给舜时对舜说:“我将帝位传给你我很放心!但是你以后也一定要选一位象你一样的人把帝位传下去,这样我在九泉之下也可安心瞑目了。
”
后来舜遵从尧的遗训,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且舍小家为大家的禹。
而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便将尧传位给舜,舜在尧去世后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段时间称作“正月”,正月的第一天称作“元旦”或“元正”,作为一年的开始之日。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
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一样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元旦节也被列入了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但是在民间对元旦节不如春节重视,所以中国元旦节的习俗一般都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对比较重视,召开茶话会,悬挂“欢度元旦”的横幅等。
但是中国古代对元旦是非常重视的,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
灯等;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
”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1、官方庆典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2、民间习俗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完成了庄稼的收割,劳作一年的人们会准备丰厚的食物来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为有年”,俗称“年”。
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会,吃团圆餐的记载。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中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
”说明当时汴梁百姓会准备面条之类的食物来过年。
元旦的习俗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我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元旦就是阳历新年。
元旦前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要举办各种辞旧迎新活动,召开茶话会、座谈会和总结表彰大会,向员工发放奖金和福利;组织拥军优属,慰问军烈属、老职工、老干部和老劳模;向贫困户、低保户发放救济金等。
对商家来讲,元旦也是一个极好的促销机会。
总之,元旦期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假日的喜悦,在家里享受安逸和美食的时候,一些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及商家则是比平日更加忙碌。
元旦期间,平时聚少离多、忙碌奔波的一家人一般都会举行节日聚餐,享受一番亲情,放松一下心情。
智能手机未普及前,新年元旦期间,亲朋好友及同学、同事之间最俱代表性的贺年方式是互赠贺年卡,或发送手机短信互致问候。
有了智能手机和微信,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互致新年祝福,发送喜庆红包,距离较远的还可以进行视频聊天。
而从元旦到春节在时间上相距并不远。
元旦又被民间称作年末岁首,家家户户从元旦以后即进入了准备过年的喜悦和紧张筹备中。
利用元旦假期逛逛商场,给家人购买过年的衣物也成为一大景观。
1、北方的元旦习俗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普遍寒冷,昼短夜长。
从元旦开始,忙碌了一年农活的农民们又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有的借冬闲季节给儿女筹办婚事;有的开始清扫粉刷房舍;有的开始杀猪宰羊;有的碾米磨面,准备过年的吃食;一些老年人则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享受天伦之乐。
饮食方面:由于冬季昼短夜长,一些地方一天改吃两顿饭。
小孩们喜欢的零食有糖葫芦、芝麻糖等,象征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文俗方面:爱好者们组织扭秧歌、踩高跷,唱秧歌等活动,一些巧手的妇女剪窗花、绣鞋垫、蒸花馍,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
有的地方还在元旦这一天让学生们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来年金榜题名。
2、南方的元旦习俗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
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
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
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
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中国是美食大国,元旦饮食自然是丰富多彩。
《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
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
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1、吃鱼
首先介绍一下元旦的压轴菜:糖醋鲤鱼。
年年有余——豆花鱼片、酸菜鱼、清蒸鲈鱼、冷锅鱼、烤鳗鱼、豆瓣鲫鱼、干烧鲳鱼、酸辣小黄鱼、糖醋带鱼、秋刀鱼、泡菜鱼、香煎龙利鱼……这么多鱼。
为什么要吃糖醋鲤鱼呢?鱼昭示新年财源广进,糖醋鲤鱼吃起来甜而不腻,滑而不涩,昭示着日子甜甜蜜蜜,平平稳稳。
作为元旦的压轴菜最适合不过了。
2、吃饺子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
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
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
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
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
对于北方人来说,饺子可以说大节的宠儿。
但如今生活好了,想吃就吃,但节日里和平时吃起来,那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冬至过年吃饺子,为什么元旦要吃饺子呢?饺子旧称角子,又称扁食,在远在三国时期就已经诞生了。
饺子的含义取辞旧迎新之意。
新历年吃顿饺子,预算是辞旧迎新吧,来年学业有成,生意兴隆,团团圆圆保平安。
3、吃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
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
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
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4、吃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
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因地方差异,有的也用竹来代替)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
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通民众喜欢吃的传统美食之一。
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
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
5、吃春卷
春卷味香可口,是南方民间独特的风味小点。
宋代名人蔡襄曾留下“春盘食菜思三九”的诗句,盛赞春卷的美味。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
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
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
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
7、品五辛盘
五辛盘又称辛盘、春盘。
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
作为凉菜食用。
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汉族传统民俗,意在尝新。
晋代《风土记》中说:"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葱、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也就是现在的:葱、蒜、韭菜、油菜、香菜。
8、饮屠苏酒
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
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
”所列八味药材,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可以说对身体有利无害。
有的地方是在元旦期间饮椒柏酒。
椒是花椒,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
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
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
古代诗歌中为我们留下了元旦饮椒柏酒的记录。
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
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
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