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那么学生就无法快速、准确的表达和传递重要信息。
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表达力、理解力和思维力,以此在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增强时,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59-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就是指以事物的共同特点为依据,通过对事物共同特点的归结,利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准确的表达出所读所听内容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概括能力进行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能够在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1]。
一、概括能力的概述
在智力活动中,概括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概括就失去概念,而缺乏概念就无法展开逻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就是指以事物的共同特点为依据,对其进行归结,然后利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等,准确的表达出所读所听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能力能够在现象中对本质进行揭示,也能够抽象化具体形象。
而概括的主要形式就是,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概括等等。
概括能力在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中,既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了三种能力,理解力、表达力和思维力。
理解力,就是通过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品析和欣赏文字,然后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思路进行明了、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把握。
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表达力包含了听说读写的四个能力训练。
思维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学习和历练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一)从文章题目抓中心,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题目也叫做文章的“眼睛”。
其实在许多教材的文章当中,都是利用题目来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概括的,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可以知道课文所讲解的就是雨来的故事,而从课文题目当中的“小英雄”三字也能看出,雨来勇敢机智、热爱祖国,有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而雨来之所以会勇敢顽强的对抗日本侵略者,就是因为其有着自己是中国人的思想,其有着热爱自己祖国的精神。
但其实,不仅仅有雨来这一位抗日小英雄,在实际的抗日战争中,有许许多多像雨来这样舍己为人、不畏强敌、坚贞不屈的小英雄。
如王二小、王璞、小夜莺等等。
因而在这样的课文讲解中,教师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并以此中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如此就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更是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更新教室教育理念,改变概括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张扬。
为了能够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对学生概括能力的突出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引导发现式和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发现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对学生独立活动给予重视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能够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相关意志力[2]。
而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就是教师首先要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以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假设,之后要在学生验证和反馈的情况下,进行总结推广。
在这一系列的环节当中,就需要学生具备概括思维,并以此思维为前提,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而自学辅导式教学方式则能够对传统教授单一信息通道的状况进行改变,并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多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得能够在促进对学生潜能的发挥时,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形式就是,将复述要领教授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课文复述的指导。
而课文复述的方法就是,学生需要将文章的重点抓住,并对文章的主次进行理清。
学生在复述时,既可以利用书上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对相关的句子进行加工,无
论是何种方式,面对次要部分时,学生可以选择简要概括,甚至一笔带过;但是却需要清楚
详细的讲解出文章的重点和主要部分。
例如,在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进行讲解时,在学生的复述当中,因为第七到第八自然段主要就是对“外国租借地和在外国租借地上一个妇女的亲人被大个子洋人轧死,妇女希望中国的巡警局给她撑腰反被中国巡警训斥”的事情进行了描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两个自然段
中的重点句子,对“中华不振”进行感悟。
其次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画之后,通过对这些句子
的不断阅读,对这些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进行相关的批注和记忆。
接
着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利用读书和做笔记,对相关句子进行复述练习。
当然,在学生的复述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说,最后再由小组集体推选代表,将
小组内成员所表达的言论具体的复述出来。
在复述当中,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在主要内容
的复述上,进行重点强调,以此来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给予保障。
在课后,教师甚至可以让
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在这样的思考当中,学生通常能够对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进
行更加深切的体会,进而能够在促进对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时,实现对学生爱国精神、语言
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的高效培养和提升[3]。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给予重视不仅仅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也是对新课程
改革的需要进行落实,更是为了对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满足。
然而并非朝夕之间就能
够实现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的,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遵循,将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营造出来,然后通过对学生恰当有效方法运用的引导,让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认真阅读。
使得能够在由易到难的情况下,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会,从而在循序渐进下,实现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建.培养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6):156.
[2]高全国.统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升概括能力[J].中小学校长,2019,(2):28-30.
[3]曾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1):95.。